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话传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010-04-01 22:55:15)
标签:
中国古代神话文学创作影响精神依托文化 |
分类: 教学有感 |
在上世纪80年代文学界中,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寻根文学”,人们将寻根的尽头自然地追寻到了神话。正如有的论者所言:“神话原型的颇受关注是新时期小说的一种值得重视的现象。80年代初期中国小说创作陷入了困境,是神话原型开启了寻根作家的智慧。”(注:王轻鸣:《新时期小说的神话愿型》,《当代文坛》,1997年第2期,第9页。)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不仅为这一时期作家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营养,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当然,要了解古代神话传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首先我们要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体系和主要人物。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主要人物当属“三皇五帝”。而具体谁是三皇,谁是五帝,众说纷纭。中国的古史传说中,到战国时期形成几种“五帝”说;战国末始有“三皇”一词,到汉代才形成几种置在五帝前的“三皇”说。至此“三皇”有五种说法:一、《尚书大传》为燧人、伏羲、神农。二、《春秋运斗枢》为伏羲、女娲、神农。三、《礼·号谥记》为伏羲、祝融、神农。四、《白虎通》说为伏羲、神农、共工。五、孔颖达《尚书序》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之说,由于它的经书地位,从此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历史中最古的三位帝王。
关于“五帝”的说法也有五种:一、《吕氏春秋》及《史记·五帝本纪》所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二、《战国策》《庄子》《淮南子》里提出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五人。三、《礼记·月令》所载的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五人。四、《尚书序》有“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之说。五、《通鉴外纪》及《路史发挥》引梁武帝萧衍画像碑述,以黄帝、少昊、颛顼、喾、尧为五帝。
中国古代神话体系是完整的。《封神榜》中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关系:混沌时期,鸿均道人座下的弟子主要有:盘古,昊天,东皇太一。后盘古开天劈地,身化三清即元始、太上、通天;而精血则演化为十二大巫。开天劈地之后为太古时期,太古时期修为高深者多为妖族和巫族,妖族代表人物有:东皇太一(妖族大圣,又称妖皇),东皇太玄(太一的哥哥),女娲与伏羲均为妖族一员。十二大巫的代表人物有:夸父、后羿、蓐收、句芒、共工、祝融、帝江、后土、玄冥、刑天、风伯、雨师。之后发生上古巫妖大战,东皇太一、太玄和十二大巫身殁,天地崩溃,人类死绝,即有了女娲造人和补天地的故事。后三清开始教化人类,才有了众多的修仙人士。只是三清各自为政:元始统阐教,太上统人教,通天统截教,三教纷争不断。再后来就是三教相商,立封神之事,也就是封神榜,共推昊天上帝为玉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大兴人教,阐、截二教多有上封神榜,立天庭;后截教散,阐教退出人界纷争,世间道统皆为人教。
封神期间,燃灯道人则借了截教三宵娘娘的十二定海神珠上了西天,称燃灯古佛,而如来也称多宝如来,原为多宝道人,骑了老子(也即太上)的青牛西出潼关上了西天,称如来佛祖。而后,文殊道人(文殊菩萨),普贤道人(普贤菩萨),慈航道人(观世音菩萨)等四位道人共上西天,成为四大菩萨。
而一些原本是凡人的也位列仙班,这也使得后世对于神话传说有了更多的补充。与位列天庭对应的便有了进入地狱轮回之说,从而也有了神魔、妖仙、鬼怪的说法以及他们的区别。我们通常把神与仙并称为“神仙”,其实“神与仙”也是有差别的。简单来说神是先天而生的,如盘古、女娲等;而仙则是后天由凡人苦心修道而成,如众所周知的“八仙”。
中国神话传说以其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其中,对诗歌和小说的创作影响尤为明显。如:
《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大雅·生民》写周民族始祖后稷诞生的种种神异经历,母亲生他时太顺,被认为是不祥扔掉了。扔到小巷有牛羊庇护,扔到森林,恰遇伐木工人,扔到寒冰之上,大鸟羽覆盖了他,大鸟飞去,他大声啼哭,哭声响彻云霄。
汉代的赋体,如曹植的《洛神赋》就采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素材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创作。
东晋诗人陶渊明《读山海经》组诗之九《夸父诞宏志》、之十《精卫衔微木》
盛唐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梁甫吟》等。
晚唐诗人李商隐《 瑶池》诗云:“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就是对神话意象的妙用。
近现代小说中也有不少利用神话故事进行创作的作品,如新文学的旗手鲁迅在创作中常常采用神话化素材,特别是《故事新编》中的《补天》、《奔月》、《铸剑》、《理水》四篇,完全是选取神话题材来进行写作的。在《补天》中,他通过女娲的创造活动,表现了民族精神中不倦的创造伟力;《奔月》通过羿的英雄末路,表现了战士在无用武之地时的寂寞与悲凉;《铸剑》讴歌反抗的英雄;《理水》则赞颂民族的脊梁。他的这些作品,可以说是中国文学中最早的“寻根文学”。
郭沫若是一个具有强烈神话意识的诗人。他对古代神话有一种近似宗教般的崇拜,曾说:“神话是绝好的艺术品,是绝好的诗。”(注:郭沫若:《神话的世界》,《文艺论集》,上海光华书局1925年。)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随处可见被赋予了浓烈感情色彩的神话意象,如凤凰、天狗、颛顼、共工等等,他将自己的代表作诗集取名《女神》,反映了他对神话的情有独钟。
现在时下比较流行的网络小说中随处可见神话传说的影子。比如红极一时的网络小说《诛仙》,其中就描绘了古代神话中的“朱雀”“玄蛇”“饕餮”。网络小说的创作者更借鉴古代神话传说的神与仙,妖与魔的差别,将自己的创作分门别类,或称玄幻小说,或称修真小说。其中优秀的作品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对青少年读者具有超强的吸引力。
古代神话传说对风俗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男左女右”一说始于盘古:盘古开天辟地后身体发肤化为宇宙万物,其中左眼化为太阳,右眼化为月亮。而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因此便有了男左女右的说法。再如过“年”、“乞巧节”、“清明节”、“舞龙灯”等莫不于神话传说有关。而这些风俗又反过来影响着文学创作,使得一些文学作带很深厚的地方特色和浪漫主义色彩。
古代神话传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古代神话与传说是浪漫主义的源头,而我们在现实主义作品中也往往能看到神话传说的影子。可以说古代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学创作的起源。古代神话传说也不仅仅只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它更影响着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些建筑也受到了神话传说的影响。这些综合起来便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人文特色。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依托。它必定会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