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开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2021-01-08 14:15:35)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设计

公开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兖矿鲁南化工厂区学校  王春静

一、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篇课文。本文与《智取生辰纲》《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共同构成第六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从明清时期经典长篇小说中节选的精彩片段,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阅读这些作品,可以让我们领略传统白话小说的魅力,了解古代生活,丰富人生体验。

《范进中举》选自我国清代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节选部分主要通过对比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本文运用了细节描写、夸张、讽刺等多种手法成功地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的丑态与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同时对于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的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都有很大帮助。

这篇小说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学生有较高的阅读兴趣,且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在完成检查预习环节了解了学情之后,我以本文适合拍电影为由,巧妙引导学生以“假如我是导演”学习本文:

 “定主要情节”环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训练学生速读及概括能力;

 “定重要角色”环节,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抓住具体语句赏析人物形象,学习本文的细节描写和夸张、对比的手法,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定主题”环节,引导学生研读课文,链接资料,体会吴敬梓的写作意图,同时联系实际,畅谈学习课文的现实意义,教育学生有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和人生价值观。

“定演员”环节,主要是总结本课所学,进行随堂检测,完成当堂达标。

 “排演展演”和“名著导读”环节作为课后的实践作业和阅读作业,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语文,将阅读延伸至课外,将整本书阅读进行到底。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重点)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重点) 

4、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严重毒害和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生齐读北宋汪洙《神童诗·四喜》。

2、师引导畅想中考金榜题名时的情景。

3、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环节一:目标导学

师:有的放矢才能学得更高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师出示,生齐读)

环节二:预习检测

师:(过渡语)课前,同学们按照我们的“查----做预习五步走”认真预习了本课,预习的效果如何?王老师检查一下,请同学们做好准备,闯关展示。

1、第一关:知作家作品

(出示)吴敬梓名片:姓名           朝代    职业    代表作

《儒林外史》名片:《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 )及( 官绅 )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也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还是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九下名著导读)

2、第二关:会生字新词

(出示)师:字词犹如建造知识大厦的泥沙、石子,我们必须牢牢掌握,要读准字音,写清字形,理解字义。通过预习,你认为本课中哪些字词需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

        指名说,师强调字形字音:                 星宿  

3、第三关:我的整体感知

(出示) 请简要梳理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人物形象:范进、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等

故事情节: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和周围人对他的不同态度。

环境描写: 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

过渡语:亲爱的同学们,这篇小说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鲜明,特别适合拍成电影。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以导演的身份以拍电影的名义以闯关的形式学习它。好,现在大家摇身一变都是导演啦,开始闯关!

环节三: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1、假如我是导演——定主要情节

(出示)速读课文,仿照例子,梳理并概括出故事情节。(中考题型)

(1)   生自主思考,师巡视指导

(2)   小组讨论交流

(3)   全班汇报,师生共探,明确:

公开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公开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初进学,胡屠户贺喜          借盘缠, (                             ),

公开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公开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打贵人,(                    送银房,(           

环节四: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假如我是导演——定重要角色

(出示)请认真品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品析评说故事中的重要角色:

                               ) 的范进

                               )的胡屠户

                               ) 的张乡绅

温馨提示:可以从人物描写手法角度,注意抓细节、找对比。

1)生先批注式阅读文本,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2)全班汇报,师生共探,总结明确:

范进:穷困潦倒、醉心科举、热衷功名、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胡屠户:嫌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阿谀奉承、庸俗自私、嗜钱如命、趋炎附势·····

张乡绅:逢迎拉拢、居心叵测、善耍手腕·····

此过程中,要注意朗读指导,要边读边悟,以读促悟,读悟结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体会讽刺、夸张的艺术特点。

环节五:联系背景及实际,体会小说主题

3、假如我是导演——定主题

(1)   师:第三关,定主题。作为导演,一定要明白原作者的写作意图。

(出示)吴敬梓写《范进中举》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生思考、回答、相互补充

师出示资料链接——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资料链接

吴敬梓生活于“康乾盛世”时期,23岁时,考取秀才,其后科场不顺,并经历了近亲掠夺祖产事件,目睹了官场的残酷斗争。33岁移居南京,对热衷功名者嗤之以鼻。35岁时,决定放弃科考,开始创作《儒林外史》。历13年书成,修改至54岁病逝。

明确:讽刺、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2)师:作为导演,我们更要清楚拍摄影片的现实意义。

(出示)我们现在拍《范进中举》这个故事的现实意义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生思考、回答、相互补充

师出示,生齐读: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和人生价值观。

环节六:随堂检测,当堂达标

(出示)假如我是导演——选演员

《范进中举》通过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的故事情节,活灵活现地刻画了               的范进这一经典形象,尖锐地抨击了(醉心科举 、热衷功名)。

 同时,运用(对比)手法写胡屠户等众生对范进态度的变化,强烈地讽刺了                 (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不良风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环节七: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出示)作业布置

1、实践作业: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添加细节,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写作:学习改写),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分工,自选片段,排演并展演。(积累拓展五)。

  2、阅读作业: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出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由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结束语:亲爱的同学们,“忆往昔,无米无柴,谁肯雪中送炭 ;叹今朝,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范进中举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今天的我们生活中一个美好的时代,过着幸福的生活,要知珍惜、懂感恩、勇奋斗,敢拼搏!愿你们在今年的中考中都能金榜题名,都能迎来“春风得意”的时刻!齐读唐·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下课!再见!

四、板书设计

     22  范进中举

              (清)吴敬梓

公开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公开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公开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中举         

                                             对比

公开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揭露       批判

            范进                                                     胡屠户等

科举制度     

                                            世态炎凉

    

五、教后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