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宗平画虎

(2017-07-22 21:25:43)
标签:

李宗平

画虎

分类: 原创评论

新闻来源:永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7-7-22 7:55:27

宗平画虎

◇洋中鱼

http://paper.0746news.com/UploadFiles/201707/20170722075420811.jpg

踏雪图——李宗平 作

  由于职业原因,我所认识的永州本土书画家很多,但善画虎者,似乎唯李宗平一人。

  虎是百兽之王,画虎是中国画的一朵奇葩,然而几千年来,以画虎传世的大家甚少,仅顾恺之、李思训、王诜、米芾、米友仁、李公麟、倪瓒、王绂、徐渭、朱耷等十余人而已。其中,以北宋的李公麟为最。或许,这与古人很难接触和观察到活生生的真虎,因而对动物的解剖结构难以充分认识有关,加上缺乏西画具象造型的科学法则,虎画姿态缺少变化,形态生硬,故难免形走而神失。但是,近现代的许多画虎名家在造型和技法上却大大地超越了前人,这与时代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因为很多近现代画虎名家都是通过到动物园参观或看马戏表演,而得虎之神形。

  作为一个从艺二十余年的农民画家,宗平画过很多东西,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等,无所不及。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所画的老虎。宗平说,他对老虎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去动物园仔细观看,还有电视和网络视频上的老虎画面,并买了很多有关老虎的书籍和虎图资料来研究,包括古代的倪瓒、徐渭和当代的宗万华、冯大中等人的画作,用来研究他们的风格,取其精华,为己所用。通过长期研究,宗平发现老虎的常态很多种,如上山虎、下山虎、睡虎、母子虎、群虎、百虎、以及神话中的坐骑虎,等等。他还发现,虎爪只有在老虎饥饿扑食时才会显现,平时是看不见的。特别是老虎发威时,瞳孔放大,有愤怒之光显现,且虎爪张开。正因为有了这样细心的观察和勤奋临摹,宗平的虎画也就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无论新朋,还是老友,只要你见了宗平的虎画,你一定会为其感到惊讶和赞叹。

  在我看来,宗平的虎画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失野性,更有柔性。二是精雕细刻,栩栩如生。

  作为百兽之王的老虎,它的威猛和霸气是其他动物望尘莫及的,也代表着一种战无不胜的精神。宗平的《披荆斩棘大王风》,画的是一只老虎在冰天雪地的林中穿行,那轻柔矫健、富于弹性的身姿和斑斓的皮毛花纹下仍透露出骨格肌肉的张力,通过林海雪原的衬托,显得勇猛而不凶残,具神威而无淫威!《虎头》则以黑色为背景,横眉怒目,张嘴露牙,如闻狂吼,神威凛凛,气吞山河。《雄风万里》所展现的是,一只老虎立于山岗,睥睨世界,四肢刚健,虎尾如鞭,看似扑腾出击,却又回头呼啸,导致竹林为之摇曳,草木为之倾倒。所以,宗平那些野性凸现、威风凛凛、气冲霄汉、高雅华贵、大气磅礴的虎画,在部队、公检法机关和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很受欢迎。同时,宗平又画了不少彰显老虎柔情的作品,如《红粉伏虎图》很有意思,一只凶猛的老虎到了洛神面前,显得特别温驯乖张,仿佛是洛神的坐骑,在请示下一步去向。《斋醮虎骑图》,所画的老者仙骨道风,手拄拐杖,上悬葫芦,骑着老虎身上,除了让人想起道教中的斋醮仪式,也让人联想到《封神演义》里面的某些人物。《双玉图》则将上身赤裸的玉女跟亲和温驯的玉虎组合在一起,除了让观众惊讶玉女的丰腴身材,更让人赞叹玉虎的侠骨柔情。其实,这幅画背后的深层含义是,大自然里的一切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即便是猛兽,它们也渴望与人类和谐共处。这正是画家生态环境意识的自然流露,也是他的虎画颇受民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宗平画虎,可谓虎形、虎态、虎性三者皆备。他的每一幅虎画,都是精心构图、极力造型,而且特别注意画面的置阵布势和景物的配置。他在虎的形象创造上力求体貌、皮毛真实质量感,真实得有触觉的柔软肌体感,可谓纤毫毕现,神情逼肖,栩栩如生。在发挥画家深厚的素描和造型功力的同时,将西画透视解剖等表现手法与中国画水墨韵味完美结合,赋予了虎以人文的精神,做到了形神兼备。更可贵的是,他笔下的老虎形态各异,既有王者的威武、阳刚、厚重,又有老虎与人之间的友善,充满和睦、融洽、友爱、包容的情感,彰显出来的人文精神,既是画家的情性所寄,也是画家的生活感悟。如果说,“虎格”折射着“人格”,那么,欣赏宗平的虎画,隐隐间可以感觉到一种坚定、谦和、稳健、外柔内刚的气息。他塑造了多种多样的、有情趣、有意味的虎造型,其意义不仅在艺术领域,而且在更广阔的社会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只是他的个别画作,由于没有底色渲染,老虎恍若悬空,少了一点脚踏实地之感,这是他亟待完善的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