六年级音乐教案——第五单元——歌曲《榕树爷爷》
(2016-05-25 10:00:3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情感目标:通过聆听、学唱与表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发挥想象与联想,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丰富其音乐体验,体现音乐的人文性与审美性。让学生在音乐的感受与体验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丰富其情感体验,同时激起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边划拍边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榕树爷爷》,并能说说二声部合唱的特点。
知识目标:懂得变声期嗓子的保护知识,学会吹奏竖笛曲。
教学方法:听唱法,情景体验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演唱歌曲《榕树爷爷》
2、歌曲的引子部分和尾声部分是相同的,只是引子部分的主旋律在低声部,而尾声部分再现时主旋律在高声部。
鼓励学生争当小小指挥家,比一比谁划拍 最准确。
在划拍的练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思考与分享:二声部合唱有什么特点?(用拟人化手法,描绘了孩子们深情呼唤榕树爷爷、 向榕树爷爷表达即将毕业要离开榕树爷爷依依不舍的 情感,二声部用模拟榕树爷爷轻柔地应答的效果。)
(二)变声期嗓音保护教学
4发声练习此条发声练习是歌曲《不老的爸爸》中的一句,主要是配合歌曲《一把雨伞圆溜溜》的学习,训练学生用短促而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歌曲中一连串的衬词“啦?” 。
三、小结本课。
教学反思:
《榕树爷爷》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初识榕树爷爷打招呼--我们和榕树爷爷聊天--小动物加入我们--和榕树爷爷告别为主线。打招呼的环节,在学习练声的同时解决引子和尾声的双声部演唱,通过观察谱子,让学生去发现引子和尾声的异同;和榕树爷爷聊天这个环节主要进行歌曲主体部分的教学,主体部分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为双声部,低声部作为加花的形式进行呈现,创设的情境是我们和榕树爷爷聊天,低声部是榕树爷爷的回应;小动物的加入部分是主体的第二乐段,我 将 原谱 进行 简 化,双声 部 变为一个声部,降 低 难 度(根 据 学 生实 际 演唱能力),在情绪上,这个部分是歌曲高潮;和榕树爷爷告别的环节是再次巩固尾声的渐弱渐慢的效果,同时进行情感的表达,离开榕树爷爷就如同学生马上毕业,要离开母校,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