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促使了网络歌曲的发展
文/张作甫
摘要:“有群众反映现在的青少年歌曲,优秀的太少,一般般的太多,庸俗、低俗和媚俗的也不少。在我看来,创作动机的功利化倾向、优秀创作人才的断层、过度商业化中的管理无序,加之一些媒体的误导性宣传,是优秀青少年歌曲数量偏少、推广不够的重要原因,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各级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引导力度。”日前,全国人大代表谭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做出了以上表述。
因为之前我做歌曲审核工作,对目前的歌曲发展了解一二,具我对原创歌曲的大概了解中,每天平均会产生近2000千首原创歌曲,每年达到近百万首。其中,网络歌曲占到了80%以上,主流歌曲只有15%左右,其他的占5%左右,这是我对两年来审核歌曲的一个大概了解。
在对百万首原创歌曲的市场分析中,每年真正走进百姓耳朵的并不多,能够被人们称为“神曲”的歌曲每年不到十首。这就像中彩票,对于所有热爱音乐以及专业的歌手来说就像是做梦一样。而且,在这十首中,网络歌曲占高达7%左右。
一般来说,主流歌曲的制作成本比较高,从词曲、编曲、录音到后期制作,一首质量较高的歌曲一般都在5万以上,有些甚至在几十万不等,而一般网络歌曲的成本低在几百元,质量稍微高一点的也就在2万之内,再高的也会达到5万以上,其中我对歌手乌兰托娅、琪琪格、吉娜、图桠格苏勒亚其其格、涵湘、刘向圆、李雪、蒙克、高山林等歌手做了一个长期的调查,基本上每一首歌曲的成本不低于5万。不管是不是专业,对很多热爱音乐的人来说,歌曲的制作成本还算是一个固定的数字,著名音乐人石焱曾说过,现在的歌手发展,不仅仅要看实力,还要有经济实力,因为一首歌曲的投入太大。尤其是宣传,是一个无底洞。据我了解,有位歌手为了宣传自己的歌曲,曾花费200多万……。这不是个例,很多有经济实力的公司,以及歌手个人在宣传上的费用大都会超过歌曲制作的投入,而且很多投入后的成绩平平。再者,现在唱片、传媒、文化公司太多,要求高而不投入,加上歌曲效果欠佳,让很多人选择“单飞”。
现在的歌手和音乐人多如牛毛,加上热爱音乐和能作词作曲的业余人士数不胜数,老百姓的耳朵瓜分的四分五裂,到底听什么歌?
歌曲的成本促使了网络歌曲的发展,网络是一个免费的平台,很多没有经济实力的音乐人和歌手都会选择这个免费的平台去发展,制作一首低成本的编曲,简单的学一学,买点设备,在家里就可以自己录音和混缩,之后传在一些免费的音乐网站上,通过时间的“流逝”来传唱。而且,大部分歌手和音乐人都愿意去写唱一些“低俗”的歌曲,但恰恰是这些所谓的“低俗”歌曲却能赢得百姓的喜爱,为什么?从歌词上看,虽然看似低俗,但往往是反应百姓情感和现实的生活,加上简单易懂的旋律,容易被百姓所接受。其实,并不是这些音乐人和歌手写唱不出来“主流”歌曲,而是,第一,主流歌曲的成本太高;第二,宣传不到位不容易被百姓接受;第三,浪费时间和精力。尤其是编曲制作,一旦跟不上,歌曲就会很容易浪费。再一个,华丽的歌词并不是每一个百姓能听懂的。还发现,有些主流歌曲不知道在唱什么。所以,很多人选择了前者。
说实在的,每一个音乐人和歌手都希望自己的歌曲成为“神曲”,这样就可以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商业价值。但很多人有时候只注重了歌曲本身,而忽略了市场价值,也可以认为是对市场的分析不到位。因为每个人,每一年,都会因为很多的原因而转变对现实以及情感观的变化,一致影响到对歌曲的接受和评判。如果说音乐人和歌手抓不住市场需求,制作的歌曲基本都会失败。
一般来说,通俗歌曲达到火的程度,最快的速度为半年;民通歌曲火的速度最快一年半;民族歌曲最快在一年半到两年时间。当然,这也要看怎么去宣传,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宣传。
个人认为,其实真正低俗歌曲存在的并不多,除了那些不堪入耳的歌曲外,大多数可称为网络歌曲。网络给了很多热爱音乐的人发展,大多数也是写唱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对于这些百姓喜欢的歌曲,还是觉得给点支持的好。对于那些不堪入耳的歌曲,还真需要限制限制,有时候,一首歌曲的传唱,也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生活……
注:转载请署作者张作甫原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