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案编写:于爱萍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江苏民歌《杨柳青》,使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浓郁的扬州民歌风格;
2.
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杨柳青》,并尝试用扬州方言来演唱;
3.
讲授扬州相关文化,使学生增加对民歌的认识,并喜爱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民歌独有的地方风味;
难点:尝试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课件、竖笛、播放课前音乐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竖笛练习
3. 在欣赏中引出新授歌曲——杨柳青
(在欣赏背景音乐中,教师对江苏文化作简单介绍)
二、学习新歌:
1.感受歌曲
(1)初听:这首歌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速度、情绪……
(2)再听:这首歌唱的什么?
提问:由这首歌曲的歌名看出是什么季节?
从歌词的内容看描述的是什么地点?
劳动人民下田干活的情景,你觉得几拍子比较合适?
师小结:(略)
2.
学习乐曲
(1)师示范吹奏,学生跟练指法
(2)师生慢速齐奏
(3)师手风琴伴奏,生竖笛中速齐奏
3.
填词练习
(1)自读
(2)按节奏读歌词(注意附点音符的节奏)
重点练习衬词地方(衬词没多大意思,但能烘托气氛,表达心情)
(3)从歌词内容上分乐段,并说说理由
(4)师弹奏全曲,学生多种方法练习
(5)色块处的地方有什么共性特点?
应该用怎样的力度来表现此处?(对比练习)
4.呈现不同版本的《杨柳青》
(略)
5.感受方言
认真听,听到哪个字与普通话的发音有很大差别,并模仿练习
6.
启发学生对歌曲作情感处理(小组、同桌讨论)
如:歌曲中令你情绪高涨的地方在哪里?
7.
合作练习
节奏、演唱、吹奏……
三、拓展延伸
1.你知道的什么是民歌?
2.你知道民歌的分类有哪些?
从形式上分:
从地域上分:
……
3.引导学生继续了解
扬州八怪、扬州小吃、江苏的旅游景点、扬州的民歌……
(下节课的时候交流)
四、课堂小结
一起模仿方言齐唱歌曲《杨柳青》。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扬州民间小调,它以衬词“杨呀杨柳青”而得名。这首小调歌词不固定,常填入诙谐,风趣,欢快的词句,本曲通过对党的赞颂抒发了美好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歌曲的曲调为五声宫调式,全曲欢快活泼、热情风趣,曲调变化较自由,旋律起伏大,节奏跳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衬词在歌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第一、二两乐句均为6小节,其中末两小节均为衬词,第三乐句(4小节),第四乐句则全由浓郁的地方方言特点的衬词构成,造成一种诙谐的情趣,增强了扬州民歌的风格。
我在教学设计中分析感受了音乐的曲调;渗透了音乐相关文化;学习了扬州方言;一切教学都从音乐本体入手,层层递进,挖掘彻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中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因为这首歌曲是方言表达,所以在学唱时花费了很多时间,再加入竖笛的训练,所以两节课才完成了这首歌曲的教学任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