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读书的名义拒绝成长
(2024-08-21 21:55:48)分类: 教育思考 |
不要以读书的名义拒绝成长
(安徽省潜山第二中学,246309)
当前,中小学教育有一种错误倾向,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至于学生会不会做家务,对师长态度如何,甚至平时言行中表现出自私自利等涉及人品的核心问题,都不是关注重点。只要读书好,一俊遮百丑。毫无疑问,这种认识是很危险的,结果也是很可怕的。
首先,光读书是没有用的,并不是读书好,工作就好,以后发展就好,对社会贡献就大。我当团委书记的时候,暑假有一个任务就是代发当年新考取高校学生的录取通知书,由于数量很多且周期较长,我请了一个985高校的大学生来帮忙,让他打电话通知考生或者家长第二天来校领通知书。这个大学生还没有等我说完,就打电话,电话一接通就说:“你录取通知书到了,明天来领!”对方听后一头雾水——你是谁?你打电话给谁?干什么事?领通知书到哪个楼、哪个办公室去领?领要不要带证件?一概没有说,以至于对方怀疑打电话的大学生是骗子。一个985高校的大学生竟然连电话都不会打,缺少基本的沟通能力。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不仅包括文化基础,还有主动发展和社会参与两个大的方面。如果仅有文化基础,是难以成才的。现在用人单位招录新成员凡进必考,985、211高校的毕业生一样要通过考试才能够找到工作。以我们县今年事业单位招考为例,招30多人,3000多人报名考试,平均100个考生录取一个人。录取的人当中有名校的毕业生,也有普通学校的毕业生,名校在招考当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至于工作以后在单位的发展,与学历关联度更低,如果说有关系,那也是需要借助名校的平台所形成的认知和积累的方法,与高校本身关系不是很大,关键还是看个人。
再者,光读书也是读不好书的,现在高考注重能力的考察,单纯靠刷题、拼时间是不行的。不少老师都喜欢采用题海战术,即:“题型+套路+海量重复练习”的模式,企图以不变应万变,通过总结近年高考新题型,提取、归纳解题套路,然后大量刷题来获取好成绩。而新高考命题坚持“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的命题原则,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考察,其中一个典型特点就是“反刷题”。经历新高考的师生都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刷题”越来越难起作用,题海战术的收益也越来越低。
新高考命题注重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加强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初心使命,也是对读书的正本清源。读书的过程是一个目标达成的过程,是一个磨砺性情的过程,是一个人成长、成人、成才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刷题的过程。
此外,光读书可能还有副作用,如果一味强调读书,强调成绩,不考虑身心发展,容易导致畸形。我教过的学生当中,有一个本科考上了985高校,考研的时候,他自然希望考更好的大学,而越是好大学越难考,结果第一年没有考上,也不愿意接受调剂。第二年再战,还是没有考上。第二年没有考上,这个学生忽然像变了一个人,整天呆在家里,不愿意见人,觉得别人都瞧不起他,父母喊吃饭的时候才从房间里出来一下,成了一般人口中的“废柴”——清高是大学生的通病,以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以后就不愿意去干一些体力活、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情。
其实,读书需要有一个积极、阳光、乐观的心态,客观全面的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显然不是光读书本身就能够实现的,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的积累和摸索。
更重要的是,读书最终还是要生活、要工作。人不可能一辈子读书,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工作,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服务社会、服务他人。试想,如果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不会洗碗,不会拖地,不会洗衣服,不会打电话……除了读书,别的事情都不会做,那他长大了能够干什么呢?他遇到的这些事情又是谁来给他做呢?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不应该脱离生活实践,而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并通过生活和实践来进行。实际上,优秀是一种习惯,一个优秀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认真做、努力做到最好,不论是在校的学习、在家的生活还是以后的工作,他都能够从自己的过往经历中总结经验、汲取经验,从而不断成长。
读书是手段,成长才是目的,千万不能以读书的名义拒绝成长。
前一篇:2024继续教育证书公需课
后一篇:吴主任退休座谈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