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之我见
(2019-06-04 09:31:50)
标签:
书法艺术文化 |
分类: 书法理论 |
孙过庭《书谱》之我见
孙过庭:
一.关于名字:
有人说:孙过庭字虔礼,富阳(今杭州西南部)人(《论书赋》注);也有人说:孙虔礼字过庭(张怀瓘《书断》注),可其本人书谱中自称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陈子昂是其生前知己,撰有《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墓志铭中说:“君讳虔礼,字过庭”。由此可见,其与陈子昂关系上来说,陈子昂的说法是比较准确的。
二.关于书《书谱》:
《书谱》是孙过庭撰文并书写的一篇书法理论文章,至今流传,成为学习草书的楷范。其内容是对书法的认识、理解、学习的体会以及对习字方法、笔法、墨法、章法的认识,和对字的间加结构以及真行草隶篆字体的论述。它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
至于孙过庭的姓名身世以及《书谱》是序文还是全文各有说法不一,现在也没有明确的说法。
《书谱》墨迹本,临摹很多,其中“薛刻”、“安刻”较有名。《书谱》可分六个部分:1.谈古论今。2.书法要旨。3.辨识真伪。4.勤学苦练。5.循序渐进。6.理想状态。
《书谱》真迹,流传有绪,原藏宋内府,有“宣和”、“政*和”。宋徽宗题签。后归孙承泽,又归安岐,后归清内府,旧藏故宫博物院,现藏台湾,俗称真迹本《书谱》。其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三.对《书谱》点评
“工于用笔,俊拔刚断”(《书断》),如“丹崖绝壑,笔势坚劲”(唐韦续《续书品》)。
陈子昂《祭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
唐张怀瑾《书断》 称他:“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劲拔刚断”。
唐《续书评》云:“过庭草书如悬崖绝壑, 笔势劲健。”
《宣和书谱》:“得名翰墨,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
宋米芾《书史》评道:“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清朱履贞《书学捷要》:“唯孙虔礼草书《书谱》,全法右军,而三千七百余言,一气贯注,笔致具存,实为草书至宝。”
王世贞云:“《书谱》浓润圆熟,几在山阴堂室。后复纵放,有渴猊游龙之势。”
《书概》然因过于圆熟,也得到“闾阎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的批评(《述书赋》)。
四.《书谱》经典语句摘录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
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心不厌精,手不忘熟。
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
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五.对《书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