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评球论足 |
振兴中国足球,足协从“形象工程”抓起
文/剑剑飘红
新年伊始,各支国字号球队开始了新一轮集训。
显然是足协在内部提前统一了意见,此次各支队伍的集训都无一例外地从“爱国主义教育”、“整风”等等这些与技战术毫无关系的“软件”建设开始。国奥队人手一本《中国奥林匹克手册》,强调强化队伍纪律,要求队员“把国家的荣誉放在第一位!”;国家队请来了中央党校的博士生导师上党课,目的是重温党的历史,增强责任感和爱国精神;女足也在整风,不但要整顿队内的小帮派,而且第一刀就砍到了教练身上,虽然200块钱的罚款不多,但也足见足协的决心了。
之前,足协也多次针对比赛中的具体问题,对个别队伍进行整风,我们完全可以看作是足协的一时心血来潮和应付球迷、媒体的权宜之策;现在,在各支国家队中间,进行这样大规模、大声势的爱国主义、纪律性的教育,则完全是一场提前策划的长期行动。行动的目的,除了要整顿队伍作风、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各支国字号球队的战斗力之外,恐怕更深的打算在于希望能够借此改善中国足球的形象。
中国足球在经历了2006年的低谷之后,选择从“改善形象”这一基础工程开始重振雄风,个人认为中国足协还是表现出了自己智慧的一面。
抓“形象工程”是提升中国足球公众关注度的需要。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的十几年,尽管创造了成功冲击2002年世界杯的辉煌,甲A也升级成了中超,但中国足球的社会关注度却在不断下降。曾经人气最火的“第一运动”,在2006年的亚洲杯预选赛上,竟然不得不开“超女”来提升主场人气,真是可悲又可怜。而关注度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足球形象的败落,连续不断的假球、黑哨、流血、暴力,已经让中国足球成了“假、恶、丑”的代名词。按照“人心向善、向美”的原则,谁还会去关注中国足球?中国足协把抓形象工程作为振兴中国足球的第一步,可谓是抓在了公众的心坎上,如果能够落到实处,想必在不远的将来,中国足球会迎来更旺的人气。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观点,21世纪眼球就是竞争力,谁能吸引更多的眼球,谁就能取得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足球抓“形象工程”也就等于抓住了未来。
抓“形象工程”也是中国足球职业化的需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足协领导“市场化足球”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我们见识了形形色色的广告的威力,看一下我们自己的周围,大到房子、汽车,小到毛巾、肥皂,细一思索无不是在广告的诱惑下买来的。而对企业来说,这些整天充斥着媒体的广告无疑是最低级的营销策划,更高明的策划则是在消费者心中营造企业、产品的良好形象和声誉。中国足球作为职业化、市场化水平最高的体育项目,多年来我们却鲜见有主动的形象策划和宣传,有的只是关于“假球”、“黑哨”、“暴力”的猛料。这次,中国足协在各支国家队中开展整风,而且主动提供给媒体宣传的机会,无疑是借鉴了企业形象宣传的一些做法。其中反映出的市场化意识,正是中国足协一贯缺乏的。小小的整风,其实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国足协领导市场化足球水平的提高。可喜可贺。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爱国主义教育,还是纪律性、责任心的提高,都不可能仅仅凭一本小册子、一节课或者一次处罚就能够达到多么好的效果的。一支队伍作风的形成,整个中国足球形象的改善,需要的是长久的坚持,需要的是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如果仅仅把“整风”当作一阵风,最终会给中国足球造成更大的损害。
后一篇:姚明是火箭四连胜的最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