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8日

2022-09-28 14:15:48
标签: 读“杂书”有感 文化

读“杂书”有感

常朔

  少时读《红楼梦》,朦朦胧胧,但有四个字记得真切,那就是“旁学杂收”。我为此考据了一下,原来“旁学杂收”是指“闲杂学问”,少时的我居然从此有了做“闲杂学问”的念头。

  及长,这种念头像草一样潜滋暗长,真有点“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味道。做“闲杂学问”就要大量阅读各种各样的书,于是我省吃俭用,买各种“杂书”,到30岁之前,我的“杂书”存量已过千册。我一本一本地看,有的“杂书”经典成为我的枕边书,比如邓云乡先生的《红楼识小录》,我反复品味,叹服老先生“语颇隽永”中的“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这是何等的学养和悟力能将世上万般之学化于朴实的文字中,且不露声色。正如冯其庸先生所说:“读了‘识小录’再去读《红楼梦》,就会感到《红楼梦》真正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书。”循着这样的轨迹,我又读了邓云乡先生的《北京四合院》《草木虫鱼》……

  细读邓云乡先生的书后,我一发而不可收,接连读了何满子、来新夏、王世襄等的书,这些老先生都是宏博之士,其书真堪用一个“杂”字形容,内容丰富,受益良多。读了今人的“杂书”,我觉得还应从源头开始,于是沉下心来“寻古”,从《淮南子》开始,再到中华书局出版的“唐宋元明清史料笔记丛刊”,我都细心研磨。

  读各种各样的书,在无形中增长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眼界,这对工作是有帮助的,让我在编辑大众文化阅读类期刊时能得心应手,这应是读“杂书”的回报,所谓厚积薄发吧。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小时候曾不知天高地厚地对父亲说,要做一名红学家,父亲说:“要做红学家就去大量读‘杂书’吧,红学是集几百本‘杂书’为一本的学问。”我遵从父亲的教诲,真是读了不下几百本“杂书”。虽然这几百本“杂书”至今也没有让我成为红学家,但能享受读书的莫大乐趣,成不成为红学家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今,我已是过了不惑的中年人,对“杂书”的喜爱未曾稍减,我每月还在有计划地购买各类“杂书”,对于过手的每一本书,都从头到尾不放过每一个字地细品,这样的阅读体验,在“划屏热潮”中是弥足珍贵的。我想,我所拥有的那些书,对于我也是相看两不厌的吧?我与“杂书”大概是互相成全的吧?

(发表于《广州日报2022925日)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