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剑剑飘红
在少一人应战的情况下,中国国奥以顽强的斗志战胜了伊拉克。刚刚上任1个多月的杜伊,靠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这支球队脱胎换骨?
思来想去,我突然想起了10月24日,在日本,中日国奥对抗赛前夕,杜伊首次阐述自己执教想法时说过的话,要“打造一支作风顽强、刚毅坚韧的球队”;在选人用人上,他表示不怕球员笨,但就怕球员不爱国,态度不端正。
中伊之战,可以说我们已经见到了这样一支作风顽强、刚毅坚韧的球队。放着球队在比赛中表现出的技战术方面的进步不说,单就全队敢打敢拼的劲头和团结的氛围,已经是各支国字号球队很久没有让我们见到过的了。
毫无疑问,今晨的这场中伊之战,斗志是国奥击败对手的关键。仅从技战术的角度来看,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显然不够充分,杜伊并没有让我们看到国奥的技战术水平有多么大的提高,与中喀之战相比并无多大改进:失误依然很多,进攻缺乏章法,但所有的这一切不足,都被国奥小将们顽强的斗志弥补了。
申花小将沈龙元,显然已经成为杜伊的红人。曾经在国奥连替补也打不上的沈龙元,现在已经成为国奥的绝对主力,并在中喀、中伊之战中均有上佳表现。今天凌晨的中伊之战中,沈龙元几乎成了“拼命三郎”。上半场,正是他的传中造就了周海滨的进球;下半场,沈龙元依然不惜体力的在边路来回奔跑、抢断,其顽强的斗志令人动容。与沈龙元一样,在张可被罚下场后,中国队员并没有表现出以往遇到这种情况时的慌乱,反而被激发出更大的战斗力,郑智、陈涛这样的进攻队员也不断回撤到后场参与防守,正是他们众志成城的团结,最终确保了胜利果实。
以前,我们总说中国男子足球队是个“软蛋”:众所周知,中国队之所以一次次地在各种大赛中折戟沉沙,与其意志力的缺乏大有关系。在中国队员自己内心深初,中国队是永恒的弱者:见到强队,向来战战兢兢,水平大打折扣;见到弱旅,趾高气昂,遇到顽抗之后,就不会玩了。多年的恐韩、恐伊症,面对香港队的黑色三分钟,面对新加坡的艰难战斗就是最好的例证。俗话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抛开这句话的漏洞不提,单就精神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来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杜伊正是看准了精神力量在塑造世界、改造世界中的“软实力”,所以在国奥的球风形成上,便在上任后短短的两天内就提出了:树立作风顽强、刚毅坚韧的球风。从中伊之战的过程和结果来看,杜伊的做法绝对是抓住了中国男子足球存在的软肋,而其做法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宁愿站着死也不要跪着生!杜伊为中国足球注入了一种坚韧不拔、宁折不屈的气质,这恐怕是比技战术水平的提高更能让中国足球受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