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33-36节:关于惜春的灯谜(1)-(4)

(2010-09-15 18:25:43)
标签:

狄楚青

黑海

gb2312

惜春

菱歌

文化

分类: 语言文学

第33节:关于惜春的灯谜(1)         

  关于惜春的灯谜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的后半回是"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但是在早期的脂评本《石头记》里,这一回并没有写完。庚辰本于元、迎、探、惜四春之谜,都各有脂评,其中元春的"炮竹"谜、迎春的"算盘"谜、探春的"风筝"谜,都写了贾政猜谜的情节,而惜春谜(及脂评)的后文缺失。隔过一页(当现在的两页)之后,又有"暂记宝钗制谜云",下出孤零零的宝钗"更香"谜面而无谜底答案。下有"脂评":"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列藏本也只有四春之谜,谜下各有"此是某春之作"的"脂评",比庚辰本简单得多;惜春谜也没有谜底,并且也没有宝钗谜。 

    

  甲戌本、已卯本原缺第二十二回,因此,早期诸脂本的第二十二回,大致应当就是庚辰本的样子,而不会比庚辰本更全。   

  后来梦稿本、甲辰本,以及程高刻本,补完此回,将宝钗之谜猜为"更香"而改属黛玉,另为宝钗补了"竹夫人"谜,并且补了宝玉的"镜子"谜,却删去了惜春谜。   

  民末清初有正书局狄楚青石印戚蓼生序本,于宝钗谜下,替贾政搪塞了一句"此物倒还有限"而未出谜底,但是于庚辰、列藏诸本没有下文的惜春谜却有了谜底下文。   

  蔡义江先生认为宝玉的"镜子"谜,以及寄于宝钗名下的"竹夫人"谜,甚至戚序本惜春的谜底,皆非雪芹原作,而是后人补缀。笔者十分赞同蔡先生的观点,但是把戚本惜春谜底径断为续补文字,虽然结论不错,却略嫌证据不足:戚序本惜春谜底一段文字固然有续补的可能性,但是戚蓼生得到这本《石头记》精抄本的时间很早(据周汝昌先生考证,戚蓼生死于乾隆五十七年,即1792年。戚蓼生去世之翌年,高鹗续《石头记》才完成),蔡先生焉知戚蓼生当年所见之脂本必无惜春谜的下文谜底呢? 

  

  蔡先生认为:后续者猜出谜底的,就续补(如戚本猜出惜春谜底,就续补惜春谜猜谜情节;梦稿、甲辰、程高诸本猜出宝钗谜,就对此谜有所作为而续补),猜不出谜底就连谜语一并删去,或者在谜底上使用技巧搪塞(如梦稿、甲辰、程高诸本猜不出惜春谜底,就删去惜春谜,戚序本猜不出宝钗"更香"谜,就搪塞)。这结论大致也是不错的,但是缺乏的证,不能让人心悦诚服。 

  

  笔者认为,惜春谜下谜底一段文字,断非脂本旧文,猜出此谜的,极有可能就是戚蓼生,当然也不能排除石印戚本的狄楚青的可能性。但是要紧的却不是认为,而是证明。对惜春谜,狄楚青作过一段眉批,云:"惜春一谜是书中要旨,今本删去,谬极。"可见狄楚青见过其他诸本,在狄楚青见过的本子里,惜春之谜是删去的,宝钗的谜语是猜出来的。"今本"既然已经猜出了宝钗之谜,而戚本于宝钗之谜仍取搪塞之技,可见狄楚青对戚本此回诸谜语,并没有改添删削。因此戚本之有惜春谜底、无宝钗谜底的现状,不是狄楚青造成的,而是狄楚青所获戚本的原貌,而狄楚青得到的戚本或有可能是经过戚蓼生改动了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可以如此理解:戚蓼生猜出了惜春之谜,就添补了贾政猜惜春谜的情节;戚蓼生没有猜出宝钗的"更香"谜,就安排贾政以"此物倒还有限"蒙混过关。 

       

第34节:关于惜春的灯谜(2)         

  在抄本《石头记》流传不久的当时,戚蓼生已经看出曹雪芹是以一本书写了两本书的内容。戚蓼生为其所获脂本作序云:"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矣,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其见解竟高出现今研"红学"诸君,实在是了不起。能把曹雪芹未出谜底的惜春谜猜到这份上,也只有他了。 

  

  笔者之所以断定惜春谜下情节文字并非脂本原文,原因很简单:戚蓼生并没能将这则谜语猜对。这当然是很可惜的。今将惜春之灯谜移抄于下: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贾政猜的是"佛前海灯",并且得到了惜春的印可:"是海灯。"但是谜面既有"佛"字,又有"海"字,这就制约谜底不能出现"佛"字和"海"字(这叫"相犯",也叫"露春")。因此,不必看别的因素就可以断定:惜春之谜绝对不是"海灯"--惜春的谜语拒绝"海灯"。 

  

  姑且置猜谜规矩于不顾,只从意义上分析,惜春的谜语也不可能以"海灯"为谜底。   

  谜语第一句"前身色相总无成",说到了此物的"前身",又说到了此物的现世"色相",而此物却既不是"前身"模样,又不与现世"色相"吻合(总无成)。"佛前海灯"与其"前身"固然"无成",而与现世之"色相"怎么也"无成"呢?再说,"佛前海灯"听得见"佛经",却听不见"菱歌"(没有在佛堂里唱"菱歌"的),因此以"不听菱歌听佛经"扣之,也算勉强说得通。但是佛堂里听得见"渔歌"吗?听得见"山歌"、"莺歌"、"弦歌"、"笙歌"、"铙歌"、"秦歌"、"燕歌",以及"欢歌"、"悲歌"吗?既然诸"歌"与"菱歌"一样,都听不见,为什么谜面非得说"不听菱歌",而不说"不听山歌"、"不听笙歌"、"不听弦歌"呢? 

  

  如果说,曹雪芹只不过随便用了个"菱歌",何必穷追细抠字眼,那可不行;曹雪芹既然没有用其他诸"歌",而单单选了"菱歌",那么"菱歌"就得针对谜底。当然,不只是"菱歌",凡出现于谜面的所有措辞,如"前身"、"色相"、"此生"、"黑海"、"性中"、"光明",都得针对谜底。所谓"针对",是十分严格的:是舍此不可的,是易彼不行的,是换不得的,是必然的。如果谜底是"海灯",它与"菱歌"是怎么"针对"的呢?找不出"针对",或者说,"海灯"并不针对"菱歌","菱歌"并不针对"海灯",那么谜底就不是"海灯"。别忘了这是曹雪芹出的谜语,无论怎么严格要求谜面与谜底的针对性,都不会过分。千万别轻觑了曹雪芹。 

        

第35节:关于惜春的灯谜(3)         

  笔者猜此谜是"木鱼"。   

  木鱼,其"前身"为"木"(树木),现世为"鱼"。但是缘"木"之名而责"木"之实,缘"鱼"之名而责"鱼"之实,"木鱼"已非"前身"之"木"(树木),而现世之"色相"又不是"鱼"。也就是说,"木鱼"既非"木",亦非"鱼";既当不成"木",又当不成"鱼",所以说"前身、色相总无成"。 

  

  "木鱼"有"鱼"之名而无"鱼"之实,如果它是真的鱼,掉尾鼓鳍于湖塘池沼,它就能够听到采菱女子的"菱歌"了。"木鱼"无"鱼"之实,却毕竟有"鱼"之名,所以从"木鱼"之名很自然地能够想到真的"鱼",想到真的"鱼",也就很自然地联想到池塘湖水,联想到芰荷菱藕,联想到采菱女子,联想到"菱歌";向相反方向,就会想到徒有"鱼"名的"木鱼"是听不见"菱歌"的,听不见"菱歌"的"木鱼"却能听见念"佛"诵"经"之声。所以说"不听菱歌听佛经"。 

  

  强调一下:这都是从"菱歌"考虑到的。"菱歌"是针对"鱼"的,是为了引导通向"鱼"的思路的,所以替换不得,不能随便用"山歌"、"莺歌"替换。"渔歌"也指向"鱼",引导往"鱼"上考虑,但是也不能用"渔歌"替换"菱歌",因为谜底既然有"鱼"字,谜面是不能出现"渔"字的:"渔"字是涉嫌与"鱼"字相犯的。 

  

  "木鱼"陪伴诵经念佛生涯。佛经又称"内典","内典"在某种含义上等同于"玄学"。玄是黑色,玄又为水之色,而水之所归渊薮为大海,所以"玄学"可以用"黑海"影射,"内典"也就可以随"玄学"而以"黑海"影射了。"内典"与"外典"相对,内者"沉",外者浮;"木鱼"既然日常耳濡于"内典"(不听菱歌听佛经),自然不是浮于"外典",而是"沉"于"内典",也就是"沉"于"黑海"。所以说"莫道此生沉黑海"。 

  

  物之本性,原是天授的:天授于物,物受自天。强调天授,又叫"天赋"、"天资";强调物受,又叫"秉性"。天赋之性、秉性、本性,又可以简单以一个字出之,就是"性"。"木鱼"本于"木","木"就是"木鱼"的本性、秉性、天赋之性,也就是"木鱼"的"性"。木之性可以点燃着火(按传统五行相生理论,木生火),光明四射,所以说"性中自有大光明"。 

  

  所以惜春的灯谜,谜底不是"海灯",而应当是"木鱼"。雪芹安排惜春出此"木鱼"之谜,是暗示:即使出家,也摆脱不了"薄命";以出家求解脱,不过是缘"木"求"鱼"。 

  

  谜语都猜错了,其下之猜谜文字肯定就不是脂本原文了,用不着各行猜测了。此谜二百馀年未获其底,戚蓼生错猜为"海灯",造成了一段公案,现在可以结案了。   

  李氏灯谜透出雪芹身世   

  《红楼梦》第五十回"暖香坞创制春灯谜",先有李氏姊妹的四则谜语,李纨两则,都是打"四书"一句,第一则是"观音未有世家传",第二则是"一池青草草何名";李纹一则,是"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李绮一则,是"萤"字,打一字。这四则谜语,李纨的"观音未有世家传",李绮的"萤",都有些情节:对"观音未有世家传",先有湘云错猜为"在止于至善",再有宝钗提醒往"世家传"上考虑,后来才有黛玉猜出正确谜底"虽善无征";对李绮的谜面"萤",先有"众人猜了半日",宝琴笑道"意思却深",而后猜出正确谜底"花",再有众人问"萤与花何干",黛玉笑着解释"萤可不是草化的",最后"众人会意,都笑了,说"好!""有了这些情节描写,读者对为什么"观音未有世家传"必得猜"虽善无征"而不可猜"在止于至善",对为什么单字一个"萤"的谜面必得猜"花",心里就清楚了。 

     

第36节:关于惜春的灯谜(4)         

  李纨的另一则"一池青草草何名",以及李纹的"水向石边流出冷",就简单多了,只是由湘云猜"一池青草"谜为"蒲芦也",李纨认可了一句"也难为你猜",由探春猜"水向石边"谜为"山涛",李纹认可"是",既无回旋,又无波折。但是正因为情节简单,读者对"一池青草草何名"之所以必得猜"蒲芦也","水向石边流出冷"之所以必得猜"山涛",就不十分了然。 

  

  今代为说明:   

  "一池青草草何名",取"一池"的"水旁","青草"的"草头",寄存下"池"字中的"也",暂成"氵艹";再取"草何名"的"草头",暂成"艹":"氵艹 

"、"艹"。"氵艹 

"、"艹"肯定是草,却因为缺少声符(或曰"声旁",而古人只单名一个"声"字),而不知道是什么草,所以下问"何名",就是问什么"声"(常言名声,名亦声也),加上声符"甫卢"("浦"是"蒲"的声符,而"甫"是"浦"的声符),就是"蒲芦"了。但是尚有未了:还有谜面"一池"剩下没用的"也",正好是"蒲芦也"。图示如下: 

  

  一池 青草   

  氵(也) 艹 --氵艹     

  蒲   

  何名 (什么声符?) 甫     

  草 艹 蒲芦也   

  芦   

  何名 ( 什么声符?) 卢   

  "水向石边流出冷","水"猜"氵"(水旁),"石"猜"山","冷"猜"瘦"(热则张扬,则肥,冷则收缩,则瘦),谐音"寿"("寿"与"瘦"同音,自然会联系到"冷",故俗又称贺寿为"暖寿");"寿"加上"向石边流"的"氵",是"涛"。正是"山涛"。 

  

  这两则谜语,第一则难在从问"何名"想到"声"(声符),第二则难在从"冷"想到"瘦"而落脚于"寿"。两则谜语皆面无多余,底无不足,严丝合缝。   

  李氏姊妹的这四则灯谜,大都是有隐义的。   

  李绮的"萤"字谜隐义有限,是以谜底的"花"扣自己的名字"绮"。   

  李纹的"水向石边流出冷",则是影射"金山寺"。根据五行相生理论,金生水,五行以金配秋,所以"金生水"可以别解为秋水,而"流出冷"的水正是秋水,因此"水……流出冷"隐指一个"金"字;"石边"扣"山",所以"水向石边流出冷"隐指着"金山",就是"金山寺"。李纹的后来情节与金山寺有关。 

  

  李纨的第一则灯谜"观音未有世家传",以及湘云错猜的"在止于至善",黛玉猜对的"虽善无征",竟然藏匿着"世宗去世"(雍正庙号"世宗")、"雍正去矣"的"黑话"。"观音"原称"观世音",所以对比于"观世音","观音"藏着一个"世"字;"未有世家传"可以理解为不能传世,进而别解为"去世"。"世"(观音)而不能传世(未有世家传),而"去世",正是"世宗去世"(雍正庙号其实就是一个"世"字,"宗"是清代诸庙号之共辞)。湘云错猜的"在止于至善",以"止"字作为谜面,可以猜"正去一",而影射"正去矣";黛玉猜对的"虽善无征","无"字可以假借"亡"字,"征"字谐音"正",所以"无征"就是"亡正"--雍正死了。这些都是指向雍正之死的隐语。这倒不是事先的咒诅,而是事后的庆幸,曹雪芹写妙玉进京那年,大概雍正刚刚去世,随后宝琴、李纹、李绮、邢岫烟等进京,是雍正去世后的第二年。无论如何,"雍正去矣"对于曹雪芹,以及曹家上下人等,进而小说中的贾母(就是她令大家作灯谜的)、宝玉、大观园诸钗,都是令人心情振奋的好消息。 

    

  李纨的第二则灯谜"一池青草草何名",则是以谜底藏匿另一番隐义。谜底"蒲芦也"语出《礼记·中庸》:"夫政也者,蒲卢也。"谜面的"一池青草"引导读者认"蒲卢"为草,其实不对。看《中庸》原文,是"蒲卢",不是"蒲芦",《中庸》的"蒲卢"不是"蒲苇"(错认"蒲芦"为"蒲苇"的人很多),而是"土蜂"。看郑注:"蒲卢,蜾蠃,谓土蜂也。""土蜂"就是细腰蜂,产卵于桑虫身上,其卵便依靠被麻醉了的桑虫的营养而孵化成幼虫。古人认为细腰蜂不生育,以桑虫当作自己的孩子,这就是《诗经》说的"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桑虫古名螟蛉),所以后世又有"螟蛉义子"的说法。 

  

  谜底是"蒲卢也",而写作"蒲芦也",这说明雪芹是借此谜底藏钩;全面看《中庸》的"蒲卢也",联系前面的那半句"夫政也者",就更令人往藏钩上考虑:因为"政"是书中贾政的名讳,很敏感的。"夫政也者,蒲卢也",可能隐指贾政与宝玉不是亲父子,而是蜾蠃(蒲卢)与"螟蛉有子"的关系。而这就意味着,现实中的曹頫有可能不是曹雪芹的生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