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野寨中学:一所为守陵而建的学校
(2020-03-23 15:02:01)
标签:
野寨中学一所为守陵而建的学校 |
分类: 公文讲话 |
潜山野寨中学:一所为守陵而建的学校
潜山市野寨中学 徐维
清明,是人们缅怀先辈、寄托哀思的时节。这期间,中小学校往往也会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等纪念场所开展祭扫活动。而潜山野寨中学不仅不组织学生外出祭扫,反而要接待一批又一批到学校祭扫的客人。这其中有来自周边中小学校的学生,也有远在广西的耄耋老人。
一所学校,为什么有许多人在清明时节来开展祭扫活动呢?并且有千里之外的广西人。其实野寨中学既是校园也是陵园,校内的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埋葬着985位抗日英烈。
从野寨中学大门进入后左行向上约500米,你便能看见一个碑刻,上面有四行字,分别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安徽省人民政府立”“一九九八年五月四日”。站在碑刻前抬头往上,你会看到一个山岗。
山岗之上伫立着六块石碑,上面密密麻麻地刻着埋葬着将士的姓名。走近仔细看,石碑上将士姓名并不多,不少都是诸如“四零一,失考”、“四零二,仝”的字样。据野寨中学校长徐汉夫介绍,公墓是1942年修建的,当时人们将将士尸骨装入瓦罐,用竹签写上姓名、籍贯、部队番号等信息,亦放罐中,罐口用石灰封口、加盖,然后工工整整码放在这山岗之中。由于是抗战时期,许多尸骨是从战场上收集回来的,已经无法辨认,不得已用编号来取代,“仝”与“同”同音同意,表示同“失考”,失去考证、不知道姓名的意思。据碑刻显示,埋葬的985位将士,无名英雄有500多位。
很难想象,一所学校里面会有如此大型的公墓。埋葬在公墓里的是哪些人,他们又做过哪些事情呢?据野寨中学校长徐汉夫介绍,公墓里埋葬的将士都来自同一支部队,国民革命军第48军176师。
176师,前身十九路军,再前身是孙中山领导的粤军第一军第一师。1932年,“一二八事变”(又称第一次淞沪抗战)爆发后,十九路均在蒋光鼐、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抗击侵华日军。半年后,淞沪停战。十九路军奉调福建,发动反对蒋介石的福建事变。编制撤销后,余部赴广西,被李宗仁、白崇禧领导的桂系部队收编,改为国民革命军第48军176师,区寿年任师长,士兵以广西人为主。这也是为什么有不少广西人来公墓祭扫的原因。
176师是唯一一支两次参加淞沪抗战的部队。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第二次淞沪战役爆发,176师驰援上海。此后,176师会战台儿庄,战南京,战安庆,战武汉,像一颗钢钉嵌在大别山地区。从1937年开始,176师“越时六年,转战数省,大小百战,歼敌数千”。自损“中级军官六员,下级军官八十九员,士兵三千六百一十八名”。
为了表彰176师抗战阵亡将士的功绩,176师提出修建公墓。此举得到地方当局的支持,
整个工程从1942年10月破土动工到1943年6月竣工,仅用9个月时间。除将士墓以外,当时修建的还有纪念塔、忠烈祠、浩然亭、光岳亭、觉后亭、景忠厅、韬励楼等建筑。诸多国民党要人题词,白崇禧题写的“忠烈永留”石碑虽然被凿,但字迹隐约。48军军长苏祖馨的题联:“负弩效前驱,碧血黄沙殉一死;遗骸正丘首,青山白骨共千秋”依然悬挂在忠烈祠两侧。
先烈已逝,精神永存。为保护陵园、传承先烈精神,使他们英勇献身的精神发扬光大,启迪后人,范苑声等人又在陵园内创办了一所学校,取名景忠中学,表示景仰忠烈之意。后因所在地为野寨乡,更名为野寨中学。野寨中学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因陵建校、以校护陵格局的中学。
现在,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公墓保存完好,忠烈祠修缮一新,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原址复建。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原主席周铁农为纪念塔题词“抗战英烈永垂不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为纪念塔题写塔名“陆军一七六师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 距公墓不远,新建一座博物馆,收藏有蒋介石、陈立夫、蒋经国、程思远、宋楚瑜、吴伯雄、连战、马英九等三十多位国民党要人为学校和学校创建者的题赠。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发文公布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公墓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抗战英烈忠魂永妥,千秋共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