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戴有话说”系列之十一关键词:检测、分数

分类: 班主任周馈 |
人的一生都在拼搏,每一个阶段的完成,就仿佛递交上一张答卷。至于答卷质量的好坏,全由本人的态度和坚持的程度而定。能积极笑对、努力应对、坚持面对的,答卷自然高分耀眼;而消极苦对、悲观逃避、轻言放弃的,答卷定然低分颓靡。
我们一起学习了十周,终于经历了第一次大型考试,我们该如何看待考试呢?我觉得弄清楚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关系到“未来规划”。
一 于老师而言,了解学情是第一要务
通过卷面答题反馈,能大致了解学生这一阶段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老师要利用好“机改”的数据优势,通过分析小题分来辨别答题质量的好坏优劣,明确哪些是教学中收效好的知识点,哪些是教学中被忽略的薄弱环节,只有数据才能让结果一目了然。
孩子的分数就是老师教学的镜子,能最直观地反馈教学情况。(这是针对正常学生而言的)如果测试结果中出现的是“普遍问题”,有可能是老师在教学概念或方向上出现了偏差;如果是不具备代表性的“个案”,有可能是因材施教还有待加强。老师既要肯定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但更要善于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以便及时调整、变换教学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下一阶段的教学,让重点、难点更加突出且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就拿语文科古诗文默写来说:假使答卷中有多名同学出现书写有“错别字”的情况,作为语文老师的我该怎么办?当然,可以简单粗暴地拿着试卷上的“罪证”,大发雷霆一番,然后错字再写上50、100遍,或许下次真的不会再错了。然而,获取了默写分数,却破坏了师生情,如若遇到不能理解老师“恨铁不成钢”心理的学生,再因为怨恨而失去学习该科目的兴趣,岂不是得不偿失?不妨换个思路,老师从自身的角度去反思:学生写错,是不是自己上课强调得不到位?是不是自己课下落实得不到位?还是其它的什么原因?好的,那就换种方式,课堂和作业,要加强错字的听写,加强古诗的默写,再个别“盯防”,我想错误率肯定能降低,甚至可以完全消灭。我相信真心能换取真心,毕竟这世上(尤其是孩子)“驴肝肺”的孩子只是极少极少的个别。
记得原来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孩子笑侃老师的话:“我不写错几道题,您还以为您教得很好叻。”虽然是句玩笑话,但不无道理,一个不善于发现、总结、反思和变化的老师,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好老师的。
二 于学生而言,了解、激励自己是当务之急
1.考试能督促学生去巩固、复习知识点
学习一段时间后,必须进行阶段性考试,毕竟有些孩子稀里糊涂地只知道闷着头往前数着日子过,从来都不会主动地检测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更不会主动地归纳总结和查漏补缺,总能心态“无敌好”地沉浸在自己的幸福日子里。不难发现,老师定下考试的日子后,考前的那几天或考试当天的课间,学生们都会争分夺秒地“抢”时间倾斜于该科目,就算是“临时抱佛脚”,但至少也是认真地在复习。先不说方法对不对,但终究还是对已学知识进行了盘店式的回顾与“消化”。
只有不断巩固、复习,才能更加牢靠地掌握知识,而考试能起到“督促”作用。
2.通过考试能及时地查漏补缺
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分数,更不是要为难学生,而是希望通过测试让那些没有危机感的学生暴露出知识点问题,让优秀的学生能剔除瑕疵后更加得卓越。所以无论是单元测试还是知识点测试,最能一针见血地发现问题。考试中能轻而易举拿下的知识点,表明平时掌握得比较牢固;有时候能做对、但也有时候做错的题,要么是掌握得不够牢固,要么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真正地弄懂;对于考场上无从下手的题,那就是完全没有掌握。所以测试不只是为了测试,更主要的是警醒。
知识点没掌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本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存在问题。办法总比问题多,只要及时地查漏补缺,优秀依旧可以如影随形。
3.通过考试体验成就感
任何付出后的收获,都不要刻意地去追寻鲜花与掌声,但如果能得到肯定(无论是来自自己的肯定,还是来自他人的肯定),这无疑又是下一阶段再出发的动力。优秀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奋踏实和刻苦钻研后,定然有盆满钵满的收获。然而,人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如打了鸡血般地充满热情活力,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激情呢?通过考试成绩,用分数来认可肯定,用同学羡慕的眼光来肯定,用老师的表扬来激励,用家长的赞许来激励。数学、物理的100分,可能就是这孩子再努力保持下去的动力;语文、英语考场优秀作文被当做范文展示,这也许就是孩子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优秀是在激励、坚持中积累而造就的。
4.测试后找寻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摒除阻碍进步的陋习
考试中暴露出来的“漏”“缺”,总是有根源的。除却智商的天然因素(这一点完全可以排除,因为咱们是大1班)外,要么是上课没有专注地听,要么是课下没有及时的复习,要么是作业没有独立完成,又或者就是纯粹的学习态度出了大问题。大凡励志的孩子,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只要及时改变态度、调整方法,摒弃过去在学习中或懒惰或无恒心毅力或无目标的“症状”,我想“追赶上大部队”还是很容易的,实现超越也不是不可能的,因为阶段性学习的内容相对来说并不多。
良好的习惯,成就未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5.测试也能反馈近阶段的学习状态
面对别人对学习的劝导,年少气盛的当事人很容易“不服气”,常常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已经“尽力了”,于是他们讨厌父母的唠叨,讨厌老师的叮嘱,讨厌同学的劝言,而且还特别容易对劝导者心生怨气。其实,这正应了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至于努不努力、尽没尽力,你要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嘴硬,固然是因为年少气盛;但分数,从来都不磕碜人,是什么就是什么。同在一个班级,同样的老师,同样的练习,为什么结果会那么的参差不齐。诚然智商上会有少许的差别,然而差别只在“压轴”与“高难度”题上,基础的80-90%是无关乎智商的。那么,差别的根源就清晰了,差别来源于态度。
态度决定高度,一旦偏离方向,请立刻回来。
三 深究分数背后的根源
1. 分析失分的原因,是最最关键的
测试以后,学生和家长最喜欢问的就是“分数”。问分数没有错,但不甚科学。任何测试都不是为了要一个分数,而应当是看到分数背后的“事故”。丢分的地方,就是知识掌握得不够好的地方;得到的分数,其实就是平时足够努力的体现。分高分低都要接受,但不是拿了试卷往抽屉里一塞,就结束了这场考试。分析失分的原因,是最最关键的。
2. 唯有执行力才能改变和优化现状
得高分,免不了开心激动;得低分,免不了难过伤心。很多孩子,都只是“三分钟”的热度,过了那个“劲儿”立刻又恢复到原始状态,考试对这样的孩子来说就没有发挥到作用。所以,优等生一定要化开心激动为动力,让自己更好,无懈可击;后进生要化难过伤心为力量,行动起来,把困难扼死在萌芽状态。唯有执行力才能改变和优化现状,任何情绪和空想,都像肥皂泡一样,最终炸裂而一无所获。所以,只要你自己不倒下,谁都推不倒你;只要你不肯起来,谁都扶不起你。面对困难,一定有蜗牛和不倒翁之精神。
3. 帮助孩子战胜困难
要和孩子一起战胜困难,而不是和困难一起打败孩子。暴躁的父母看着别人家孩子的高分,再看看自己家熊孩子的糟糕分数,免不了情绪激动了起来,轻的进行言语上的训斥,重的就武力相向,然而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也还真有“不打不成才”的熊孩子,所以不绝对排除用棍棒教育的方法)。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就尽力做到和颜悦色地激发出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尤其是胆小、内向的孩子,本来就恐惧,言语恐吓就更失去自信,这样很容易打败孩子。
最后这段话,我想和孩子、家长一起共勉:“再优秀的人,都有没把握、不确定的时候,所以不要胆怯;你无法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直到你真的去做了,其实你能抵达的,远比自己想象的更远,所以你能行;不要祈求每一个人都认可你、赞许你,就算你是人民币,也还有不能流通的地方,所以心态要平和;就让我们一起,摸着石头过河,一边走一边探索,不经意间,我们就都变成了那个有气质、有魄力的“脊梁”,所以请充满自信。”
【温馨提示一】再次提醒,礼服全套,谢谢!
【温馨提示二】从下周开始,需要名著《昆虫记》,请您提醒孩子带来学校。
【温馨提示三】因疫情原因,家长会待定,将另行通知。
【温馨提示四】初二上学期“学业水平暨教学质量检测限时训练”成绩预计将在下周一二发放,周末就好好享受母慈子孝的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