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过其笔

(2006-06-27 17:52:00)
分类: 书法随笔
                       三过其笔          
 
 
                                            作者:楚山避客
    《书法三昧》:“作字之要,下笔须沉着,虽一点一画之间,皆须三过其笔,方为法书。” 其中有句话“三过其笔”,这里的“过”应该是经过的意思,按字面上来理解,“三过其笔”形象的指出了用笔的三个过程,即起笔,行笔,收笔。
    
     现在人多用钢笔书,圆珠笔写字,除了学习书法或国画的人才会用到毛笔,因此对毛笔比较陌生。钢笔字的笔尖纤细掩蔽了一切笔锋的东西,使力直接作用于纸上,能够体察笔锋运行的只有哪些受过毛笔训练的人。古人用毛笔写字为了使线条看起来均匀,圆润,才总结出了毛笔的笔法。
 
    最为书界津津乐道的当属“永字八法”。大家可参考网上的“永字八法精解:http://www2.zzu.edu.cn/zbk/wd/sj/yzbf.htm永字八法做为研究笔法,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永字八法只能概括基本的规律。用笔的复杂性永远不止这些,否则只要学“永字八法”就得了,还用临帖吗?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用“三过其笔”的笔法来书写毛笔字,难道仅仅因为看起来均匀,圆润就必须得三过其笔吗?
   
   从毛笔和钢笔的笔锋对比中,毛笔的笔锋是一个块面,而钢笔则只是一个点。毛笔的笔锋一接触到纸上就是一个块面,所以要将这个块面包起来,使线条看起来均匀,圆润,而出现的藏锋,露锋,收锋(笔)的笔法。
 
   顾敏芳先生编著的一本<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及其笔法>一书中有关笔法的精彩解说:古人对"永字八法"每一笔法的解说,都强调其"势".点画应"势"而而组合为体,前一画之末启后一画之始,后一画之起势,承前一画之收势所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下先上.这种逆锋落笔,回锋收笔的笔法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本来自点画之间的贯气笔势自然产生的用笔规律,将此规定下来教导后学,便成为一种法则.
 
   顾敏芳先生的这段话说明了笔法的来源. 从书体的演变过程,我们看到篆书和隶书相对的笔法较为简单。所以学篆书和隶书较易上手,而楷书,行书,草书较难入手,因为后三者的笔法复杂要经过一番训练才能理解。因此"三过其笔"说的是"楷,行,草书'.我们知道,楷书是在草书之后才产生的,所以楷书的笔法是对草书笔法的总结,是将草书的一些笔法化到的楷书的点画之中。我们书写楷书的时候运用笔法来写,的确能感觉到一点上下左右笔画之间隐约的联系。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图真不悟,习草将迷”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论段,他明确的指明了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这种联系。
 
   由此,“三过其笔”不仅仅是形象的描绘了“起笔,行笔,和收笔”还包含了另一层意思:在写字时每一笔一画都要落实到位,通俗来说就要留得住笔。我们看很多人写字,有些是不到位的,其势未尽也.就是没有领会到“三过其笔”的重要性,追根究源就是对楷书不够重视,还没有打好基础便放纵用笔。有感于刘小晴先生的一段话"若初作行书,便欲抒情写意,以痛快为尚,不屑屑于求工,虽翰落如飞,笔走龙蛇,但静而观之,疵病百出,非但不合情理,而牛鬼蛇神之状毕呈,这是不善学之大弊。笔墨一涉恶道,则永堕阿鼻地狱,此不可不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