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创作的原则之真实性

(2007-02-16 08:54:45)
文学创作的原则之真实性。
 
   对于文学创作来说,真实性原则至关重要。
   真实是文学的生命,是文学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存在的基石。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经说:文学所描绘出来的艺术世界,应该是“使每个人看了它们,都认为是真实的”,作家“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就在于真实。清代文论家刘熙载甚至强调:“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只有具备真实性的文学作品,才会生成巨大的艺术吸引力和审美征服力,才会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获得精神上心智上的享受与教益。因此,别林斯基指出:“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总是以真实性、自然性、正确性、现实性来打动读者,使你在读它的时候,会不自觉地、但却深刻地相信,里面所叙述或者所表现的一切,真是这样发生,并且不可能按照另外的样子发生。”相反,如果作家没有真正贯彻真实的原则,使文学作品露出了虚假的尾巴,则必然会引发读者的厌恶。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是什么?
   文学创作中强调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一般来说,艺术真实是与生活真实相对的。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即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实际事实,主要包括社会中实有的人物、事件,也包括各种自然景物、自然现象。它是纷繁的、芜杂的,是生活的原生形态,显示着生活的原始面貌。它的突出特点就是客观实在性。艺术真实则是作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按照其审美理想和生活逻辑,对生活材料加以艺术概括、提炼、加工,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艺术真实不同于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实,但能让读者觉得现实生活真的就是如此。这是因为艺术真实更为贴近生活的本质,更符合生活的逻辑和规律。显然,艺术真实比生活真实有着更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不仅充分显示着生活的外在状态,而且揭示着生活的深层本质,表现着人生的真谛,体现着人类永恒的审美追求。原本是作家创造出的艺术世界,却比纯客观的一般生活现象还要真实,这里面包蕴着深刻的艺术辩证法。
   艺术真实是一种假定的真实。假定性,是理解艺术真实的关键。艺术真实是作家发挥艺术想象虚构出来的,并不等同于实际生活;然而,读者却能够认可,肯定它就是真实的。也就是说,艺术真实乃是在假中见真。所谓“假”,即艺术真实决不照搬或抄袭生活事实,作家的艺术创造精神在这里有着充分体现;所谓“真”,即艺术真实可以获得读者的承认,读者并不觉得它假,读者认为它就是真的。那么,为什么明明不是真的,可是读者却当真呢?这是因为艺术真实的创造和虚构并不是完全主观随意的,艺术真实建立在作家对社会生活历史与现状的深刻把握之上,建立在作家对生活发展规律与逻辑的透彻认识之上,它所展示的一切并非生活中实有的,却是按照生活发展规律与逻辑可能发生的,它的“真”就在于符合生活事理,符合生活的内在逻辑。对这个问题,鲁迅有非常精辟的论述:“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然而他所据以缀合,抒写者,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从这些目前的人,的事,加以推断,使之发展下去,这便好像预言,因为后来此人,此事,确也正如所写。”鲁迅讲“逼真”,就是在强调艺术真实的假定性。“逼真”不是“实有其事”,当然“逼真”也决不是虚假。“逼真”是一种感觉到真实的心理效果,其依托便是生活的逻辑,生活的可能性。停留于“实有其事”,意味着对艺术的消解;违背生活逻辑,则意味着对真实的扼杀。显然,这两者都不符合艺术真实的假定精神。 
     艺术真实体现为现象真实与内蕴真实的统一。艺术真实生成于对客观生活事实的艺术升华,它在现象和内蕴两个层面都必须高度逼真。首先,艺术真实要做到外在形态同生活事实相一致,实现现象真实。这是艺术真实的基本要求。具备了现象真实的文学作品,其形象系统所呈现出的外在面貌,十分接近于社会生活的原始状况。读者面对这样的文学作品,会觉得如同置身于鲜活的生活实际之中,会获得生动的真实感。有的作家在追求现象真实时,甚至力求做到全部具体细节都逼肖生活原貌。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奥列佛·退斯特》一书的序言中讲到:“本书的一个目的就是追求无情的真实,甚至这个高尚人群的服装。因此,我决不为这些读者减少道杰斯外衣上的一个洞或掩饰南西乱蓬蓬的头发上的一片卷发。”现象真实可以赋予文学作品以强烈的逼真效果,使文学作品产生出震撼人心的独特魅力。当然,这种现象真实绝不意味着作家要去机械摹仿或简单复制现实生活的种种外观。它即使与生活实际再相似再逼真,实际上也必然要经过作家艺术的选择、提炼、加工、改造,也已经融入了作家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现象真实固然重要,但并不能代表艺术真实的全部意义。艺术真实还要在保持现象真实的同时,准确把握住客观现实潜存于现象后面的本质和规律,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深层内蕴,达到内蕴真实。这是艺术真实的更高的要求。人类社会生活本身即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直接呈现出来的是芜杂纷繁的表层现象,而在表层现象之中更包容着由本质和规律所构成的深层内蕴。这种深层内蕴往往被表层现象所掩盖,不能清晰地显现,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文学建构艺术真实,仅仅浮光掠影地停留在现象的表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透过生活现象去透视生活固有的本质和规律,去探索人生的真谛,以实现深层的内蕴真实。巴尔扎克说:“印象!印象!要知道它们只是生活中的偶然事件,而不是生活本身!不论是艺术家、诗人或雕塑家都不应当把印象与原因分开,它们原是互不分离的。”巴尔扎克所要求的“印象与原因”的合一,就是现象真实和内蕴真实的合一。
   艺术真实同时也体现为再现真实与表现真实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艺术真实的基本要求之一。一方面,艺术真实意味着再现的真实,即必须以艺术的方式,对客观社会生活加以真实的再现。这种再现,既要保证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外在现象,再现生活的具体面貌,再现生活的种种细节,又要穿透表层,把握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揭示生活的深层内蕴。也就是说,这种再现,乃是合现象真实与内蕴真实为一的再现。另一方面,艺术真实又呼唤着表现的真实。在文学创作中,再现与表现从来就是一体化的。文学的再现不是纯客观的复制,再现本身即含有表现的因素。作家依据自身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来再现外在社会生活;而作家内在的情绪感受、思想见解、个性趣味等,也就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再现来获得艺术的表现。从艺术真实的角度着眼,不仅再现要真实,而且表现也必须真实。所谓表现真实,其基本的要求是,作家所表现的情感意趣应确实发自内心,而非虚伪做作。在这里,真实与真诚、真挚是同义语。情感表现的虚伪,是文学创作的致命伤;因为没有真情的文学作品,永远也不可能具备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所谓表现真实,还要求作家在以主体精神统摄对生活现实真实再现的同时,将自身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自然地融入再现的人生场景之中,使之获得真实的表现。缺乏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的作家,无法深入地认识现实,真正地领悟人生;因此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离不开作家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的主导。然而,作家的内心世界的表现,又只有在再现外部世界的过程中才能圆满完成。黑格尔说过:“艺术的真实不应该只是所谓‘摹仿自然’所不敢越过的那种空洞的正确性,而是外在因素必须与一种内在因素协调一致,而这内在因素也和它本身协调一致,因而可以把自己如实地显现于外在事物。”黑格尔要求“内在因素”“ 如实地显现于外在事物”,强调了表现真实;要求“外在因素必须与一种内在因素协调一致”,则强调了再现真实与表现真实的统一。在作家的创作实践中,存在着大量再现真实与表现真实相统一的实例。例如杜甫的诗歌创作,忠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动荡的社会现实,同时强烈地抒发了诗人自己忧国忧民的真情实感。他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和对民间疾苦的清醒体认,得益于深沉真挚的感情;而他的深沉真挚的感情,又在对社会现实所做的“诗史”般的再现中自然地流淌宣泄了出来。像《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场景再现,与“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深沉感慨,水乳交融。像《垂老别》,诗人无边的悲悯情怀,就寄寓在对老夫老妻生离死别的细腻刻画之中。 
    总之,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它是依据生活内在逻辑而确立的假定的真实;它既是对生活现象的真实体现和审美升华,又是对社会本质、规律的真实把握;它将再现与表现融为一体,是经过艺术创造而达到的真善美的统一。黑格尔说: “艺术的特性就在于把客观存在(事物)所显现的作为真实的东西来了解和表现。”这种真实性的原则,是作家从事文学创作时所必须遵循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迎新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