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己的国家队没有去成德国的中国球迷来说,只不过是到人家的宴席上混饭吃。既然是这样的角色,也就难免心底的尴尬:或酸楚、或痛苦、或无奈,种种滋味总是会时不时地涌上心头。
其中一种典型“混饭心态”的表现,就是在盛宴刚刚结束,不,甚至是正在进行过程中就开始了所谓对中国足球的反思。我不反对反思,我是反思的坚定支持者。但让我不得不说的是,有些人表面上打着反思的旗号,骨子里却是在毁中国足球,归根到底,就是想打着反思的旗号,搞乱中国足球,谋取个人或者集团的私利。
今天,2006年7月12日,新华网上刊发了一篇文章《国企养足球
烧钱何时休:"豪门"俱乐部开支亿元
》。冷静地说,这篇文章的作者采取的写作手法还是比较客观的,尽管文章的主题是反对国企经营足球,但文中毕竟还多少保留了一部分支持国企搞足球的人的观点和声音。让人气愤的是,文章中的一部分采访对象,对国企经营足球产业极尽攻击之能事,现在把他们的说法摘录在下面:
“‘公款足球’的大规模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一种足球领域的腐败现象,国有资产应该早日退出中国足球。”
“现在中国足球的发展,我看就是‘烧钱’,一个比一个烧得多。问一句为什么?全是国有资产,根本不用负责。没有责任,那么投资的主体也就无法明确,又谈什么健康发展呢?”
“除国家队外,禁止国有资产投入中国足球。”
“中国的人均年收入不到一万元人民币,而一个球员的年薪可以达到上百万元,购买一个球员也需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这就是各家俱乐部竞相炒作的结果。据统计,甲A球员的年薪是中国人均年收入的130倍,而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等世界顶级足球联赛,球员收入与普通人群的收入差距最多也不过30倍。公款的介入让一些投资人花着国家的钱不心疼,拿着国家的钱哄抬物价。如果由民营企业老板来经营球队,那么,他们在花自己的钱之前一定会三思而后行,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恶意炒作。”………
说这些话的人中,既有企业家,也有学者和体育界的内部人士。表面看来,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共同点只有一个,那就是认为国有企业经营足球违背了市场规则,强调用行政手段干预国企经营足球产业,用行政命令禁止国企涉足足球产业。我不是经济专家,更不是官员,我只是一个球迷,但我认为,这些人打着市场经济的旗号,却提出了一个有违市场规则的悖论。在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的规则已经深入人心。国有企业也好,民营企业也罢,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他们有权涉足任何自己想涉足的行业——当然国家法律禁止的行业除外。但有法律规定不准国企涉足足球产业吗?好象没有!
另外,按照反对国企经营足球者的逻辑,国企对足球产业的大投入,是因为“不用负责”。但这样的话国资委大概不会同意,中央、国务院也不一定高兴。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改革的深入,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任何一点的国有资产,都会受到有关部门的严格监控。他们说国企投资足球动辄几千万、上亿元大笔投资是烧钱,不知道是不是说国家对国有资产监控不利?
尽管用这样那样的理由对国企经营足球进行攻击,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一部分国有企业正在足球领域做出令人惊叹的业绩。像山东鲁能泰山俱乐部,正在逐渐减少山东电力输血式的投入,向俱乐部自负盈亏的方向转化,在不远的将来,使俱乐部成为真正独立经营的股份制企业。对此,这些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山东鲁能的方式代表着中国足球的未来。
附:新华社文章链接
前一篇:今夜,期待齐祖完美谢幕
后一篇:经典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