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剧本结构

(2013-12-27 21:07:18)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学
剧本结构
  戏剧结构
  一、条式结构
  众所周知,传统的戏剧结构是根据主题、人物性格来组织戏剧冲突和安排情节的一种艺术手段。它是戏剧创作的重要一环,是按照戏剧规律来结构剧本的。由于生活本身是有节奏有规律向前发展的,反映在戏剧冲突上的结构必然形式一条由冲突动作所引起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亦即启承转合的情节链,而且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这种结构的特点,表现在分场上。整个戏就是一场一场的戏组成的,若干场戏组成全剧,而且每一场有一个小高潮,若干个小高潮形成大高潮。 传统的戏剧结构,既然是以戏剧冲突的发展为依据,又少不了冲突对立两个方面贯穿经络的对立人物和一个中心事件。因此,它是纵向发展的,不妨称之为条式结构。
  二、团块结构
  团块结构,顾名思义,它的情节是横向发展的,是同纵向发展的条式结构大相径庭的。它几乎全剧没有明显的大高潮,因为它不是以外部冲突为依据,而是依据人物意识活动进行结构的。还有一些剧作,全剧没有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没有比较完整的情节。更看不到冲突对立到底的人物。有的只是几个生活片断或几组不规则的情节。这些剧作,在场景之间毫无因果依存关系,在结构上显得很不规则,然而它又“形散而神不散”,段落之间却具有十分讲究的必然内在联系。通常都不分场和幕,所以称其为无场次戏剧。这是由不同题材内容和不同作家的构思所形成的。
  团块结构,当前流行的有如下两种形式:
  1、散方式结构。这种戏剧结构类似文学的一种体裁——散文的结构形式。这类剧作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展开,又自然而然地结束。它不仅强调生活的纪实性,而且强调情感的真实性,偏重于抒发人物的真实情感。它写事写人只选取几个看似零散的侧面,但却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类剧作的结构特点之一是场与场之间没有必然的依存关系;特点之二是没有强烈的高潮和结束;特点之三是没有完整的的故事情节和一个中心事件;特点之四是按照生活本身的时序横向发展,很少用“闪回”,属于时序结构。
  2、心理结构。这类剧作的戏剧结构就是依据人物的意识活动来进行结构的一种形式。它在叙述方式上不同于条式结构,也不同于散文式结构,后二者一般均按时间顺序进行。心理结构则是根据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穿插起来进行。所以也叫时间交错式结构。它的特点:其一,着力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物内在感情的剖析,以达到刻画人物的目的。它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甚至没有激动人心的矛盾冲突,更谈不上一浪高过一浪的戏剧高潮。甚至连时间顺序也不规则,更多的是人物意识活动。其二,追求叙述上的主观性。把现实和过去交织起来,以此进行布局和剪裁。 这种结构之所以不遵循时间顺序,把现在和过去互相穿插起来,并能让观众理解,是依据了这样一条原理:人物心理活动(回忆、联想、梦幻等)是不受时间、空间约束的。
--------------------
  戏剧结构
  戏剧结构的类型及其特点:
  由于受舞台和时间的限制,戏剧是一种要求最经济的表现又能最抓住观众的艺术。戏剧结构的好与坏,不仅关系到一部剧本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也是戏剧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完整的戏剧结构,可以提供一个特定的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转化的全部过程,这会使人们更容易了解这一矛盾的因果关系,从而认识到事物的规律性。
  所谓 "结构"是对剧本所反映的生活材料进行组织,也称之为"布局"。戏剧结构就是剧作家根据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主题的要求和戏剧艺术的特殊规律而对全部剧情的设计和安排。戏剧结构类型分为回顾式、开放式、人像展览式三种。
  (1)回顾式结构
  "回顾式"结构又称"锁闭式"结构
  它的主要特点:出场人物较少,剧情展开的时间、地点高度集中,基本符合"三一律"(时间、地点、情节的一致)的原则,剧情从临近高潮的地方开始,以前的事用回叙的手法融合到剧情发展之中。如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曹禺的《雷雨》等。这种结构的长处是:集中统一,又环环紧扣,容易取得戏剧性的效果。
  (2)"开放式"结构
  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展开剧情,人物较多,剧情展开的时间较长,场景富于变化,情节更为丰富、曲折;可以没有回叙成分。象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老舍的《茶馆》,曹禺的《原野》等。《原野》中描写仇虎从狱中逃出,来到焦家报仇,杀死了焦阎王之子焦大星,带着他原先的未婚妻金子逃走,当被围困走投无路时,自杀身亡,完全是按顺序推进剧情的发展.这种结构的长处是:有头有尾,把戏剧情节原原本本表现在舞台上,能容纳较广的生活材料。
  (3)人像展览式结构
  "人像展览式"的结构,是以片断方式展示众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为主要目的。如曹禺的《日出》等。曹禺的在写《日出》时,"决心舍弃《雷雨》中所用的结构,不再集中于几个人身上"。《日出》中人物虽有主次,但并无中心人物,而且互为宾主,交相映衬,冲突也非单线,而是多线索交错,目的在于通过较多人物的塑造,共同完成一个主题,要批判那"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的黑暗社会。《日出》以交际花陈白露和方达生为串线人物,通过他们,一方面联系着那腐朽没落的上流社会中的金八、潘月亭、富孀顾八奶奶之流的"有余者";一方面又联系着处于社会最地层的小东西、黄省三、翠喜这些"不足者"。这样便把"有余"与"不足"两个世界的景象都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看到了一幅半殖民地都市社会的里外两面。上层社会的花天酒地、纸醉金迷;下层人民的食不果腹、卖身卖命的悲惨生活。
--------------------
  戏剧结构
一、弗兰泰格金字塔
  19世纪德国新古典主义理论家弗兰泰格在《戏剧的技巧》中提出了戏剧的结构“弗兰泰格金字塔”。这个金字塔分5个部分:
  1.介绍:介绍背景资料。
  2.上升:将事件引向高潮的各种情节。矛盾与阻碍逐渐显现。
  3.高潮:戏剧张力最强处。从此情节将逐渐转弱。
  4.下降:高潮过后矛盾形式开始明朗,引向大灾难或者大成功。
  5.结局:谜底揭晓,剧情完成。
二、希德.菲尔德的三段式结构
  希德.菲尔德在《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表示三段式的结构:
  1.第一幕:建置 (情节点1)
  2.第二幕:对抗 (情节点2)
  3.第三幕:结局
三、黑格尔“冲突律”
  1.和谐。
  2.打破和谐。
  3.重新建立和谐。
  黑格尔:戏剧动作的本质是引起冲突,而真正的动作整一性只能以完整的运动过程为基础(即冲突的产生、展开和解决)。“冲突”是对本来和谐的情况的一种破坏,这种破坏不能始终是破坏,而是要被否定掉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戏剧语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