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生”杜伊的失败

(2007-07-05 20:07:17)
分类: 评球论足
 

“高考生”杜伊的失败
文/剑剑飘红
一年一度的高考早已经结束了,分数也已经公布。在众多考生为着考了一个好成绩沾沾自喜、扬眉吐气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考生因为一时的发挥失常,正经历着人生的低谷和无边的黑暗。作为应试教育的最大标志,高考这几年早已经被批判得体无完肤。但无论多么激烈的言辞,所有批判仍然还是在教育范畴内展开,殊不知作为一项教育制度,高考的影响力其实早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教育范畴,在更大范围内影响着整个社会肌体的健康运转。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综观整个社会,各行各业、各色人等,无一例外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即使今天再光鲜的人物,曾几何时也不得不为了那点分数挑灯夜战、废寝忘食。“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可以想见,念叨着这样的语录进入社会后,他们早已经将应试教育的精髓浸淫到骨髓;“以成绩论英雄”作为应试教育的基本理念,已经成为他们认识事物的基本准则和唯一评判标准。从各式各样的职业资格认证到职称考试、公务员考试,无一例外地是高考制度在整个社会中的泛化和异化。


上面提到的这些,还都是应试教育对整个社会的显性毒害。更有甚者,应试教育作为一种隐性的症候潜伏在某个行业,却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其毒害也就更大。我们钟爱的足球就属于隐性的受害者。足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其根本的社会属性就是游戏,娱乐上其最主要的特性。但在应试教育的毒害之下,足球在中国早已经异化成为了“出线足球”、“政绩足球”。评判一支球队是否成功的标准,早已经不是能否给我们带来快乐、带来视觉和精神的享受,而是能否出线;具体到每一场比赛,就是能否取得胜利——至于球员精妙的球技、球队精彩的配合都已经不再重要。


于是,在这种被应试教育异化了的“出线足球”体制下,所有球队的主教练都成了另类“高考生”——他们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为了出线。就拿刚刚在南非8国邀请赛上刹羽而归的国奥队主教练杜伊来说吧。作为一名中国足球的“高考生”,杜伊肩负着带领中国国奥队在2008年奥运会这个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任,从其上任伊始,人们便用“高考”的标准要求他——从亚运会到欧洲拉练,从土伦杯到南非邀请赛,无一例外都是出给杜伊的“高考模拟题”。面对亚运会这道“模拟题”,国奥队虽然止步8强,但杜伊表现出了很大的潜力,让大家看到了成绩上升的希望,人们都很满意;土伦杯上,杜伊捧回亚军,也交出了一分让人满意的答卷,人们都看到了2008年“高考”夺魁的希望,于是杜伊在人们的眼里已经约等于“神”;及至到了南非,人们对杜伊这个高智商的“高考生”已经信心暴棚,但此时杜伊却突然发挥失常,考了个零分,这怎么能让人接受——众多有识之士惊呼:状态如此不稳定,万一到了真正高考的时候怎么办?


以“出线足球”的标准来衡量,杜伊并不是一个合格的“高考生”。杜伊是一名崇尚进攻的教练,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强敌,国奥队都能始终以我为主、以攻为主。这种足球理念的最终结果,就是使得国奥多了一种血性的美:即使是输球,也总是带着一种悲壮的色彩。但相对于功利主义色彩浓厚的“出线足球”,杜伊的这种执教理念无疑不太适合。从土伦杯上面对强大的法国勇猛进攻最终1:3失利,到南非八国赛上面对博茨瓦纳比分落后仍然疯狂进攻最终创下0:4的耻辱,这些都不是功利主义足球所提倡的。


然而,作为“出线足球”的一名“高考生”并不合格的杜伊,却完全配得上是一名“素质教育”的“优等生”。从亚运会上在人数落后下同强悍的伊朗血战到底,到土伦杯上明知技不如人也依然坚持进攻到底并最终淘汰荷兰、葡萄牙,杜伊让一贯只注重比赛结果的中国人见识到了什么叫过程之美,让一贯只盯着比分的中国人认识到了足球除了出线还有快乐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杜伊带给我们的这种体会,远比一次世界杯经历对中国足球更有裨益,这才是中国足球根本的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