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家祠堂小记

标签:
健康文化佛学 |
祠堂,又称宗庙,家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经过长期冰封、摧残、冷落,现代的祠堂房屋所剩无几。当前欣逢盛世,修家谱之后,继之修建祠堂。在“不点头不摇头”的情况下,民间自发修祠,本质上是为了一种传承,一份记忆的留存,一次寻根之行。团聚家族力量,强化家族观念,重建精神支撑,承载现代家族精神文化内涵,是家族祠堂的重要依托。当然它也是姓氏文化的重要部分,它部分回答了我们是从哪儿来的问题。
当然祠堂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一小部分,必须随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以前的不重视女性观点需要破除,封建迷信的一些内容也需要排除,而应该注入一些时代的新内容。卢家祠堂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建成的。

卢家祠堂始建于2009年,地址选择在湖北洪湖戴家场镇卢墩村七组,离我老家很近,因此得以在此次春节期间方便地接近了解。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支卢姓的起源,也可以往远看到洪湖卢姓的迁移史,以及这个家族人口的大致发展历程,从这个视角也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大致发展脉络。
范阳卢氏出自姜姓,齐国后裔傒公,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秦有博士卢敖,子孙迁居至河北涿水一带之后,定居涿地,以范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范阳人。始祖卢植以儒学显名东汉,肇其基业,三国卢毓位至曹魏司空。因此涿州(范阳)和卢植故里卢家场村,便成了海内外卢氏宗亲寻根祭祖的圣地。

卢姓起源于姜太公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太公,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亦称为姜尚,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
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智囊、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得卢姓之始祖傒公(姜子牙之孙)

江西修水之始祖---鉴公
得之卢姓是姜太公的孙子傒公,之后重要的一站是从北方(河北涿州)迁移到江西修水,鉴公是江西修水之始祖。卢鉴字正臣,金陵人(南京的别称),生卒年不详,宋仁宗天圣年间自金陵迁宁州(今江西修水)。之后卢姓再向外陆续迁移,其中有一支迁至湖北洪湖,就是现在的卢氏宗祠所在地。洪湖卢氏是三房昶公25世孙鉴公后裔,与其它湖北卢姓也大多源于同一个祖先,起于唐代。已知三房鉴公支系湖北所在地有:咸宁、洪湖、监利、天门、汉川、大冶、沔阳等。
人类的迁移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中国人口迁移史与中国战争史基本吻合。
卢姓五次大迁徙:
1、即战国田氏篡齐,卢氏从山东卢邑迁徙到燕秦等地;
2、唐代安史之乱卢氏从范阳分赴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
3、唐末黄巢起义卢姓裔孙作为“世家大族”被作为打击对象,纷纷南迁到赣、闽、粤等地;
4、北宋金兵掳掠,卢姓四散到今赣、闽、苏、浙、徽、粤、桂、川、云、贵、湘、鄂;
5、晚清时期内乱外侵,江浙闽赣卢姓子孙为避乱而散居各地,有的则赴海外谋生。
洪湖卢氏宗祠的建设历时很久,先是修谱,将各村散落的家谱收集,并一一查证,与各主支旁支相对应,相互印证,最后通过辈序、地方志得出一个完整的、真实的族谱。之后大家集资修建这个卢氏宗祠,方便大家进行祭祀祖先及其它集体活动。
我觉得这里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目前这里不仅是家族活动的场所,而是注入了时代的内容,赋予了新的特殊意义。这里已经成为卢墩村留守儿童国学学校,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认真学习的儿童
卢墩村是一个典型的湖北自然村落,有一千多户人家,近3000人,以农业为主。目前留在农村种地的大部分是老年人,青壮年人基本上是外出打工,以到广东和江苏、浙江为多。儿童大部分是留守在家,与爷爷奶奶作伴。卢家祠堂,这时承担了部分集中教学的任务。组织模式是以卢家祠堂彰智堂为基础教室,大家捐献一些费用,每个暑期请几个国学老师,全天免费来学生们给上国学课,这些对儿童的成长有很多好处。教育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而国学知识则可以强化人的人文素质。
当然卢家祠堂,这里也是一个集中组织家族性活动的地方。在这些活动中,卢姓后代们,可以加强联系,互相帮助,团聚力量,形成合力。这当然也算是祠堂的一个重要功能。卢家祠堂,其实只是乡土中国的一个缩影,但它折射出的是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命运的开启转折。
卢氏宗谱第八届续谱人员合影
院外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