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岛日记(十五,尾声)几缕愁憾……

(2015-11-29 16:33:46)

题记:整理完台湾随团旅行的一些涂鸦笔记,离我的台湾行程已经过去差不多一周年的时间了。谨以这十五篇《台岛日记》记述对宝岛台湾仅有的认知。写着写着,好像时间在倒退,我的思绪停留在宝岛一隅,似乎是回到了生命的开端,对这个世界有些不知所措。

 

“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现在对台湾广播……”很小的时候,小学课本上一幅台湾儿童猫着腰在煤矿挖煤的画面,让我觉得,要是生活在台湾,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悲戚。从我记事起,我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知道了台湾的名字。后来有了鼓浪屿之歌、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等歌曲,我们不再呼喊着解放台湾,而是一种对同胞的思念之情开始萌生。

上大学的时候,有了多波段收音机,每天夜晚我在被窝里偷偷收听台湾电台的“我要为你歌唱……”于是,知道了一个叫邓丽君的人。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国人对“台湾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一铺天盖地的宣传开始唏嘘不已。再后来,陆续看过三毛文集,随后,林语堂、胡适、张大千以及周梦蝶、席慕蓉等等相继走进我的世界,对台湾的认识,更增添了几许文化的氤氲。

这次去台湾,最想去看看的就是邓丽君墓、邓丽君纪念馆、三毛故居、张大千纪念馆、林语堂故居、胡适故居以及台湾大学等等。邓丽君的歌声影响了几代人,尤其是我们这些“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大学的时光,如果没有邓丽君,我不知道那该是一个多大的缺憾。当我离开高雄的时候,我才知道与“邓丽君纪念文物馆”擦肩而过。

后来查阅有关资料才得知邓丽君纪念馆位于高雄市的爱河河畔,这里陈列邓丽君出生、成长、歌唱演艺事业发展过程,呈现邓丽君的精彩一生。原本想,到台北一定要去拜谒一下邓丽君的陵墓,然而,在台北,我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邓丽君的陵墓。这成了我台湾之行的一大憾事。二十年前,邓丽君突然辞世,这个曾经在华人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歌星让人们怀念不已。尤其是在中国大陆,她拥有亿万歌迷,却未曾踏上这片拥戴她的土地就驾鹤仙游了

三毛,是另一个台湾女人,她的原名叫陈懋平。三毛出生在重庆,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父亲期望这个世界不再有战争,而给了这个孩子取了个“平”,希望将来的她能成为“和平”的天使。三毛上学后,她总是写不好那个“懋”字。后来,她干脆自作主张,把名字中间这个“懋”拿掉了。三毛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她的每一个故事,并不是那么超凡入圣,但多又打动着读者。她笔下的荷西就是那些女读者心中的荷西王子。

记得那是1983年寒假,我在汉口开往南京的船上,从船上小卖部购得一本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那时候长江上的轮船很慢,从安庆到南京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依稀记得甲板上飘着细雨,江南江北萧瑟苍凉,并没有什么好风光。那一天,我在船上读完了《梦里花落知多少》,以我几乎是空白的人生履历仿佛理解了三毛饱蘸着泪水用生命写下的文字。

1992年早春,我在皖南某个大山沟里挂职,听到收音机里三毛自杀的消息,突然失语。那时候,我已经读过她的《万水千山走遍》和《雨季不再来》,我被她的故事和真情感动着。也就是在那一年的一个秋日,我捧着她的书,面对大山,忽然萌生了要到最遥远的地方去旅行。于是,从那时起,我的脚步就没有停止过。感觉三毛是影响过我的人,为此,我的藏书中收藏了三毛所有的作品。看到朋友贴出的通过一个吊桥就能抵达三毛故居的文字和照片,不禁觉得这次到台湾错过三毛故居,没有真正感受到她是如何的不同凡俗,一种愁绪让我耿耿于怀……

第一次读林语堂的文字是他在1926年写于纽约的《鲁迅之死》一文,林语堂在文章中这样说鲁迅,“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这一段话让我对林语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陆续读过他的《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孔子的智慧》等诸多随笔。林先生的随笔和散文亦雅亦俗,入情入理,其超凡脱俗与闲情雅致的心境,渗透在文字里,他坦然自如地旁观世界,文字自然流畅,幽默而不荒唐,意趣深邃。当我踏上鼓浪屿的时候,我曾到访过他在鼓浪屿的故居,得知鲁迅先生时常光顾他家饕餮一番以补厦大饮馔的乏味。他们还时常沉溺在林巧稚的钢琴音律中,这位美女后来成为举世卓著的大夫。林语堂在世界出版的各种版本著作近800种,20多种文字。他学贯中西,中文英文写作皆游刃有余,一个百世之师,一位文风“幽默清淡”、“隽永甘美,作品闲适而性灵的大师,让我仰望已久。

林语堂于1966年在赴美留学多年后返台定居台北阳明山,1976年病逝于香港并葬于阳明山故居后园。1985年台湾当局在故居原址成立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据说,这座中西艺术合壁的宅邸是林语堂先生自己设计的。他在文章中这样描写它:“空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没有亲自去体验一下先生的空中园、园中屋、屋中院,又怎能体验他笔下的世界和中国,怎能摩挲先生的生命是延生在他的文字中呢?“树上有天,天上有月”,而我已错过。

台湾名人故居数不胜数,岂止是林语堂?据说,胡适之先生故居的房门上依然挂着“访客请按铃”的牌子,让人错觉主人并未离去。在台北国父纪念馆内,我遇见台大的一位学者姜先生,当我说明我是安徽的,非常想去胡适故居看看,因为没有安排,时间有限,非常遗憾。想让他介绍一下胡适纪念馆。这位先生热情地打开了话题,“胡适的感情世界、胡适的学术文化成就和胡适与近代中国都陈列在故居的纪念馆……”谁知,这位姜先生侃侃而谈,倒是详细说起了胡适的情感世界,他说,“胡先生的学术文化成就众所周知的。”

通过姜先生的一席话,我梳理了一下:胡适1962年病故在台湾,他的生一生一直都是与夫人江冬秀相依相伴的。在他的诸多著作中,印有他与江冬秀的合影。胡适十七岁开始发表文章,二十岁赴美留学,二十六岁写下《文学改良刍议》,二十七岁回国后出任北京大学教授。可以想象,当时的倾慕者一定是趋之若鹜的,胡适也曾在婚后有过婚变的欲求,但是那位江冬秀将刀架于儿子的脖颈之上:离婚也行,先杀了孩子。能向封建八股吹响围歼号角的胡适,在家庭的方寸帏阁之间,却成了一个妥协者。之所以如此,是胡适怕伤了母亲的心——因为胡适的婚姻是其母一手操持的。即便其母不在人世之后,胡适仍不愿违背亡母之命,依然与江冬秀偕老白头。可见,胡适是一个孝子……

走出台北国父纪念馆,我不禁默默吟诵着,“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到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好像,我去了一次胡适故居和纪念馆。

从台北故宫出来的时候,本想能否去看一下张大千纪念馆,但是,需要提前一周预约。那年我去敦煌,得知张大千是一个在艺术道路上永不满足的人。在民族处于危亡的艰难岁月,他一方面为抗日事业奔走宣传,一方面舍弃舒适的生活环境,甘愿千里迢迢到大漠边塞的敦煌,不倦地探索艺术的奥秘。经过近三年的苦行曾式举步为艰的生活,他拿到了打开艺术宝库大门的钥匙。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张大千先生不但是一代绘画大师,他还是一个用功甚苦,读书渊博的画家。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是张大千先生的训导。他常说,有些画家舍本逐末,只是追求技巧,不知道多读书才是根本的变化气质之道。先生读书涉猎无所不包,朝夕诵读,手不释卷。

作为一个读书爱画之人,在台北与张大千相约无期,实乃亡羊之叹

台湾大学自改制起即以傅斯年校长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学风著称,其教授、学生与校友皆对当代台湾历史的发展有着莫大影响,校园亦为多次民主运动、学生运动的策源地。台大的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是傅斯年在1949年第四次校庆纪念会演说词中,劝勉学生的训示。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任命胡适为北大校长。当时,胡适还在美国,傅斯年曾经做了一段时间的代理校长。从敌伪手里接过北京大学,当时有很多棘手问题亟待处理,他给夫人俞大彩写信说:“大批伪教职员进来,这是暑假后北大开办的大障碍,但我决心扫荡之,决不为北大留此劣根。”把困难解除,把“天下”扫平,为胡适回校铺好道路,这是傅斯年做代理校长以报胡适的决心。他给夫人的信又说:“实在说在这样局面下,胡先生办远不如我,我在这几个月给他打平天下,他好办下去……”

本想走进台大,给傅斯年校长的雕像致以鞠躬致敬,然而,我的心愿却未能了却。

……

此次台湾之行,因为是随团,行动不便,时间不自由,但是,我还是在夜晚走进了台中市“台湾最老书店”——瑞成书局。瑞成书局1912年由许克绥所创立,书店创建当初,正处于日治时期,日本人推行皇民化政策,许克绥基于维系中华文化命脉的使命感而专卖汉文书。1937年抗战爆发后,因为大陆书源断绝,瑞成书局更创设活版印刷厂印制中文书。

当时已经夜里十点多,书店依然开着门,我走进去,干净整洁的大厅和书柜给人一种典雅的韵味,书店一共四层,分别出售国学、宗教心灵人文保健等图书。四楼国学书架上不乏诸子百家一直到鲁迅、梁实秋,甚至蒋勋、白先勇、余秋雨……据店主介绍,目前瑞成书局由许家第三代接掌经营。我在瑞成书店迟迟不肯归去。邂逅瑞成书局,心中一阵惊喜。

随后的几天我也到过一些诚品书店,走进一家名曰“青年书店”的时候,我被吓了一跳,整个一个硕大的书店都是关于性的书籍。匆匆走过,可以浩瀚二字让我汗颜。

遗憾的是,在台湾,我没有带回一本书来,总体来说,台湾的书籍装帧、设计都比大陆逊色。

在台湾,遇到不少大陆旅游团,很多人对那种没完没了的旅游购物持一种排斥心理。而台湾导游则说,“现在大陆来台湾的旅行费用很便宜的,我们政府要补贴的,你们来不买点东西,良心也过意不去吧……”

……

台湾之行结束了,飞机悬窗外,天空阴沉,机场跑道在飞机的起降中格外沉静。台湾城市水啧啧的略带青苔的人行道,一个个合着卷帘门的店铺,灯火璀璨的夜市小吃,是我与台湾最初的相遇。晨光里的台湾,云潮像波浪一样在天上起伏,在雨丝连绵的季节里,我在这里寻幽访古,觉得他们和我们一样,也和我们不一样。整理完随团旅行的一些笔记,离我的台湾行程已经过去差不多一周年的时间了。谨以这十五篇《台岛日记》记述对宝岛台湾仅有的认知。写着写着,好像时间在倒退,我的思绪停留在宝岛一隅,似乎是回到了生命的开端,对这个世界有些不知所措。

台湾,我还会再来,再来的时候一定是自由行。

 

 

写于20151129 黄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