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郑东阳
在几个月前,我结束了五年多的北京生活回到了南方,一个离家不算很远的城市。几年北漂生活最为痛苦的是无论想开任何证明,都必须回到两千公里外的家乡,也就是户籍所在地。
以至于有阵子我特别好奇我那些在台北上班的同行,他们有不少来自台湾其他地区,也算是“北漂”,是否也会有类似的烦恼。
“你们有台北户口吗?”和讨论许多类似的问题一样,我的好奇让他们觉得很怪。
台北的北漂一族要想成为台北人很简单,有合法住所,不需要自己买房,租下房子,便可以将户口由原籍迁到现有住所。而且台湾的“户”并不等于家,比如你不需要和你爸爸妈妈一同写在一本户口簿里,你和你合租的美女,只要长期居住在同一住所内,都可以写在同一本“户口簿”上。
我本能地为台北市长郝龙斌担忧,这么轻松可以成为台北人,台北的维稳问题怎么办?台北本地的球迷团体会不会排外?会不会骂他们是“外地X”?没有纳税多、福利少的外来人口,个个都是台北人,政府的财政负担会不会很重?
显然这种担忧有些多余。户口在只是一种很单纯的登记制度,和福利没有多大关系。台湾没有农村和城镇户口之分,户籍的登记内容并不涉及政治面貌、宗教信仰等内容,也没有职业、教育程度登记等,从户口上并不能看出一个人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政府允许你随便上户口是有底气的,因为你户口在台北或者桃园乡下,几乎没有区别。比如社保和医保,台湾并没有按地域区分。即便是外地人在台北、高雄等大都市工作,只要缴纳过健保费,都可以享受到公共医疗服务。你在台北买房、买车也不需要台北户口。
高等教育方面,台湾有类似大陆高考的联考制度,但是台湾的高校面向全台湾招生,并不会为各县市分配名额,台北和厦门对面的金门的考生考上台湾大学需要同样高的分数。
只有在义务教育方面和选举时,“户口”才会体现出作用。
在台湾,明星中小学有招生自主权,他们有权利制定自己的招生办法,比如规定已经在所在学区落户多少年以上才有资格就读该校。所以为了孩子读书,也会买或者租学区房,并把户口迁过去。比如,在城市务工的台湾农民就经常为了子女教育,把户口迁到城市。当然,由于原来耕地仍然存在,因此这些农民的“农保”福利依然被保留。
选举时,也有台湾人会想到“户口”。根据台湾选罢法规定,选民必须在各选举区住满4个月以上,才具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所以经常迁户口的往往是政治人物,政党往往会将自己的政治明星分配到全台湾各地参加选举,为了获得参选资格,政客们必须提前四个月成为当地人。
(壹读)
http://s13/mw690/001ADNj3gy6FHUbRN9y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