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隆都后溪村(奇特的墓祠合一)

祭祀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不忘先祖,不忘根本的传统文化表现,以前农耕时代,一般都是大家族聚集一起生活,生息,所以,就都会有一个固定的场所,摆放着家族先祖的神牌位,供后辈们在此拜祭,族内的红事白事也都会在这里举行,这样既做到不忘祖宗,又起到一个团结家族,传承家风的作用,这就是祠堂的由来。
潮汕人历来就是重视祠堂的建筑,有着“聚族而居,族必有祠”的习俗,也就是为了人人会“怀抱祖德”、让后代人会“饮水思源”、懂孝思的一种表现。
而墓祠合一,就是坟墓与祠堂建在一起,这个是从汉朝就开始有的建筑,可能是原来在先人坟墓拜祭的时候,考虑到有遮风挡雨的需要,和休息的需要,所以才会在坟墓那里修建起一个建筑物,就产生了“墓祠”,但这样的也都只是些大名人才会有的待遇,诸如杜甫,诸葛孔明呀等等,也都是在内地才有的。
但是在潮汕,却也有着一处这样“墓祠合一”的祠堂,这大概就是吸取了内地的先例才出现的吧,这个“墓祠合一”的祠堂,可以说是唯一的一处吧,而且不单只是在潮汕唯一,整个南粤都是唯一的吧。
这处祠堂就是位于澄海隆都镇的后溪村。
后溪村是于明洪武二年(1369)创村的,,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它地处潮州与澄海的交界,紧挨着隆都镇,
隆都,它靠着韩江,陆路水路交通都非常发达,自古以来,潮州,饶平甚至梅州地区以及福建西南地区的货物,都在会到这里来交易,历史上这可就是一个商业兴旺的地方。
后溪村的这处“金氏宗祠”,始建于清朝的顺治年间,顺便说一声,中国历史上允许民间建祠的,是要到明朝的中末期以后的,之前的祠堂一般都由政府主持修建的。后溪村有个特点,就是祠堂很多,这个也说明了后溪村在当时经济的繁华地位,今天我们说的这座祠堂,就在现在的后溪村里,它并不是村里所有祠堂里最大型的,也不是最有气派的,反而是有点寒酸的那种,祠堂正面是一个广场,广场外前还有一湾水池。
http://s10/mw690/001AFblWzy7mGYV381zf9&690
http://s13/mw690/001AFblWzy7mGYXRt1icc&690
据村民介绍,建祠堂的本人,不单是向后辈提出这样的家训,而且也是一直以这样要求自己的,他在事业有成之后,就是一直坚持着做善事,建书斋供族人小孩读书,建房子给族内穷人居住,乐善好施和崇文重教一直就是他们家族的宗旨,他的后代,也是沿袭着他的意愿,尊从着他的训导,建了多个书斋,培育着族人后代,并且是做好事有好的结果的,村里的记载,这一族系的3代人,就出了14位“秀才”,后溪村从创乡到清朝废除科举,总共才出了150个秀才,他们这一族系仅三代人就有14个,占了十分之一,令人刮目相看。
http://s11/mw690/001AFblWzy7mGZ0zPZM8a&690
http://s4/mw690/001AFblWzy7mGZ4qXAf03&690
http://s9/mw690/001AFblWzy7mGZ4zaoE28&690
交通贴士:沈海高速汕头段的隆都出口,就到了隆都,这条省道,还是连接潮州到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