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感动瞬间体育/竞技 |
分类: 篮球风云 |
斯潘和AK47,不是逃离而是挑战
文/剑剑飘红
在我们的一贯认识里,NBA是篮球的天堂,是每个球员的梦想:这里有名利双收的诱惑,有赏心悦目的篮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一切,或者换个角度说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NBA。比方斯潘诺里斯和基里连科,这两位欧洲篮球的天才,都勇敢地向NBA说出了不。
斯潘要离开火箭,那是我们在上个赛季就能够得出的结论。范甘迪究竟有没有欺骗斯潘其实不是个问题,任何的上场承诺在都要服从球队成绩是个基本的道理。谁也不能否认斯潘的水平,世锦赛上干掉美国队的记忆相信会让包括美国人在内的世界球迷牢记数年。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的,NBA不适合斯潘,斯潘也满足不了NBA的要求,最起码,火箭没有他的位置。是选择换一个球队证明自己,还是毅然回欧洲,对斯潘来说做的决然而果断。
AK47的境遇本来要比斯潘强不少,在NBA,他早已经是一个明星球员。爵士的老大都曾经做过的人,在经历了NBA的灯红酒绿之后,要离开这个充满诱惑的名利场显然是需要更大勇气的。
表面上看起来,无论是斯潘还是AK47,二人与NBA反目的原因都是个人的失落,选择回欧洲很容易被人理解为失落后的逃离。但事实上,欧洲篮球与NBA篮球的理念冲突,才是造成二人选择回欧洲的根本因素。欧洲篮球强调整体,NBA提倡一对一的“单挑”。规则之间的差异,意味着篮球理念的不同。NBA喜欢看“单挑”,这样可以产生巨星;但在欧洲,团队就是一切,只要能够赢球,每个人都是角色球员,同时每个人也都是球星。这种理念上的差距,对于深受欧洲篮球影响斯潘和基里连科来说,不是可以轻松逾越的。
以前,对于这种理念的差距,包括欧洲球员在内的国际球员,选择了单方面的适应,很多人,像基里连科,都很好地完成了从欧洲篮球向NBA的转变,很好地适应了NBA。但是斯潘的个性以及遭遇的不公平待遇,让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挑战。“我需要球在手上一段时间,我需要更多的掩护,我需要更多的协防。我很愿意防守,但NBA那么多一对一,几乎要把我毁了”,斯潘的智力显然不象他在火箭的表现那样差,正是这样的认识促成了他回归欧洲的决定。而基里连科相比来说要优柔寡断得多,从爵士老大到现在的落差是促成他反省的原因,而欧锦赛的MVP无疑给了他决断的信心。
篮球并不仅仅是一个NBA。基里连科和斯潘的决定明白无误地告诉了人们这点,当然,还有世锦赛上欧洲球队与NBA的较量也是不错的例证。也正因为这样,不是每个人都适合NBA的篮球,不适合NBA的球员也不一定不是优秀的球员。二人的选择,看起来对于越来越多闯荡NBA的中国球员来说,倒是个不错的启示。
精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