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名古村落系列之十八:汕头市濠江区东湖村

今年的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碰巧是传统的九月九“重阳节”,重阳节的习俗是登高赏秋色,享受刚刚踏入深秋的秋高气爽,另外,重阳节期间,一般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深秋赏菊,品菊,也是一个自古就有的活动。
趁着还是假期,我来到了汕头市海对面的濠江区东湖村,准备饱赏东湖村的特色景象------菊花田,菊花可以称之为田的,我们是可以想象到其规模和魅力的,平时我们在菊花展览里,都只是看那些一盆盆的菊花,最多的也就是看到一些堆在一起的造型,而东湖村这里,在10多年前开始,村民们就成片种植了可供药用的小菊花了,每在收摘菊花的时候,这里就是一片欢乐的海洋,可谓游人如鲫,农田中,成片的黄白色小菊花,在秋天的阳光下,含着晶莹的夜露水滴,在暗绿的叶子衬托之下,是特别的娇嫩,
几年前我也是在一个周末晨早来过这里,慢步踏行在湿润的田埂上,嗅着充满清新且带着野性的空气,看到村妇们带着孩子,在花丛中,细心地摘下一朵朵的小花,放进随身携带的筐里头,等回家再铺在太阳下进行晒干,就可以等人上门来收购了,期待收获的笑容一直都洋溢在每一张挂满着汗珠的脸上,孩子们则在花田里嬉闹,稍大点的孩子就会在大人跟前帮忙,而游人们在花田里面,摆着各种各样的POSE,尽量地展现出自己最心仪的状态,努力地将自己融入到花田当中,人与花争俏,花与人斗艳,欢声笑语中又夹杂着些大人对小朋友的斥责声,一片平和安宁,安祥淡雅的生活幸福场景,马上就让人勾起了晋朝文人大咖描述的“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生活画卷记忆。
我是揣着莫大的期待,到达东湖村的时候,却是看不到一朵开放的菊花,田地里,满满的都是绿叶,经过与正在给田地浇水的村民交谈,她告诉了我,由于今年没有闰月,变成是季节提前,但是植物的生长期是固定的,所以,虽然是到了重阳节,可是要开花还是需要多等一个月,现在只是在蓓蕾的阶段。要再享受那片盛放的菊花,和体验收获的喜悦,就得再等一个多月吧,到时候再来。
这次没有看到菊花,我就干脆到老村里面去走走逛逛。
东湖村,位于达濠岛的东部,与以前谈过的葛洲村是隔一东湖岭,背靠背地在山岭的两侧,葛洲村是朝北面对汕头内海的出海口,而东湖村则是朝南面对着广袤的南海,东湖的建村时间,应该是与葛洲村差不多,都是南宋年代所建,其实潮汕所有的村庄基本都是在这样的时间建成的,始于宋,兴于明清。
东湖村三面环山,一面向海,远古年代,交通甚为不便,与达濠的连接,只能是依靠一道“东湖岭”,这道岭,往西方向接达濠,另一方向越岭可到达葛洲村,村民要到达濠或者葛洲的,都需要穿行跨越这道山岭的,今天,已经是有四通八达的公路了,而连接达濠的山径依然还在,岭的半山腰处还有一个水库,空气清新,这里现在已经是成了濠江民众锻炼身体,爬山徒步的好地方。
在清朝的出海下南洋过番热潮中,当时的东湖人,就是穿过这道山梁,先到葛洲,再到汕头去,搭上“过番”的红头船,下南洋拼闯世界。
现在的东湖村,常住人口是5~6千人,但是,侨居海外的东湖人,却足足有8千多人,主要居住在东南亚以及美国,澳洲,香港等地,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的侨资侨力,也就成为了东湖经济的一个重要资源,东湖村的经济从以前的小农业小渔业模式,在祖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里,随着交通设施的大力发展和改变,现在是得到全方位发展。
今天的东湖村,不单有水果种植业,工业生产也迅猛发展起来。依仗达濠的工艺生产基地资源,东湖村也出现了工艺,塑胶,手袋等等的外资企业和个体企业。更有从事建筑、商贸、运输和服务行业的个体户,以及海捕、海养和种水果、种蔬菜、养猪、养三鸟专业户,依靠海鲜优势开办的海鲜大排档,周末更是吸引着大批不少市区的人专门过桥前来消费,这里的经济已经是一片欣欣向荣景象,现在的村民90%以上都是搬住在新建的楼房,而老村,已经是只做为一个年代的铭记和符号了。
走在老村里面,可以看到如同风中残烛的老房子,看到静寂庄严的祠堂,也可以看到西式建筑的楼宇,中西风格交融一块的村貌风景。
特别一提的是,随着汕头市的规划政策,一大批名优学校落户东湖,现在东湖外围,已经有了“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汕头市技工学校”“汕头市技术学院”等等的一批优质大中专学校,海边还有几个海泳度假村,和蹭度假村而开发的商品楼宇。
良好的教育氛围,优质的生活旅游资源,大大地提升了东湖村的品位,让千年的古村,又在绽放着新时代的风韵和色彩。
再来说说东湖的特产,东湖有三宝:西瓜,紫菜,菊花。
东湖的西瓜,是标准的圆球体,比足球大不了多少,肉不是红色的,而是很少见的黄色,皮薄多汁,清甜爽口。
东湖野生紫菜则是大海给东湖的最佳礼品,这里的紫菜产量是没有南澳的多,可质是一点都不比南澳差的哦。
至于菊花,现在至少是可以取替了部分杭菊的市场份量了,效益可想而知,菊花还成为东湖人馈赠亲友的传统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