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州岛的石头

标签:
旅游 |
分类: 看啥拍啥 |
原以为火山石质地不坚,纹理不密,远观固然气韵雄浑,细玩恐怕意趣无多,纵然成得了大景致,恐怕雕不成工艺品。及至走了几家旅游商店,看到那些用火山石制成的工艺品,方知此石亦不俗也。济州岛民间的“保护神”哈鲁邦公公,被琢成石像,陈设在村庄的入口处、宾馆的门口和大厅,也被作为旅游纪念品摆设在商店里。熔岩石的自然纯朴,似乎更能凸现这位老公公的憨态可掬之状。而走进那座展示私人木石收藏品的“耽罗木石苑”,你定会惊异海岛上竟有这么一位可爱的“石痴”。他把岛上那么多奇异的火山石收集起来,与奇异的树根相互结合,创作出总数达1500多件的艺术作品。所有的“木石作品”天趣盎然,稍加雕琢之处,亦不伤其自然风韵。最难忘的是那一组“故事画廊”,故事中的人、兽、桌、椅、凳皆用天然火山石组合而成,漫画式的勾勒,印象派的意趣。“怪石奇根何为而作也”,园中的石头上,用汉字写着这么一句话。自问,还是问人?痴中带傻,傻中见智。于是我想,玩石,何必定要拥有那些“温润如玉,瑰丽如霞”的宝石?只要心境愉悦,粗砺的石头也能“玩”出优雅的情致。
石头多,对荜路蓝缕的先民来说,意味着生存环境的艰难险恶,济州岛的先民开荒造田,与其说是从土地里“剔除”石头,不如说是从石里“拨拉”土粒,不然那田边村头,怎么至今还堆放着那么多的石头?石头多了,可垒房子。虽然熔岩石不如花岗岩厚重沉稳,但它多斑多孔,“咬”劲很足。很轻很轻的石头,竟能抵御很猛很猛的海风,靠的就是彼此相互“咬合”的力量。而今作为民俗风貌保存的济州民居,虽然不过是石头堆垒,茅草盖顶,既不宽敞,也不雄伟,但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轻灵的稳重,却给人深刻的心灵震撼。而当你放眼田地、果园,便会看见一道又一道奇特的“石头篱笆”。这种“篱笆”几乎是沿着每一地块的田埂垒起来的,哪怕这块地位于一片田野中间,四周照样筑“篱笆”,显然不是为了阻挡牲畜进入。我猜想一定是当年拓荒时石头太多了,为节省搬运时间,便就近垒在田边。问了导游,才知道“石头篱笆”还另有阻挡海风刮扫庄稼的功能。连收成一粒粮食、一颗水果都要堆垒起这么多的“石墙”去抗击猛风,岛民的顽强、执著精神,由此可见。我顿然觉得济州岛的石头更美了,因为正是这里的“风多”,使焦黑的熔岩石更闪烁出神异的光彩。
到济州岛的人,都想见识一下那些神秘的“海女”。据说这里自古以来都是女人种地,讨海,而男人或在家料理家务,或出外经商做工,因为在岛上“抛头露面”的全是女人,故有“女人多”之说。这里的“海女”十分了得,从15岁到70岁,均能潜水捕鱼捞虾,即使是严寒天气,照样出波入浪。在碧海中大展娇姿的“海女”我无缘碰上,不过我却在龙头岩边的石头滩上看到了另一种“海女”。她们就在石头上摆放切菜板,用刚出水的海鲜切片,让游人蘸上佐料后生吃下去。“海女”操着一把匕首似的刀子,把生猛海鲜开膛破肚之后用清水冲冼。风是冷的,水是冰的,看她们的双手在寒风中那般“带水作业”,我们都感到寒意阵阵,然而她们的手脚却是那么灵活,动作竟是那么麻利,一盘生切海鲜端出来,那章鱼的脚还在蹬动呢。就着佐料夹一块吞下去,那“脚”似乎还在肚肠里蹬着,真是“钻心”的快感呀。
从高处回望那片石头滩,蓦然发现那一个个穿着红衣的“海女”,被乌黑的石头一映衬,像一团团滚动的火苗,像一朵朵摇曳的红梅。济州岛上的冬天,海滩上已少见前来玩海的游人,山坡上也难寻开得红火的鲜花,然而有了这些“海女”,济州岛的冬天依然温暖而美丽。裹挟着如火的激情来到人间,以纯朴而轻灵的姿态御风击浪,守土保家,向世人展示其特有的美丽,这就是济州岛的石头,也正是济州岛的“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