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降息:让银行股在生死间引领大盘向净资产附近回归

(2008-10-09 21:41:29)
标签:

财经

下调存贷款利率

下调存款准备金

免利息税

金融危机

经济萧条

  2008年10月8日晚间,正是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夜,配合全球六大央行同步降息救市之举,央行下调存款、贷款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和取消利息税,兔死狐悲、保持经济增长的意味尤其深长,但是:
  1、下调利率表明经济确实出现大的问题,需要刺激投资保增长了,博主以为经济增长甚至不会超过8%的预期和全球金融崩盘可能性(冰岛已面临国家破产困境)的增加可能使管理层痛下杀手救市。不过次此出手,虽然为对称性降息,但由于未动活期利率,正因如此,考虑到银行的活期存款很多占负债比重较大,则下调贷款利率意味着压缩银行的盈利空间,这对银行股有利空性质,博主判断,银行股将会再有领跌机会(博主大胆断言:银行股将向净资产附近释放做空压力甚至破净。当然原因不至此一个,还有如中国银行在雷曼迷你债券上拆戟亏损约20亿港元、其战略合作伙伴苏格兰皇家银行因次债造成巨额亏损将毫无疑问会抛售其持有的中行209.43亿股股份,这将使其它银行因比跌效应而大幅下挫),当然考虑到银行股在大盘中的权重地位必然使股指有较大的下跌空间,这将使本博博文《08年年初作战略判断:A股未来两年大趋势》关于09年的股市判断结论实现无疑。
  2、全球已然进入降息周期,这将进一步不断地持续地压缩银行的利润空间并减少政府财收,如果再非对称下调几次(由于存款利率远低于贷款利率,对称降息的操作不可能多次进行,一旦降贷不降存的非对称性降息出现,对银行股将带来持续调整压力),股指将会无悬念地在明年击穿楼主悲观区间2000-200-500=1300。而且如果再降息将引发通胀风险(事实上这是有先例的:中国自1999年以来,考虑利息税后中国的利率水平一直低于2%直到06年8月,七年的低息环境导致了近两年07年、08年的通胀的飙升;而且美国格林斯潘时代的低息政策导致的此次金融海啸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所以博主断言:如果政府再多次大幅降息,将使负利率水平持续扩大,将为恶性通货膨胀埋下隐患的种子,中国的金融危机就难免不会出现。)。
  3、目前美国甚至全球的基金开始被持基者赎回(这宣布美国的收入型储蓄向资产型储蓄的转型失败),这促使持有大量次债的基金被动低价沽售资产-------虽然目前资产客观上已有价值了,但不得不被抛售应对赎回压力,这是次债尾声处的最恐怖一击,目前正在酝酿中,这将使我们面临真正压力......
  4、国外银行如果普遭遍受挤兑,将会严重危机我们--------虽然有人WC地说“中国的金融落后反而成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的防火墙”:严重的危机是因为中资银行有很多在外资银行的同业放款、存款,如果周围银行破产,中资银行必出现大问题,一些同业放款占比过多的银行将率先面临生死考验,国家信用将宣布破产,如是则最恐怕中资银行受挤兑风暴来袭...后果不堪设想....
  5、银行业如遭受挤兑,将危及我们的经济增长(所有企业不能获得贷款,产品产出减少,人们失业,消费不振,贸易因而更加不振,经济陷入可怕的滞胀困境中),股市将进入最悲观期-----完全和股市真正的底部特征相符:几乎没有关心股票,100股就可以拉个涨停或打个跌停.....然而,此时,投资的春天已悄悄来临了......

   冬天终会过去,春天不会遥远:期待,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expectation,better life!

==============================================================================================

经济趋势战略观察/金融现象本质把握/宏观经济理性述评/财经热点本质透视

真理的博永远是沉底的/真理它只是真理者的真理/所以/无意于博文冷热/执着地做一个行走在牛A和牛C之间的人

资深财经评论员:蔡晓钰(新浪博名:现在的母鸡不下蛋)

现在的母鸡不下蛋经济金融<战略观察工作室>

http://blog.sina.com.cn/cxy4397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