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法概要

标签:
教育 |
1、从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学习,这个问题被称为驱动问题(driving question)。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真实世界”的非结构化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这一点相当考验课程设计的功力,好的问题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
2、学生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对驱动问题展开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类似学科专家的研究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及应用学科思想。类似于翻转学习,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
3、教师、学生、社区成员参加协作性的活动,一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与专家解决问题是所处的社会情形类似。偏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较少讲述法的教学;学习者能通过社会交往发展能力和协作技巧;
4、学习技术给学生提供了脚手架,帮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升能力。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从教知识,变为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职能的转变,对现有教师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这也是目前实施PBL教学法的痛点。
5、学生要创制出一套能解决问题的可行产品(products)。这些又称制品(artifacts),是课堂学习的成果,是可以公开分享的。以结果为导向,为结果负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成果”。
PBL教师要求
1、
2、
3、
4、给学生提供展示创造机会并给予反馈、提供评估。
•
•
•
•
•
•
•
•
•
•
1、对问题进行调研、采访、整理数据资源并记录进度,定期阶段报告;
2、
3、和团队成员在自我管理、自主规划、反思讨论中制作实现方案;
4、学生收集修正建议和反馈评估进行改进,最终向公众或用户展示成品。
来源:《上海教育》2019年第03A期第72-74页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教授 裴新宁
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本文简写为pbl)和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本文简写为PBL)作为主动学习方式的代表,在20世纪末被学习科学(the Learning Sciences)重新诠释并注入新的活力,发展成为学习者中心的教学模式或课程模式。相较授受式的课程教学,它们都能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深层理解和高阶技能。但是,许多读者容易因缩写相似而混淆两者。本文从学习科学的取向对两者加以讨论。
1. 什么是问题式学习问题式学习(pbl)是一种以虚拟问题场景或真实案例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策略,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相应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在小组中工作,通过解决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来学习某个主题。
pbl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医学教育中。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教师们发现,传统教学并未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基础医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而通过pbl呈现真实的过往病例供学生诊断,却能有效发展临床问题解决技能。
20世纪末,温特贝尔特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CTGV)开发的贾斯珀问题解决系列助推了pbl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贾斯珀系列包含以录像为载体的历险故事,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数据和教学境脉都镶嵌在故事之中。
例如,在“邦尼牧场的援救”故事中,有一只受伤的鹰和一架能用于救援的超轻型飞机,要求学生找出营救鹰的最快方法并计算出所需时间。学生既要学习距离—速度—时间的数学问题,还要考虑超轻型飞机的载重量、燃油储量和燃料消耗等真实的复杂问题,从而发现数学问题与日常生活事件的关联,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技能,并发展团队协作、有效沟通、为决策而争论等能力。
现如今,在学习技术的支撑下,pbl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学校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并跨越语言、文学、数学、地理、历史、科学等多个学科,旨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复杂问题情境,帮助他们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连的新知识与新技能,并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
2. 什么是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PBL)是一种以人工制品开发,驱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协作确定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型课程模式。这些人工制品对学生而言是真实而有意义的,映射出学科或跨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反映领域专家(科学家、数学家、作家、历史学家、工程师等)的实践活动。人工制品可以是报告、实物模型、计算机模型、视频、录影和其他基于技术的表征等。
PBL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弗兰西斯·W·帕克(Francis W. Parker)的“项目教学”(project teaching)和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做中学”工作。其教学理念吸收了农艺学和工艺学的思想,最初在小学课堂中使用,后来拓展至所有年级的课堂。
20世纪90年代起,学习科学研究让教育者认识到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和社会交往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发现,无效的教材设计和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对科学的浅表理解,他们开始与中学科学教师合作开发PBL课程,制定相关的学习策略和设计原则。20多年来,PBL被学习科学家持续注入新的活力,作为变革科学教学的有效途径,得以迅速发展。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918/b94f8dd7b52f45c18f4f696e835bb3e1.JPG
新世纪以来,现代教学技术重新定义了教与学的过程。网络探究、维基(wikis)、社交媒体等web2.0教学工具正在深度融入PBL课堂。图表、交互可视化、建模工具等计算机软件,能帮助学生看到数据的模式,扩大探究问题的空间,执行在没有软件支持的条件下所无法完成的任务。当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作品时,他们就成了知识的主动生产者。作为尊重个体差异、增进学生参与、培育高阶技能的有效学习方式,PBL已被写入美国、加拿大、芬兰等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跨年级和跨学科水平的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项目式STEM或STEAM课程、创客教育,以及在科学教育领域成功使用20余年的WISE(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环境)课程都隶属此类课程。在美国,PBL已成为科学“核心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持续跟进的教育研究显示,PBL正在21世纪课堂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3. pbl和PBL的相似之处问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都是建构主义取向的教学或课程模式,关联了学校的学习经历与真实的生活情境,凸显了学习的建构性与情境性。
它们之间相似的要素包括:问题或任务是开放性的,存在多种解决路径;(模拟)专业实践情境,为学生提供真实应用知识与技能的机会;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或教练;强调协作探究,为学习过程搭建多种类型的脚手架;采用基于实作的评价,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反思、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918/d7472cf5bd6a40f2bfed83679ae2a86e.JPGpbl和PBL的设计要素
4. pbl与PBL的不同问题式学习并不等同于项目式学习。问题式学习通常涉及单一学科(跨学科的比较少见),持续较短时间。项目式学习大多是跨学科的,持续较长时间(数周、数月或更长时间)。总体上,项目式学习应用得更为广泛,常常由诸多“问题”组成。它们的主要区别为:
第一,问题的真实程度不同。问题式学习的问题场景或案例通常与学生的当下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涉及健康及疾病诊断问题、设计问题(如设计保温杯)、战略问题(如管理投资组合)和决策问题(如商业管理、领导力教育、紧急医疗等在高风险条件下做出高风险决策)等问题场景。项目式学习通常是完全真实的任务和情境,涉及的问题如“怎样防止传染病在社区传播?”“如何规划建造市中心城市广场”“为何吊扇顶部能不停旋转,而钟摆运动却随时间推移而减弱?”等。
第二,学习模式不同。问题式学习属于探究模式,遵循特定的学习周期,学习活动始于待解决或学习的问题,以问题驱动信息收集与评估、知识创造和反思。项目式学习属于产品模式,遵循“设计—探究”的一般步骤,在指向产品生成的一系列设问的引领下,学习活动围绕制订计划、开展研究、生产创作、修正改进、展示评价等环节展开,逐步攻克完成这些步骤所需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第三,学生承担责任的程度不同。在问题式学习中,主要由学生承担起知识获取的责任,教师一般不直接提供与学科内容有关的指导。项目式学习倾向于更多的教师指导,教师会在“可教的时刻”提供与项目有关的内容指导。
第四,学习侧重不同。在问题式学习中,知识获取和应用同时发生,侧重于求知过程(knowing)(即知识的社会建构)。项目式学习强调在实践活动(doing)中求知(knowing),侧重于知识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与创新。
尽管本文对pbl 和PBL进行了一些区分,但是发展到今天,在教育领域两者实际上已经共同为发展学生的深层推理、协作、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等高阶技能提供了可行方式,极大地丰富了课程与教学设计的模式与案例。
有幸参加聆听了在苏州国际预科学校举办,由苏州市教育局与先行教育理念传播者的凌云教育公社共同开展的为期3天教师学习课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接触和了解了具有革创性的项目式学习和教学,实属2018学年开端的一份小确幸!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213/83e144286efd46acb37a58655ef41ee3.jpeg
PBL项目式学习是一套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通俗来讲,在现实生活情境下的任务活动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有组织的合作,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批判性思考,呈现出自己的观点或解决方案,最终展出可行性可视性成果,以此达到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中找“快感”的目的,同时培养其信息搜索,探索思考和团队协作等社会情感技能。区别于传统思维指导下的应试教育,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事实性知识的对象,而是学习和信息获取的主体,是项目的参与者、协调者和责任人,教师成为引导者、倾听者. 在当前的美国中小学,项目式学习及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及数学)教育均迅速发展,走在跨学科式应用型教学的前沿。在这样一个大环境趋势下,中国的一线教师们需要思考PBL式学习法能否以及如何为课堂带来突破,为学生带来福利,同时也解放教师。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213/d9015f8e437b48528a92c4cbdb20d525.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213/d0b83c822e0942c1ae7706e11b45e374.jpeg
本次课程最大的亮点除了当前最先进教育理念的分享传达之外,还完全以实际教学设计的形式让在场的教师们化身学生亲身体验和尝试在PBL项目式学习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情景,并真实分享剖析美国中小学的PBL教学案例,堪称良心制作诚意十足。其中印象最深的当属雷德老师的建筑项目课程“构建一所2050年的学校”,在此项案例中,学生需要分组分别进行校园选址,实地考察测量,造价估算,书面提案,平面图,比例模型等阶段任务,每一阶段外请专业建筑师跟进学生的阶段成果,并通过多维度测评角度给予学生实时反馈。在这个项目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构建一所学校”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同时学生需要主动地搜索获取信息并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而阶段任务涉及的跨学科知识诸如几何,绘图,建筑学,手工制作,写作等打破了学科的单一性,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运用能力。个人认为,这种体验式教学是PBL学习法的最重要方面。这种类似的示范案例值得借鉴的地方在于跨学科性和社区资源的教学融入。我们的传统办学模式往往将学校与学校所在区域或城市的相关资源脱离开来,即使有也只是局限在讲座类或娱乐性的参观式。次数少,无任务情境导向也无教学设计环节,沦为形式主义。此外,跨学科性对于教师本身的学术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不同学科教室之间的教研,教学设计更需要通力合作。而不同区域内的不同学校间尤其是已经在PBL教学领域进行过试水的学校也可以尝试结合课标做出PBL示范课程,但仍然很关键的一条是多维度测评的过程导向及可视化结果,这意味着小中高教育阶段学生升学,老师的评价反馈都需要从制度上进行相应地调整和革新。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213/219233a0e3754ece9941c21e3724fb2e.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213/7d59ae87e08a4c61909354f90db33d07.jpeg
这对于公立学来说仍是一大机遇和挑战,相比较而言,私立学校尤其是国际高中似乎在这方面更享有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例如苏州国际预科学校,近年来顺应趋势已在尝试进行融合课程的规划和逐步实施。其融合课程将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主题衔接,同时结合社区实践活动实地考察体验,更将同学科中外教的课程理念和授课方式进行融合,让学生进行体验式选择和适应。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我个人曾经在所教授的英语阅读课程中设置过现实情境的合作式任务“如何为一款销售下滑的健康类饮品进行销售策略调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决定选择自己的角色人物卡,在规定时间内根据人物卡分析问题提出建议,由小组秘书记录统计各角色的提案并小组讨论最终的方案进行汇报展示并分析其它组的利弊。虽然部分学生觉得有点新鲜感,但当时由于时间把控和学生背景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任务设置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有一定隔阂,效果不是非常理想。这次PBL项目式学习课程恰好解答了我的困惑。
言而总之,有组织的体验式学习和跨学科性的融合课程是大势所趋,虽然落实和运行依然迷雾重重,但只要“减负”“创新型人才”的实际刚需还在,前景一片大好。一线的教师们更需要转变传统观念,秉承新的教学理念,哪怕对课堂的细微调整也是贡献一份自己对教育革新的势能;对“上”而言,“中国制造”蜕变“中国智造”助力的也许正是来自教育行业的PBL化。
一说到上英语课,你会想到什么?
老师疯狂的带读?
孩子们努力的背课文,抄单词?
满黑板的语法笔记和除了老师以外整个教室的鸦雀无声?
Please say no!
这早该成为过去式,课堂是属于孩子的,请把课堂还给孩子!
其实,每一个人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只要是想学习英语的人,都该思考一个问题,学习英语是为了什么?要把英语当做一门学科来学习,还是当做一门语言来学习?
大多数人都会回答,当然是后者了,所以,我们都知道,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这门语言去沟通,或者交流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那么我们的课堂也是时候该改变一下了。
传统的传统的学习路径是这样的,
老师懂很多
-> 老师把这些知识教给孩子们
-> 孩子们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
-> 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们就能用这些知识来解决。
而PBL学习路径是这样,
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或设定一个目标来启动项目
-> 孩子们做调查研究
-> 相互讨论
-> 找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 实验、整理、修正
-> 演讲分享给其他同学”我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找到答案的”
例如Maggie老师在HE2年级秋季的Mary's wish这一课故事学习中,是这样启动她的项目的。
Now, you have finished the story. So remember? What do we do at the
birthday party? Now you need to design your own birthday
party.
You can disscuss what will you do on the birthday party with your
group mates.
And then you can introduce your birthday party to us, and invite us
to your party. I will give you 10 minutes. If you have any problem,
you can ask me to help you.
讨论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一个孩子都非常认真的在进行思考到底要设计什么的派对,每个人孩子都在争先恐后的主动输出本次课上学习的重点词组,想在这张设计上留下自己的想法,例如
blow out the candles!make a cake! Sing a
song!原本乏味枯燥的单词就这样欢快的从孩子们的嘴里蹦跶出来了!多么美妙!
http://atth.jzb.com/forum/201712/29/001715b7d7wxsd46ff4kwd.jpg
更让人惊喜的是,在讨论结束后,Maggie老师请每一组的代表上台做展示,而每一个代表都非常自信的用全英文输出自己的设计,即使碰到不会表达的句子,也会示意老师帮助他,这说明他们的内心是多么的想要表达,多么的渴望
输出!最后,每个代表都满足的回到座位,好像打了一场胜仗,无比的骄傲。
http://atth.jzb.com/forum/201712/29/001720ld0cdsfl7ldsqecz.jpg
http://atth.jzb.com/forum/201712/29/003534kciz1ss7eo7is585.jpg
PBL的魅力:
http://www.bjnewtalent.com/Upload/image/20180420/20180420161232_5713.jpg
六年级外教David分享科学PBL教学
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 – is a dynamic classroom approach where students actively explore real-world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nd acquire a deeper knowledge.
http://www.bjnewtalent.com/Upload/image/20180420/20180420161410_3499.jpg
PBL项目带头人Eric
What is the advantage of PBL? PBL的优势是什么?
http://www.bjnewtalent.com/Upload/image/20180423/20180423094418_8284.jpg
低年级外教进行PBL阅读课分享
http://www.bjnewtalent.com/Upload/image/20180420/20180420161658_5725.jpg
一年级外教JON 阅读课PBL分享
(二)实践篇
http://www.bjnewtalent.com/Upload/image/20180423/20180423094316_9628.jpg
三年级外教Greg科学PBL课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