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三门峡大坝,一半在河南境内,一半在山西境内,所以就有“一步跨两省”之说。

咫尺之间连两省,树碑勒石立长河。
在三门峡大坝的中轴线上有一块重达近三吨的石头,这就是三门峡水利枢纽“截流石”,一块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巨石。
这块“截流石”是在三门峡枢纽七号导流底孔检修的时候,从底孔闸门槽中捞上来的。巨石整个形状近似于四面体,这不是天然形成的,是大坝基础开挖的时候直接开凿而成的。水利枢纽在建设的时候,一般都需要先将河流截流方可开始主体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截流材料。四面体就是截流用的一种主要材料,一般都是人工进行混凝土浇筑成所需的四面体,三门峡水利枢纽也不例外,但不同的是,三门峡枢纽的建设者们在枢纽工程的基础开挖时,就将开挖的石块开凿成为四面体,这样一来,截流用的一部分石料可以就地取材,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我想,普通人工浇筑的混凝土四面体是不能被叫做“截流石”的,因为它们不是真正的石头,只有这些用来截流的天然巨石才能与“截流石”这样的称呼名副其实。
http://www.yellowriver.gov.cn/vh/hwsmx/jjimages/jj_600bc95804b4a86189278bb397b77523.jpg
当你看到在这块石头的时候,会很容易的发现“截流石”的肩部有两个直径约5公分的规则圆孔,这不是天然形成的,是为了在截流的时候穿绳索的,绳索将多块石头连为一体,只有这样在当时的施工条件下,连为一体的石头被推入洪流的时候才能够抗击住黄河奔涌的巨流,同时还能使截流石在水中的位置和方向得到一定的控制。贯穿这些截流石的绳索在截流石就位后还要回收,以便于一根绳索能够多次使用从而节约资金,这样一来就要求绑石块的绳索使用特殊的方法打结。三门峡水利枢纽截流时所用的这些方法在世界水利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所以具体使用方法已经很少人知道了,也许只有当时三门峡大坝的建设者或者专业人士才能清楚的解答。这不由的让我们发出这样的感叹----------治黄人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与知识是如此的丰富,劳动人民的智慧如此博大!
现在,这块凝聚着治黄人智慧结晶的“截流石”已经和“一步跨两省”合二为一,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中流砥柱”遥遥相对,成为三门峡大坝风景区的一处独特风景!

黄河三门峡大坝,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建成后,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6月库区蓄水时,黄河便在三门峡谷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湖泊,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从三门峡大坝至山西芮城大禹渡120公里间,碧波粼粼,一望无际,似天池银河。两岸青山绿树,延绵不断,山光水色,相映如画。春秋冬三季,野鸭成群,大雁结队,珍贵的白天鹅飞翔在蓝天碧水之间。而每年的6月至10月,大坝泄洪放水,怒涛翻卷,峡谷轰鸣,水花飞溅,彩虹凌空,蔚为壮观。站在三门峡大坝上可饱览“不尽黄河滚滚来”的雄伟气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