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我处理的那几件事
(2024-01-08 23:02:48)分类: 教育思考 |
不该我处理的那几件事
事件1:家长反映寝室管理很差
3月的一天,上午10:00多,我刚开完校长办公会,一位家长站行政会议室门口,说是寝室很吵,孩子在寝室一刻都呆不住了。那样子,非常愤怒,好像是找学校兴师问罪。
我很清楚,如果我再推诿,说我是教学副校长,你应该找政教副校长、校长或者其他什么人,那只会增加她的愤怒。我安抚她说:“不要着急,坐下来慢慢说。”说完,我就将她带到我的办公室,端来一把椅子让她坐下来,然后泡一杯茶给她。做完这些,气氛稍微有所轻松,没有刚开始的那样剑拔弩张。
接下来我就是认真的听,听她的诉说、诉求,不时还在笔记本上记一下。从她的诉说中我知道了孩子的姓名、班级、毕业学校、现在在校的表现以及成绩等基本信息,也知道了她孩子抱怨的关键:一是寝室很吵,尤其是老师查完寝室以后;二是寝室同学卫生习惯很差,丑袜子到处扔;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对这些现象提出异议,其他同学不仅不予理解、改变,反而言语相向、恶意攻击他。因此,孩子的诉求也很简单,就是不在寝室住,要求租房陪读。
家长一边说我就一边想,孩子的话要辩证的听。孩子所说的未必都是事实,寝室很吵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学校每天晚上都安排了班主任或者行政人员在寝室住宿,对违纪行为进行检查记录。更重要的是,孩子所在的班级是优秀班级、孩子班主任是优秀班主任,应该不会出现让学生在寝室待不下去的情形。从孩子诉求来看,主要是要租房陪读。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孩子为了达到目的,而有意夸大事实呢?家长听了我的分析似乎有所感觉。“哦”了一声,说:“我老家还有一个小孩子读初中,没有时间陪读。”
紧接着我说了我与我的孩子交往的两个故事。我的孩子去年提出了两个有点过分的要求,一个要求是要买一个500多块钱乒乓球拍,另一个要求是暑假买一辆自行车,暑假以后上初中骑自行车上下学。两个要求都很强烈,都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我采取的方法是有条件的满足。球拍子是成绩达到第一以后买的,自行车现在还没有买,但是买自行车的钱我已经给她了,表示的意思很明确:爸爸妈妈不是舍不得钱不给你买自行车,而是你现在还小骑自行车上下学爸爸妈妈不放心。
最后,我给出了建议,建议家长有条件地满足孩子。本学期不要考虑陪读的事情,别人能住你也可以住,寝室条件再差,也有人住,你为什么不能住呢?再说,到学校来是学习的,不要过多关注住宿等学习以外的事情。顺便我给家长分析了一下形势,当前孩子成绩班上30多名,能前进到班级25名以前,就有希望考上本科。因此,建议家长根据孩子成绩再决定下学期是否陪读。至于同学关系相处,那都是小事,中午喊上班主任、同寝室的同学一起吃个饭、坐坐聊聊就行了。
前后大约50分钟,快到11点时,家长起身离开了。说感谢我,“现在心里要放心一些,刚开始接到孩子电话心里很混乱,不知道怎么办。”
对这一类有投诉味道的来访,我总结了一套方法,那就是:“不躲避,热情接待;慢慢来,不惜时间;认真听,辩证分析;给建议,现身说法。”一般来说,诉求是真实的,但是投诉的内容不一定真实,要围绕诉求来谈,不要围绕内容来谈,围绕内容来谈就容易陷入被动。
事件2:租房家长反映丢东西了
“这不也是校长呗?!”10月的一天中午,我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突然听到一个声音。抬头一看,发现门口站着两名中年妇女。
还没有等我招呼,这两名妇女就怒气冲冲的走进了我的办公室。“校长,我向你反映一件事。我的鞋子掉了,学校该不该管?”
听声音、看架势,我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事情,但是我可以肯定是来投诉的,一时半会解决不了。于是,我招呼他了不要着急,慢慢说。我起身给她俩各泡了一杯茶。
茶水似乎不能浇灭她俩的怒火,她俩一直霹雳吧啦地说。听着听着,我大致知道了事件的原委。她俩都是租住在学校里面,孩子都是读高三,其中以后孩子考过文科班第一名。她俩把鞋子、衣服晒在学校里面,却被别人收走了。更让她俩气愤的是,她俩找物业,物业让找总务处,总务处让找政教处,政教处又让找总务处。气不过,她俩准备来找校长,哪知道校长中午不在办公室,然后找到我这个教学副校长。
她俩一直说,我也插不上话,也没有必要插话。我只要耐心的听,重要的信息记一下,差不多给茶杯加点水。加了三次水以后,她俩似乎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我很清楚,家长对学校还是保留底线的,毕竟孩子还在这里读书,我没有必要担心,只要做到我自己能做的,尽最大努力,家长是会理解的。
于是我说了我的想法:你们气愤是因为学校部门之间推诿,我作为教学副校长,可以做的是,一是帮你们反映,但是你们要有心理准备,不一定找得到,你们所要做的是,以后要做好防范,房门要及时锁。二是帮你们孩子做点工作。你们到学校来租房子,目的是为了提升孩子成绩。我作为教学副校长,找你们孩子聊聊,鼓励鼓励是可以的。听了我的想法,两个家长倒也认可。
第二天,我按照自己的承诺找到这两位孩子,每人赠送了一个笔记本,并且各写了一句鼓励的话。孩子也不错,表示感谢。可能是孩子回家说了,后来两位家长在学校遇到我,也客气的打招呼。
事件3:政教主任找错了值班的人
“徐校长,麻烦安排人到护学岗值班。”这是11月3日上午政教主任给我发的信息。
当天学校放月假,学校大门口需要值班。但是我记得今天不是我值班啊,我们值班是分成两组,A组和B组,A组是值单周,B组值双周。为了慎重起见,我查值班表再次确认,确定不是我们组值班。
也许一般人了解这些以后就可以理直气壮的给政教主任回复三个字:“搞错了”。但是我想政教主任也是为了工作,值班人员是弄错了,但是需要值班这件事情没有错。当即,我给B组的负责人韩承怡主任说了,韩承怡主任很好,当时就做了安排。
做完这些,我就给政教主任回了一条信息:“主任,好。今天是A组,是韩承怡主任一组。我以及和他说了,他也安排好了。”
“对对,是我记错了。”显然,政教主任有些不好意思。
“没关系,都是为了工作。”我回复他。
这三件事,不论是家长找政教副校长投诉,还是家长找一把手校长投诉,或者是政教主任找错了值班的人,表面上看都与我这个教学副校长没有关系,我也有足够的理由拒绝,实际上很多人也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把事情撇得远远的——你们找错了。
事情没有什么该不该的,只有能不能的。该不该做事一回事,能不能做又是一回事。家长是找错了人,但是他们反映的问题没有错,事情本身是客观存在的,需要处理的。从家长角度来看,家长在学校面前是弱势,他们他们不一定清楚学校的分工,找到校长实在是无奈之举。从学校角度来看,家长的诉求得不到解决,很有可能会将问题进一步扩大,即使不扩大,也会影响学校形象。作为副校长,或者说任何一个行政干部,所反映的事情虽然不是职责范围,无论是从家长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学校的角度来看,都需要积极应对,树立学校正面的形象。(20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