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撰写教育叙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17-01-03 21:41:46)
标签:
教育叙事写作要点 |
分类: 教育思考 |
小叙事,大教育
——中小学教师撰写教育叙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徐维
(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 246309)
摘
关键词:教育叙事,中小学教师成长,撰写要求
一、教育叙事的内涵及外延
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叙事是一种最贴合教师实际的研究形式,它不是简单地叙述一个教育故事、讲述一个情节,而是要在叙事的基础上阐发自己的理解、提炼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教育情怀。
教育叙事的特点主要有:1、叙述事例必须是已经发生的、真实的;2、叙事要以人物及其所感所想为主线;3、故事情节应该跌宕起伏、扣人心弦;4、教育叙事应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5、获得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的归纳;6、叙事目的不是自我陶醉,而是与众人分享。
从教育叙事的特点来看,教育叙事应该是一种研究,它的研究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反思。文字是一种最深沉的反思载体,而教育叙事最直接的作用就是通过叙事写作,让教师学会用文字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养成反思的习惯,并进而形成反思的能力。二是发现。通过长久的叙事写作,可以让一个教师的感觉变得灵敏。教育里那些长久存在的小烦恼、小心情,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小细节、小事件,都可以在叙事中被回味,被一点点嗅出教育的味道,或许你就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小的快乐和幸福。三是改变。现在的教育太过于追求“技”而往往忽略“道”。而教育叙事则可以让教师透过繁琐、冗杂的教育现象,在把自己沉潜之后,慢慢探寻到教育规律,寻找到教育之“道”。四是成长。一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长时间的沉潜,没有写作,没有思考,没有文字的寄托,教师的灵魂会变得世俗,教师的世界会变得狭小。教师就会为生活所困,就会为利益所困,心情就无法舒展,心胸自然就会萎缩。并且,现实中的很多的东西我们根本无法改变,除了愤世嫉俗,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教育叙事成为教师生命的一部分,在敲打文字的畅快与安逸中,在静静回味、深刻反思的悠闲中,觅得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把叙事当作一种研究,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唯有此,教育叙事写作才不至于走向浅薄,教育思考才不至于走向肤浅,教育实践才不至于走向迷茫,教育的步伐也才不至于沉重。
二、教育叙事能促使教师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行为
叙事的前提是做事,叙事实质上就是在研究做事。教育叙事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教育事件的透视来探讨教育问题,改进教育实践行为,提高教育行为的效果。
教师每天都在课堂中实施自己的教育行为,有些行为可能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些行为可能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如果教师不对这些行为进行细致的分析反思,就不能发现隐藏在自己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就不能对自己的教育行为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当然也就谈不上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以后的教育行为。
教育叙事就是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教育教学方式的过程。“教育叙事也就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叙事研究的根本特征在于反思。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
值得指出的是,教育叙事不是一种“放映式”的故事叙述,而是需要叙事者带着一定的问题进行叙事,需要从某种理论的角度对事件进行分析和解读,需要从平常的教育事件中来透视某些教育问题和教育规律。总之,要求叙事者用研究的目光去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从中认识自己教学的长处和不足,这与教师在平时所谓的教学工作总结截然不同。
三、如何撰写教育叙事
一篇好的教育叙述应该有两个标准:有料、有文。有料即观点新颖、案例独特,有文即文字简练、文章清新。
1、要“有料”
教育叙事的基本模式就是案例加观点,因此观点与案例应该是主要的评价指标。要么是观点非常新颖,要么是案例很独特,当然,如果两者兼而优之,那是最好。
囿于个人的眼界,大家对新颖的理解不同。一般来说,编辑老师都是见多识广,对新颖的要求比较高。因此,不能认为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新发现、新感悟一律理解为是观点新颖。是否新颖还需要在更大的平台得以检验,这可能也是很多老师写了文章但是不能发表的原因。自认为很好,但是很多都是别人已经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推广的意义不大。
我理解新颖有两个方面,一是全新的观点,别人完全没有说过的。从无到有,说实话,这很难,全中国有这么多人,想你说的话一个人都没有说过,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奇特,简单的组合就能够表达不同的意思。例如,我就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发表在《教育文汇》上,标题是《很多,与技巧无关》,说的是当下的班主任培训主要培训技巧,其实比技巧更重要的是师德。还比如,我写过《我学生成长留下印记》,说的我自己的故事,坚持建立班级档案,学生毕业以后仍然能够找到当年的回忆。文章发表在《今日教育》。
新颖的另外一种是对已有现象有新的认识。这是从有到优,难度相对要小一些,但是也需要你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教育中的闪光点。例如,在很多寄宿制学校都不允许学生出门,学生外出都需要到班主任处请假,开出门证。如果有个学生连续三天要请假,你会怎么样呢?当然是要问一问怎么回事?但是却有一位学生很不配合,一心想要外出,但是却不说原因。我估计很多中学老师都遇到这样类似的情况。我也遇到了。我遇到以后没有放手,而是仔细了解原因,原来他不想说是另有隐情。于是我得出了这样的观点:师生之间需要信任。文章发表在《班主任之友》。
至于案例,这是大家容易忽视的。很多人写文章的时候往往是观点优先,没有自己的案例。如果仅仅有观点肯定是不行的,没有案例职称的观点是没有说服力的。某种程度上来说,案例比观点更重要,如果案例很有代表性,即使观点不到位,编辑老师可能也会修改,变成一篇好文章。
例如,学生平安夜送了许多苹果给老师,老师怎么办呢?很多老师都是将苹果放在那里。而我将苹果洗好,切好,在第二天上早读以前放到同学们的桌上。就形成了《30个苹果与60个祝福》,发表在《教育文汇》
还有,发现一个学生在教师大声吵闹,我走过去并没有发火,而是轻轻的走过去,对他说“像你这样温柔的女孩子怎么会做出这样野蛮的动作。”学生很诧异,在周记中进行了交流。我写出了文章《老师,你为什么不生气》发表在《德育报》。
2、要“有文”
如果文章要想发表的话,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读者,读者愿不愿意看是最重要的,编辑在审稿的时候也是从读者的角度来审稿。所以文章一定要易读,让读者愿意读下去。
因此,标题要新颖。有的人只有一个主题,但是没有标题。专家就是把一句话能够写成一篇文章,名家就是能够把一篇文章写成一本书,大家就是能够把一本书总结成一句话。
题目即标题,它是一篇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标题和主题往往不是一回事,主题是文章内容的核心,题材选择,结构安排都应服从主题的需要;标题则是文章的命名。很多人是先有主题再有标题,主题很好,但是由于缺少一个好的标题,以至于主题得不到凸显,如同老瓶装新酒。最好是在确定好主题和标题以后再动笔写正文,好的标题就成功了一半。
1、根据文中关键物件来拟标题。如:《一张没有开出去的出门证》《一个礼物,两个故事》
2、根据文中关键事件来拟标题。如《为学生成长留下印记》
3、根据人物的关键语句来拟标题。如《“老师,您为我擦了一次黑板”》《“老师,您为什么不生气”》
4、根据文章的主题来拟标题。一种是直接表意:如《1%与100%》《教育学生要留有余地》
另一种是间接表达:如《很多,与技巧无关》《故事,不是每一届学生都爱听》
文章标题要给人一种欲望,希望继续把文章读下去。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1、恰当。所谓恰当,即这个标题能否确切地表现主题、概括文章内容。2、醒目。一篇文章,读者最先接触到的就是标题,好的标题鲜明生动,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从而吸引读者阅读全文。3、简洁。标题字数一般不宜过多,读起来顺畅。
文章要清新。事件一定是真实的,呈现的角度可以是多样的。有画面感,有打动人心的言语。事件描述要完整,有层次。人物描写要细致,有内心独白。
文字要简练。教育叙事不是文学创作,不需要优美的文字,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贴切的比喻。文字只是表达的需要,为中心服务的,教育叙事重在叙事,只要能够把事情说清楚就行了,没有必要在文字上做文章。总字数在1000—1500字。
点评要到位。现在存在一种误区,就是认为写作是语文老师的事情,是文学素养很高的人做的事情。这其实是一种误区。教育写作是一种教育行为,严格的说是教育反思以后的一种体现。例如,有一个学生给我发信息,但是我完全不记得这位学生。可能很多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没有放过这样一个机会,就了解学生为什么要给我发信心,原来学生是因为我找他谈了一次话。于是我就把这个提炼成一个观点,1%与100%,对于教师老说,付出的知识1%的关爱,学生得到的是100%的感到。发表在《德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