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田洋是汕头的一个地方名,位于汕头的西边,是韩江和榕江交汇的入海处,是一片广袤的冲积而成的滩涂,土地肥沃,是种植和滩涂养殖的绝佳地方。
远在清朝末期,时任潮州总兵的方耀就有开发牛田洋之意,可未能成行。
上世纪的60年代,牛田洋由人民解放军开垦,做为军垦的一部分,开发成为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基地,为军队的后勤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也成为全军的一个楷模。
1969年的7月28号,潮汕地区历史以来的第二大台风正面袭击汕头,在牛田洋正面登录,造成了800多名解放军战士和在这里学习的大学生牺牲,他们为了保卫国家财产而贡献出青春和生命。
台风过后,牛田洋又恢复了生产,恢复了水稻种植。
上世纪的70年代,我读中学,当时是提倡学生要学工学农,除了上课,还要参加各种劳动,有段时间是到农场去过内宿生活,在农场里读书和干农活,我也多次到牛田洋这里来参加劳动。
记得有一次天还没有亮,我们就被老师叫起来集中,然后走了2~3个小时的路,到牛田洋这里来收割水稻,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我们的早餐是在牛田洋这里农田上吃的,由学校的食堂送过来的,参加这样活动的食品,是会比较丰盛的,早餐有面包,中午是炒饭,这样的饭食,是在本校里不可能享受到的。
我还记得一个小故事,在收割水稻的时候,指导我们的老农告诉我们,小心镰刀割伤自己的后背,当时我听后不明就里,便向老农打听怎么可能镰刀会割自己的后背?老农告诉我,在收割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干燥的水稻叶的干扰,夏日太阳的暴晒,或者蚊子等的影响,有时候后背可能会发痒,而收割的人会不自觉用手去抓痒,但有可能忘了手里的镰刀,而直接就将手伸向后背,所以就割伤了自己的后背。
这样的解释,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还是老农在开玩笑的,反正,这话我就一直记住,直到现在还记得,哈哈。
这个周末,我一个人遛到牛田洋这里来,虽然这些年也经常过来这里,因为这里开了好几家农家乐,有时候约上几位朋友,或者和家人,来这里吃莲藕,糯米饭,牛田洋青蟹,鱼等牛田洋的特色菜,但一般是多人,都是来去匆匆,很少仔细地去欣赏如今的牛田洋风光。
那天我是自己一人来的,所以走哪都是我自己决定。
这里正在兴建一座跨海的牛田洋特快通道,有一座跨海大桥,已经建了有一大半的工程量了。
又可以远眺榕江特大桥的风姿

看着眼前的这片滩涂地,我自然地就想起了当年的那场台风

再看看这道不知道横立了多少年的石桥,也不知道当年我是否有在这桥上走过,但是看到它,自然地就感到亲切不已。

我是将近退休的人,看到这里的一切,过去的种种回忆和今天的种种感叹,就是自然地涌上心头。
生活给了我太多太多的经历,生命给了太多太多的精彩和磨砺,回想过去走过的一切,再想想以后我要面临的新的生活,我突然地就羡慕起了眼前的这一幕
远离嚣哗,独处幽清,一茶一书,阳光相伴,自然随我,吃饭不成问题,其他的不要去想,多么惬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