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儿园中有一个有趣而奇怪的现象:幼儿很喜欢上洗手间,而且在其间玩得不亦乐乎,教师不督促,就不会回来。洗手间成为幼儿活动的“后台”。
幼儿活动的场所,不论是从宏观的方画——幼儿同整体建筑风格,还是从微观的方面——幼儿一日活动联系最为紧密的活动室,无不蕴涵一种易于“管理”和“控制”的理念,体现着成人世界的权威。一扇扇紧锁的幼儿园大门,高高的围墙,喻示着幼儿园无意识中将自己和外边的肚界“划清界限”,在此保留“一方净土”柬教育我们的“未来”。
这诚然与保证幼儿的生命安全不无关系,但是,这也意味着幼儿一旦被送入园,其活动时空就被圈限在幼儿同之内。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割断了与社会的联接,使得幼儿园教育脱离r幼儿本该生活和活动于其中的生活世界。
进入幼儿园,从园内各个区域的布局来看,物质环境似“水泥森林”,固化、硬化——室外活动场地大多被硬化,绿化地带不准踩,小型风景画高悬于幼儿头顶之上,墙饰不准碰。或许这样布局是怕整洁、有序的物质环境被“不守规矩”的幼儿给“糟蹋”,但深层原因恐怕是为方便成人的管理,有利于成人控制“野性尚存”的幼儿。
从教学楼内来看,走廊楼道要保持安静,这是幼儿每天的常规教育中被告诫的内容。一旦有幼儿在楼道或走廊玩耍,就会被管理者或老师发现并遣送回教室,幼儿也免不了老师的一顿“狠批”。
久而久之,幼儿也渐渐地悟出一条哲理:在楼道或走廊玩耍易于被老师发现,还要挨老师批评。
因此,幼儿的活动时空完全被压缩到活动室内。而活动室“几乎都是长方形的建筑。教室的一侧往往前后开门,教室内的陈设布置泾渭分明地呈现出连外行都一目了然的两个组成部分或日两个分割部分:教师的领地和学生的版图”。
前一部分是教师的领地,一般以黑板为标志,大约占据了教室的五分之一左右。后一部分是幼儿的版图。活动室里的这种前后有别的布置和使用,实际预设了教师位于“前面”“主要处”的思想,使整个教室活动时空的大权掌握在“前面”的教师手里,致使幼儿的一举一动都在教师的视阈之内。
也就是说,所有这些设计和布置,时时处处都是为教师易于“管理”和“控制”幼儿着想,为教师的教学服务,而毫不顾及幼儿的喜好和感受。在这样的时空中牛活,幼儿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暴露在教帅的光之下,幼儿稍有“违规”之举,就会招来教师的“忠告”和制止,幼儿自己的私密性受到挑战,主体性和尊严丧失殆尽,毫无“自己”的生活可言。
这必然会引起幼儿对于权威的反抗和寻找属于自己的时空。而洗手间是成人的权利和视域“失控”之处,幼儿在此能同归到真真的“自我”,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宽松的宅间,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幼儿为何对洗手间留恋忘返而情有独衷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要“贴近幼儿的乍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
但是,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活动内容的选择中无视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只是从成人的方便和喜好出发的现象并不少见。
总之,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成人本位”的幼儿教育依然在“大声说话”,成人的权威依然处处隐现。
正如福柯所言:“如此情形形成了教师的权利的毛细化,权利无所不在,如同毛细血管一样布满任何角落。”幼儿的活动时空、活动内容以及活动过程,无时无处不在“言说”着教师的话语(规则)。幼儿为了寻求一处属于自己的“安静”之所,就只有去其活动的“后台”——洗手间了。
http://img.tongji.cn.yahoo.com/933848/ystat.gif
相关文章:
冬令水果健康食用
0253 姓氏略考-景姓-历史名人-⑵
说不尽的《西游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