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衙村的红色渡口----大衙渡

大衙全村人口约7000多人。大衙村为海滨冲积层,整个外砂镇都是江水海水冲积而成的,可以说是一个岛的地形。千年以前大衙村还是一片海滨荒凉之地,人烟稀少,唐宋后才有人从福建一路迁移而来,在这里定居耕作,安家生息。这里是外砂一带最早形成的自然村庄。
因为这里与潮安庵埠赐茶的官路(驿道)对岸相隔,因此这里开设了一个渡口,这个渡口缩短了澄海与潮州揭阳的距离,满足了客货的运输需求,特别是澄海这边出产的海盐可以直接经过这里运送到对岸,再送往揭阳甚至客属地区,所以在元朝时期,官府就在这里设置了一个衙门,专门管理海滨事务,以及征管盐税等等,故而此地被称为“大衙”,渡口就叫“大衙渡”,而村名也就因此而叫大衙村。大衙渡也是古官渡,是古驿道的一个节点。

大衙村因为多水系在这里的交汇,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具备有特殊的战略作用意义。在新中国诞生以前的革命战争年代,这里就是中共地下组织的重要交通站,是红色交通线中的重要一站,中共地下党组织利用这里,连接澄海莲花山、饶平青岚山、凤凰山等革命根据地,大衙渡就是整条交通线上的重要交通枢纽。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大衙渡口又成为敌后根据地的活动场所,潮汕的共产党革命队伍常常在这里出没,利用四通八达的水路陆路,纵横澄海、潮安一带,铲恶锄奸,迎送革命物资和革命人士,大衙村也成了革命的联络点和接应点,大衙渡为潮汕地区的革命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因此被誉为“红色渡口”。

大衙村不仅仅是革命老区村,在新中国时期,也是有着非凡的傲人记录,在地方经济建设发挥着重大的作用。1960年就已成为汕头市“蔬菜生产基地”,在计划经济的年代,这里就负责了汕头市区的蔬菜供应。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大衙村更是搭上发展的快车,全方位取到了发展的优异成绩,并且连连获得殊荣:
1991年,大衙村被广东省委评为先进党总支,
1993年被省民政厅评为“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村庄”,后又被评为“省级生态示范村”“省级生态示范村”,同时也是“汕头市新农村建设示范单位”,“汕头市文明村”。
2002年被授为“省级生态示范村”;
2003年被省建设厅定位“旧村改造试点村”;
2006年省国土厅定为“土地整理试点村”,同年为汕头市“新农村建设示范单位”、汕头市农村“信息化创建单位”。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运动中,大衙村的村容村貌更是得到巨大的改变,在全面规划之后,既清拆了破旧的障碍物,又保护了蔡氏家庙、蓝氏大宗祠、蔡氏碧祖祠、蓝氏通鉴祠、天后宫、上帝古庙、驷马拖车古民居等等30多处有价值的古建筑物。
作为龙湖区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大衙村的生态公园、迎宾北路步道、青年路进村绿道、村委会前文体广场、将军第池生态处理工程、综合市场升级改造等等工程,在村委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都已经全面竣工,全村面貌焕然一新,这个千年古村正在焕发着新的时代风采。
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运动以来,龙湖区委和镇,街道各级领导,尤为重视大衙村的红色渡口,并且将这个有着浓浓革命色彩的渡口,打造成为一个当地党员干部,学生村民参观、学习的打卡点。使这个红色渡口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潮汕的革命红色遗址。
2009年10月,为缅怀先烈,发扬革命传统,龙湖区在渡口修建红色渡口纪念亭并立碑记,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