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年打卡记系列之瞿令问

(2022-03-25 20:30:24)
标签:

洋中鱼

分类: 原创散文

潇湘石壁上的“悬针”之美——瞿令问永州打卡记

来源:永州日报 编辑:永州网 发布时间:2022-03-15

洋中鱼

打卡时间:唐代宗永泰二年至大历二年(766-767年)

打卡地点:江华、道县、祁阳

http://www.0746news.com/uploads/allimg/220315/103Z424F-0.jpg

瞿令问《峿台铭》拓片

http://www.0746news.com/uploads/allimg/220315/103Z43N6-1.jpg

瞿令问《窳樽铭》拓片

http://www.0746news.com/uploads/allimg/220315/103Z44U4-2.jpg

王象之《舆地碑记目》关于瞿令问题刻记载

http://www.0746news.com/uploads/allimg/220315/103Z41T1-3.jpg

瞿令问《寒亭记》拓片

 

 

记得那年第一次站在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竹园寨乡的回山之下,仰望那绵延高耸的山体时,我觉得很奇怪:这是永州之野一座很普通的石山啊!凭什么驰誉千载呢?

待到走近,才发现山下那个岩洞,外岩自东向西倾斜,如同一道天然走廊。岩洞敞开向南,一股清泉自山岩内部涌出,沿石壁西流。在那较为平整的洞壁上,包括“阳华岩”板书在内的数十方摩崖石刻,如同一件件尘封已久的瑰宝,突然接通电流,震落尘埃,赫然闯入眼帘。我心里顿时涌起无限感慨:原来这是一块藏在乡间的美玉,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光;这是一处被岁月之河阻隔在彼岸的世外桃源,一直令人心驰神往;这是一支穿越洪荒的天籁,一直在人们的耳畔回响……

趟过浅浅的溪水,爬上那下方略为凸出的石壁,小心翼翼地站定,凝视那天下驰名的《阳华岩铭有序》摩崖石刻,我仿佛听到了一千二百多年前一群人在这里留下的赞叹与足音,仿佛看见一个诗人,正用铿锵诗文唤醒沉睡的高山;一个书法家,正用遒劲书法为高山注入文化基因和力量;一个未曾留下姓名的工匠,正用铁锤和凿子为溪水奏响余音绕梁的千古绝唱。

 

 

那是大唐永泰二年(766年)五月的一天,时任道州刺史元结到下辖的江华县巡察。忙完政务之后,江华县令瞿令问说:附近一个叫阳华岩的地方风景挺不错,大人何不去看看?

元结本来就有一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文人情怀,听了瞿令问的提议,积极响应,于是跟着对方来到了冯河边的阳华岩。

大自然许多神秘而美丽的山水都是因为有缘人的诗文书画或歌曲宣传而扬名天下的,阳华岩也是如此。

那天,元结被山下幽奇岩洞和怪异景色所吸引,感觉是一个隐居的好地方。游览之后,回到江华县衙,才思泉涌,一下子就写出了一篇《阳华岩铭》。

作为部下兼书法家,瞿令问读了元结的文章很有感触,说:大人这么好的铭文,应当刻在这石头上,以示后人。元结一听,觉得很有道理,表示同意,就在铭的前面加了一段序言,使之变成《阳华岩铭有序》。瞿令问便亲自书写,并雇人摩崖,于五月十一日将铭文刻在阳华岩的石壁上,内容如下:

 

阳华岩铭有序

刺史元结

道州江华县东南六七里有回山,南面峻秀,下有大岩。岩当阳端,故以“阳华”命之。吾游处山林几三十年,所见泉石,如阳华殊异而可家者未也,故作铭称之。县大夫瞿令问,艺兼篆籀,俾依石经,刻之岩下。铭曰:

九疑万峰,不如阳华。阳华巉巉,其下可家。

洞开为岩,岩当阳端。岩高气清,洞深泉寒。

阳华旋回,岑岭如闢。沟塍松竹,辉映水石。

尤宜逸民,亦宜退士。吾欲投节,穷老于此。

惧人讥我,以官矫时。名迹彰显,丑如此为。

于戏阳华,将去思徕。前步却望,踟蹰徘徊。

大唐永泰二年,岁次丙午,五月十弌日刻。

 

这方石刻成为阳华岩的开山之作。仔细端详,可以发现此时瞿令问的书法笔画稍细,露锋出尖,意重模仿,圆转妩媚。

道光《永州府志》:“江华复岭重岗,地远而险,其山之秀异者,自古称阳华岩。……山势向阳,清迥高朗,中有石磬,下有寒泉。唐元结守道州时作铭,属邑令瞿令问书之,刻诸崖石,世称名迹焉。”

一方石刻造就一方名胜,如同一颗宝石散发出迷人的光环。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它的特色。瞿令问在书写此文时,模仿曹魏《三体石经》体例,每一字都以先大篆、次小篆、再隶书三种书体的方式书写,在湖湘摩崖石刻中别具一格。

这好比一个舞者,以三种不同的服饰、不同的舞姿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因而留给人们的印象很深。

 

 

由于文献的缺失,以至于现今的我们对瞿令问这位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的人生轨迹十分模糊,居然不知道他是何年何月打卡我们永州(当时道、永二州),又是何年何月离开永州去了何地。

瞿令问,或作令闻,生平不详,望出博陵(今河北定州市),唐代宗年间(762~779年)任道州江华(今永州市江华县)县令,与道州刺史元结,常年游历于山水之间。次山撰文,令问作书,成为当时道(州)永(州)之间的摩崖石刻品牌,这对“黄金搭档”彼此心领神会、配合默契,在祁阳、零陵、江华等地留下了许多摩崖石刻作品。

王惜音《文字志》载:“悬针,小篆体也,字必垂画细末,细末纤直如悬针。”相传,汉代曹喜工篆隶,善悬针垂露之法。到唐代,得以光大。据研究者统计,唐代篆书家有一百六十余人,其中百余人虽无史传,但均有优秀篆书书迹传世。其中就包括瞿令问,他留在永州之野石壁上的“悬针篆”作品,如同一个个盔甲在身的战士,常常列队成阵,彰显出令人赞赏的大唐气象。

时隔千年,站在今天的门槛上仰首追觅,我发现瞿令问如同唐代艺术天空一颗耀眼的流星,悄无声息地划过自己的视线。

之所以说他是流星,是因为他的书法水平很高,若要排位,其作品当入唐代篆书前三。元结在《阳华岩铭有序》里说他“艺兼篆籀”;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说:“江华县令瞿令问玉箸篆,笔画浑稳。”,又在《游愚溪》诗云:“下入朝阳岩,次山有铭镌。鲜石破篆文,不辨瞿、李、袁”,黄庭坚也是一个颇具成就的大书法家,他把瞿令问、李阳冰、袁滋三人并称,可见瞿令问的篆书为当世所重。

在唐代浩瀚的文献中,只有元结的另一位好友颜真卿在其所撰《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提及瞿令问:“故吏大足令刘褒、江华令瞿令问、故将张满、赵温、张协、王进兴等,感念恩旧,皆送哭以终葬”。可见,瞿令问跟元结交情之深。

奇怪的是,《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对他的记载几乎为零。

所幸永州地方文献有一些零星记载,弥补了我们的些许遗憾。

康熙《永州府志》卷六江华县历代官属表载曰:“瞿令问:博陵人”。同治《江华县志》载曰:“瞿令问:博陵人,代宗时为江华令。文学饰治,善篆书,永、道间金石铭识多其遗迹。后人重其名,为祠之,冠邑名宦焉。”

仔细想想,似乎也不奇怪。大家想一想,别说中国自郡县制实施以来历朝历代任命了多少县令,仅说大唐一朝,似瞿令问这等县令也是数不胜数啊!倘若他瞿令问不是以书法成就得以流芳千古,丢在官员的队伍中去排序,无异于石沉大海,早就杳无踪影。

 

 

其实,《阳华岩铭有序》是元结和瞿令问合作的第二方石刻。

早在一个半月前的永泰二年(766年)三月十五日,他们就合作了一方《舜庙置守护状》。二次履职道州的元结,对舜帝是非常崇拜的。当他到九嶷山中祭祀舜帝时,发现舜帝陵庙已经破败,甚至很多痕迹都找不到了,于是,具《舜庙状》,将状况向朝廷作了汇报。由于九嶷山一带的泠道县、营道县,从三国末以来一直归道州(旧营阳郡)管辖,因此他请求在道州城西的山下立庙祭祀舜帝。

获得朝廷批准后,元结在道州城廓建立舜庙,并请瞿令问用“悬针篆”将原文书写出来,刻在石碑上。

遗憾的是,这方碑刻后来因种种原因被毁,成为唐宋以降历代书家的喟叹。

而对于元瞿这对黄金搭档来说,永泰二年(766年)是他们合作的黄金时段。从现存文献来看,这一年他们合作的石刻有好几方。

也就在游览阳华岩的那天,元结在瞿令问等人的陪同下,还游览了江华县城南郊的寒亭。他们披荆斩棘,攀上山顶,感觉很好。元结感叹地说:这山上有一股寒气,可以消暑,要是建一个亭子在这里就好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瞿令问真的为之构筑一亭,待到建成,邀请元结再次来访,元结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小文《寒亭记》,让瞿令问用“悬针篆”书写,刻在亭子背后:

 

永泰丙午中,巡属县至江华。县大夫瞿令问咨曰:县南水石相映,望之可爱,相传不可登临。俾求之,得洞穴而人,栈险以通之,始得构茅亭于石上。及亭成也,所以阶槛凭空,下临长江;轩楹云端,上齐绝巅。若旦暮景气,烟霭异色,苍苍石墉,含映水木。欲名斯亭,状类不得,敢请名之,表示来世。于是休于亭上为商之曰:今大暑登之,疑天时将寒,炎蒸之地,而清凉可安,不合命之曰‘寒亭’欤?乃为寒亭作记,刻之亭背。

 

这一年,元结在道州城东左湖的小石山上发现山顶有一处窳石,颇似酒杯,因此写了一篇《窳樽铭》,也请瞿令问书写刻石:

 

道州城东有左湖,湖东二十步有小石山。山颠有窳石,可以为樽,乃为亭樽上,刻石为志。铭曰:

井石何状?如兽之踆。其背<幽页>窳,可以为樽。空而临之,长岑深壑。广亭之内,如见山岳。满而临之,曲浦回渊。长瓢之下,江湖在焉。彼成全器,谁为之力?天地开凿,日月抆拭。寒暑琢磨,风雨润色。此器大朴,尤宜直纯。勒铭亭下,以告后人。

 

这方石刻如今也找不到了,但是北京图书馆藏有早年的拓片,成为那个时代元瞿文、书合作的有力见证。

元结还有一篇写道州的《怀古亭记》,也是瞿令问用“悬针篆”书写刻石。

还是这一年,元结奉命去潭州的湖南观察使理所商量军政大事,坐船途经永州,发现城外潇水西岸一带的一个岩洞,将其命名为朝阳岩,并写下《朝阳岩铭》及《朝阳岩诗》,委托瞿令问用“悬针篆”书写,交人刻在岩石上。

遗憾的是,他们留在朝阳岩的石刻如今已经无法寻觅。

也许,石头已毁;也许,被后人磨灭覆盖了。

 

 

永州祁阳湘江之滨的浯溪,也是瞿令问好友元结所发现和命名的。

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三月,奉命再次出任道州刺史的元结,从潭州坐船赴任道州,这是他第三次途经浯溪。在船上,他发现这里风景不错,想到前两次都是匆匆忙忙经过,未及造访,于是停船上岸,游览之后,心底忽然萌生出一个念头:将来退休之后要来这里结庐而居,沿溪种花,临水钓鱼,以追慕陶渊明的心境。特别是当他看见那条溪水时,喜悦之心流溢于表,派随从去打听,居然没有人知道它的名字。元结心想:既然没有名字,这应该是上天赐予我的了,那我就干脆把它叫做“浯溪”吧。“浯溪”,就是“吾之溪”,我的溪。元结还兴致勃勃地为它写了一篇《浯溪铭》。

第二年,元结又写了《峿台铭》《痦亭铭》,与前者合称“三铭”,并请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季康、瞿令问、袁滋分别用玉箸、悬针、钟鼎三种风格各异的篆体书写出来,刻在了三处摩崖上,成为“浯溪碑林”的开山之作。

其中,瞿令问书写的《峿台铭有序》,无论从艺术风格还是保存质量来看,都是“三铭”中最好的,其内容如下:

 

峿台铭有序

河南元结字次山撰

浯溪东北廿馀丈,得怪石焉。周行三四百步,从未申至丑寅,涯壁斗絶。左属回鲜,前有磴道,高八九十尺,下当洄潭,其势碅磳,半出水底,苍苍然泛泛若在波上。石顚胜异之处,悉爲亭堂,小峯嵌窦,宜闲松竹,掩映轩户,毕皆幽奇。于戏!古人有畜愤闷与病于时俗者,力不能筑高台以瞻眺,则必山顚海畔,伸颈歌吟,以自畅达。今取兹石,将爲峿台,盖非愁怨,乃所好也。铭曰:

湘渊清深,峿台陗陖。登临长望,无远不尽。

谁厌朝市,羁牵局促。借君此台,壹纵心目。

阳崖砻琢,如瑾如珉。作铭刻之,彰示后人。

有唐大历二年岁次丁未六月十五日刻

 

这方石刻与阳华岩石刻相距一年零一个月时间,也是瞿令问“悬针篆”的扛鼎之作。

瞿令问在书写这幅作品时突破了玉箸篆线条的原有长度,故意拉长线条,使之变得纤细瘦硬,而且将竖画多作直线处理,強调了线条的垂直之势,在转笔处加入了方意,由圆转变为方折,增加了线条的稳定性,又在笔画下端有粗细变化,收笔尖锐,宛如悬针,显直爽韧劲、锐末锋利之感,夸张了笔端的粗细形态,不仅突出了线条的装饰效果,还能保持住线条的弹性,使线条质感光滑,匀细一致,刚劲挺健,圆拔有力,略微摆动的优美长弧,让其篆书变得轻盈飘逸、灵动流畅,气势连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瞿令问潇湘石壁上的“悬针”之美,历代书家对其评价甚高。

潘耒《金石文字记补遗》:“《峿台铭》刻在台之背,甚完整。《溪铭》《亭铭》刻于东厓石上,随石欹斜,藓厚难搨,而篆笔特佳,视《台铭》为胜。”

宗绩辰《金石审》:“此《铭》(峿台铭)锋势秀整,俨若新刻,与潘稼堂见时无异。固由刻之精深,殆亦有神物护之,不使剥蚀耳。”

 

 

瞿令问,瞿令问,瞿令问……

最近十年,我一直在研究永州的摩崖石刻,在阅读诸多古籍文献时,嘴里也常常念叨着瞿令问这三个字。

尽管文献中没有瞿令问的画像,也没有瞿令问的诗文和政绩记载,但这并不影响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他在石壁上留下的一个个字体,如同叠罗汉一般慢慢将他驮起,从唐代数以万计的县令中脱颖而出,如同鹤立鸡群,引人注目,令人景仰。

尽管我跟他相距一千多年的时光距离,也无法凭借文献还原当年的刻石画面,但我总感觉耳边传来他的鼻息,感觉到他那热烈的心跳。他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千钧之力,如同因安史之乱而导致些许生锈的大唐气象,一旦拂去尘埃,就会散发出万丈光芒。

以至于前不久的一个晚上,我写稿到凌晨两点,朦朦胧胧中居然看见千余年前瞿令问书写在永州摩崖上的那些字,像一个个正在休息的士兵,突然听到紧急集合的号令,纷纷从卧榻上迅速起身,着装、跑步、列阵,然后冲锋陷阵,散发出迷人的艺术光芒,最后被出版编辑的电脑定格成一本本精美的字帖。

是的,把瞿令问留痕永州的摩崖石刻出版为字帖,让今天的广大书家从中汲取大唐气象的营养,转化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生动力,这是我的一个期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