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8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诗坛,死亡作为一种集体话语和情绪而存在。海子的诗歌无疑爱到了这种氛围的影响,在海子的诗歌中,死亡经历了一个从集体话语到个体哲学反思,再到解脱苦难成为实际行动的过程。死亡意识是海子诗歌中最具标志性的一个意象。
在1984年的《亚洲铜》中,海子第一次加入有关死亡的集体话题:
“亚洲铜,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 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为海子赢得了很高的荣誉,而从这首诗起,海子就赋予了死亡深刻的寓意和内涵。在亚洲(或者东方)坚实的黄土地上,海子反复借用死亡强调生命与大地的联系,探寻人根自大地的本质。在死亡和埋葬中,诗人寻求的是生命对大地的认同和归依,诗歌话语也因此带有“落叶归根”的东方文化意味。另一层的意义还在于,死亡在诗歌成为了一个父系家族历史传承的重要关节,家族的谱系在一代代男人的死亡中得以延续,死亡也因而具有了因死而生的意义。在诗歌中,死亡具备了两个向度,一个向着大地,一个向着生存,这两个向度在后来的诗歌中都得到了保留。
1986年,海子写下了两首《死亡之诗》,以及《自杀者之歌》,正式地公开了关于死亡的话题,将死亡纳入自己的诗歌和精神谱系。而在此前,海子除了在1985年3月的《我请求:雨》中请求死亡外,就只有在另一首长诗中这样沉痛地说过,“死亡如门”。《死亡之诗》和《自杀者之歌》以后,大量密集的死亡话语和与死亡有关的意象开始在海子的诗歌中涌现,诗歌宏大的场景中到处弥散死亡气氛,尸体、骨殖、血肉、棺材、坟墓、利器在诗歌中随处可见。死亡如同一种魔咒,从诗人自己漫延到诗歌中的每个客体:
“黎明以前的深水杀死了我”(海子:《黎明》,见《海子诗歌全编》第137页,1997,上海三联书店)
“我的大床上有一对幸福天鹅
一只匆匆下蛋
一只匆匆死亡”(海子:《给安徒生》,见《海子诗歌全编》第140页,1997,上海三联书店)
“一切死于中途
在远离故乡的小镇上”(海子:《泪水》,见《海子诗歌全编》第152页,1997,上海三联书店)
“黄昏我梦见我的死亡”(海子:《给B的生日》,见《海子诗歌全编》第164页,1997,上海三联书店)
“天空死了
死亡的马,如大批鱼群滑过粗肿的星宫
滑进海洋”(海子:《太阳·断头篇》,见《海子诗歌全编》第486页,1997,上海三联书店)
“一匹死马之尾上
马厩空空”(海子:《太阳·断头篇》,见《海子诗歌全编》第497页,1997,上海三联书店)
“诗人
在死亡之水中摇晃着”(海子:《太阳·断头篇》,见《海子诗歌全编》第506页,1997,上海三联书店)
“我觉得自己像尸体一样飞翔”(海子:《太阳·断头篇》,见《海子诗歌全编》第529页,1997,上海三联书店)
……
在所有这些诗句中,死亡是以阔大、宁静、和平的方式存在的。诗歌在死亡的情绪和氛围中平静、深远而悲凉,诗人面对死亡静默、坦荡,仿佛是一个冷静而悲伤的旁观者。死亡于诗人一如既定的宿命,在诗人内心深处既波澜不惊,又具备飞翔、滑行、静谧等美感。在诗歌中,死亡还具有一种仪典意义,因为诗人说:“死亡如门”。穿越死亡之门,诗人看到的是一个与现世截然不同的奇幻的精神世界,看到或幽微、或深远、或神秘的力量和奥秘,甚至是人类的幸福或苦难之谜。而门的意义却是神秘而安静的,没有激烈,缄口不言,使人两手空空,从而也陷入到孤独和茫然的境地。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我把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马头
我的琴声呜咽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只身打马过草原”( 海子:《九月》,见《海子诗歌全编》第497页,1997,上海三联书店)
目击众神死亡的诗人内心空空,除了远方毫无方向,在草原的千年岁月中只身打马而过,内心的悲凉与寂寞无可言说。远方,“只要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死亡之谜在千年岁月中无人破解,而死亡作为一种远景始终宿命般地存在,使人无可逃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