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红学"门外说是非(1)
(2010-09-15 18:02:33)
标签:
刘心武当今中国gb2312红学奥运会奖牌文化 |
分类: 语言文学 |
"红学"门外说是非
封庵绯
"红学"研究自周汝昌先生之《红楼梦新证》出,才算有了一线生机。这些年来,刘心武先生推出"秦学",与周先生呼应,前所未有的新一轮"红学"热骤然升温。一般读者和看官眼花缭乱,褒贬不一。谈学术免不了争论,各执己说,原本正常;百姓也议论,说好道歹,各有依从,也在常理。但是如果以学者身份,对人家的观点、证明略不置辞,却首先对人家研究能力表示怀疑,这种态度,封某以为不妥。浅处说,这对别人不礼貌,也有失自己的身份;深处说,还会落个嫉妒的嫌疑:读书人会想到韩愈的那篇《原毁》,没读过韩愈的也会觉察出其中溜溜的酸味。
对刘心武先生的"秦学"之后的观点(甚至周汝昌先生的个别观点),封某并不十分赞成,但是封某一点也不怀疑他对"红学"的研究能力。就凭他对《红楼梦》文本、脂砚斋文本的熟练程度,对有关清史材料驾轻就熟的表现,还有什么可值得怀疑的?况且都什么年代了,还怀疑人家的能力呢--不觉得"落伍"吗?随着"红学"研究资料大多公开,现如今的"红学"虽然仍属圣地,仍显庄严,而原先的所谓"难度"已经失去了不少,她已经不可能再是唯"专家"、"学者"方可涉足的禁区了。事实证明,在当代,研究中国学问,资料"不幸"一旦公开,"沦"为公有,"专家"孰强,"阿狗"、"阿猫"孰弱,真还不是立见分晓的。因此,大可不必端"权威"架子,摆"学者"谱,装"专家"鬼脸儿,作"庄严"秀--有么用,有用吗?
论研究"红学"的能力,刘心武先生可以不必怀疑了,值得怀疑的倒是公然声明怀疑别人有无能力的教授,恐怕极有可能就是性能不佳,即使他写过"文学史"也白搭
,写过"红楼梦学史"也无用。如今的行当中人不会从一本"战争史"想到其作者一定是一位出色的将军,也不会从一本"奥运史"想到其作者一定在奥运会领过若干奖牌。进而说,即使他写的"文学史"赢得奖牌陆离无数也白搭:因为"文学史"的获奖结果是"评选"的,而学术"评选"(尤其是在当今中国的学术"评选"),不过是湖评峦选而已,靠的还不是一群并无真才实学的"专家"的七嘴八舌?而一经"专家",难免乎金钱"人事"注入焉,难免乎权势左右焉。被金钱"人事"、权势污染的评选结果可就比不得奥运会奖牌的神圣了:因为奥运会的奖牌,金银铜铁锡,凭的是超出"人情"杜绝权势的真枪实刀的拼搏。所以说,"学术"一经"专家"湖评峦选,其实已经注定"学术"的准确性大打了折扣,"夫子之道"二五折了。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看重奥运会奖牌,却不大看重"专家"们评出来的"学术"获奖证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