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背影》引发的作文思考

(2019-12-13 09:37:05)
标签:

教育

分类: 作文技巧

【创意缘由】

1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章通过两次自责、三次流泪、四次背影和五句叮嘱,从而表达一个中心父爱子、子疼父。“望父买橘”的背影历历在目,刻画出普天下的父亲的心声,也触动了无数儿女的情怀。名家名作的感召力,触发了灵感,于是有此创意。

2学生作文时的种种不足甚至跑题,而《背影》可以给予直接的指引。

3选入教材的文章均可视为典范,让教材“说话”。

【课前准备】  

在随笔本上先找出你认为《背影》这篇文章给你的写作启示,

请在已经学过的文章中找到与《背影》有异曲同工的佐证

如果能说出这种方法的好处为更妙

【授课内容】

开门见山或开篇点题  

由《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引出的思考。

《背影》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们文章的关键词“背影”,这个背影“最不能忘记”,而且这是在“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的特殊情况下创作的,所以这个背影更加值得牵挂。那么究竟是怎样一个深刻的、精彩的背影呢?

之所以推介此方法,是因为开门见山或开篇点题能直接让读者明白你的文章将写一件怎样的事或抒发怎样的情;或直接点明题意,突出中心;有时还可以先声夺人,引导读者朝着此阅读方向去筛选信息。例如,我们学过的《散步》“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仅仅十九个字就交代了主事件“散步”,主要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同时还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点“田野里”。读完开头,读者便了然于心文章将要写的事件。像这样的名篇在中学课本中很多,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文章从“百草园”谈起,这就引发读者去想象百草园的“百草”一定非常有趣;不仅如此,百草园还“很大”,因此读者一定想了解关于百草园的“趣”。再如《回忆我的母亲》“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们永远回忆的”,不仅点明了全文的情感基调“爱”,也总起了全文母亲的“勤劳”,情感和中心都体现在“很多事情”上。

类似的文章比较多,现代文如此,古文亦如此,如《答谢中书书》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让读者开宗明义,一目了然。

总之开门见山或开篇点题能吸引兴趣,点明主题,有些也能先声夺人,同时也为新手写作引导方向。

首尾呼应

由《背影》开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和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的呼应点题而引出的思考。

首尾呼应最大的好处是使文章结构严谨 ,内容完整,并通过首尾呼应的方式反复强调主题,从而加深读者的印象。

郑振铎的《猫》开篇说道“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结尾是“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正是因为第一只猫的死亡、第二只猫的亡失和第三只猫的冤死,让“我”难过、伤心乃至最终的忏悔与内疚,最终我家永不养猫。结构上首尾呼应,更加完整;内容上写出知识分子的情怀,体现中国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再如臧克家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开头是“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结尾是“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就把闻一多先生的言行品质充分展示出来,既完整又充分强调。再如《紫藤萝瀑布》的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的“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正是紫藤萝花顽强、旺盛的生命力深深地鼓舞了我,让我精神振奋、充满信心地大步向前。生命中遇到的困难是暂时的,短暂的,有限的,只要勇敢地迈出去,终究能寻找到光明。

篇末点题或照应题目,并引发思考升华或深化主题,使文章有深度,有高度,有厚度。

   《背影》中“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再次照应文题“背影”,使这个表情达意的切入点更深入人心,同时还表达出对父亲的思念,以及隐含背影背后的自责与愧疚。

在《陋室铭》中,刘禹锡用“孔子云,何陋之有”结束,用孔子的话收结,更具有雄辩力量,也暗含了作者以君子自居、以古贤自喻的思想,还巧妙地回答了开头的“惟吾德馨”,陋室之所以不陋,是因为有君子居住。再如《阿长与<</span>山海经>》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对阿长真诚的祝愿,也是作者情感最真实的表露。

开篇点题好,或开门见山好,篇末点题也好,首尾呼应更好,但真正优秀的文章,必须要给人带来思考、启发,这就需要升华或深化主题。

比如《散步》的点睛之笔“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层写散步走小路要小心翼翼,深层却写出了中年人承担起的扶老携幼的重任和家庭的使命感,要肩负起呵护老一辈、关爱下一辈的责任。再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点睛之处“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到自己的目标”,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点一点地克服,就能战胜大困难并赢得最终的胜利。《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不幸终究是有限的、暂时的,所以每个人都要以饱满的生命力和乐观的态度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杨绛的《老王》“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大学者超越了自身的苦难,在自我反思中体现知识分子的良知等。

正是因为文中的点睛之笔,使原本个性的、个例的文章具有了社会普遍性和社会价值。

关于升华、深化主题这一点,古人更加注重,值得我们学习。蒲松龄的《狼》“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纪晓岚的《河中石兽》“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文学大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我辈芸芸众生呢?

环境渲染 

由《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引发的思考。

由于祸不单行,由于家境惨淡,正是此情此景,才触动并触痛了朱自清先生的心灵,才会有这个最真情、最动情的瞬间,在忧伤而哀愁的情感基调下,会显得更加地痛。

在《散步》中,“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我想起一样东西——生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初春蓬勃旺盛的情景正暗示了生命的活力,而我的母亲总算熬过了一个严冬,能一家人在如此美好的背景中散步,不是更加令人欣喜和羡慕吗!在《植树的牧羊人》中,“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缺水找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本段渲染出的一片荒凉,让人看不到希望、未来,但在植树的牧羊人的坚守下,废墟、恶劣的环境变得生机勃勃、绿树成荫,人们幸福舒适地生活着。正是这种环境的对比,从而突出牧羊人的无私奉献给人类带来的“温暖”。还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地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通过环境渲染,烘托出内心的害怕与恐惧。我特别喜欢陆定一《老山界》中的“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虽然是长征途中的艰难路径,但丝毫看不出长征的困难,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跃然纸上,既准确形象地写出山路的陡峭,又十分壮观而浪漫,从而突显主题长征的伟大业绩

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环境描写,可以烘托气氛,将读者带入设定的情景,也能丰富人物形象,有些还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环境描写的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化记叙为描写,尤其是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 

由《背影》中的“望父买橘”的的特写镜头引发的思考。

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总嫌弃自己的语言枯燥无味,作文中的事件平淡无奇,缺乏打动人的精彩瞬间。但“望父买橘”是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件,之所以打动无数父母、儿女,就在于作者在刻画时将动作分解,细化,如同慢动作般展示,再配以肖像描写,感动之情便跃然纸外。

关于动作描写,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情节甚是经典,“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我不敢保证看完此段后你能不能捕到鸟,但我可以肯定你一定熟悉了捕鸟的流程,按此方法,定能有所收获。

再比如《外婆的焖排骨》中:半个钟头过去了,外婆突然大声吆喝着:“乖孙子,快来快来。”只见外婆嘬着嘴吹着灶台上的蒸汽,两只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拿筷子的手微微颤抖着,翻翻这块,又戳戳那块,终于如获至宝地挑出一个大家伙。外婆歪着头左瞧右看,还不停地晃荡。我就纳闷,焖排骨还有晃荡这一讲究?外婆绽开菊花的笑脸转向我:“孙子,烫。”我不再说话,只是狠狠地在外婆的脸颊上亲了一口:“外婆,好香啊。”我接过排骨,舔一舔,咂咂唇,再贪婪地吮吸着排骨表面的汁,“太完美啦,外婆,爱你爱你爱你!”接着便是撕咬着拉拽,只见猪油四溅,顿时衣服上盛开起了猪油花……关于这锅焖排骨,一定得让你垂涎欲滴了吧!

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极容易让读者产生画面感,从而引起情感共鸣。同时也能通过具体动作来丰富、烘托人物形象,其中饱含的情感便自然流溢了。

详略得当

由主事件望父买橘引发的思考。文中写了父亲的很多事件,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拣定座位、嘱托茶房和望父买橘等,但凡读过此文,大家似乎只惦记着“望父买橘”这一节。一方面此情节为作者精心刻画而成,另一方面直接扣题“背影”,突出中心。但次事件并非不重要,它也是主事件的补充和丰富。但受篇幅限制,只能根据需要做相应的详略安排。

虚实相生

文章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并非真实所见,而是作者心之所向。因十分思念父亲,而产生“幻觉”。

朱自清在《春》中遥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春意盎然后的收获,令人遐想。再比如《驿路梨花》中,“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我还看见一个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实相衬,香气四溢的梨花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文章营造一种人景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同时照应文章之前猜想而产生的误会,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文章中适当地运用虚写,能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将不能实现或暂时不能实现的美好通过虚写的形式实现,进行美好的赞赏与歌颂。有时还能起到丰富、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独特的角度或小切口

《背影》流传甚久且经久不衰,这也离不开朱自清先生创作时选取的落笔点,即独特的角度。背影是父爱的象征点,是父爱的触发点,是表情达意的切入点,是父子之情的交汇点,也是作者情感变化的转折点。另外正因为是背影,更能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想象父亲爬月台时吃力的神态,可能是咬牙使劲,可能是汗溢面颊,可能是痛苦挣扎,可能是执着坚持……不同的阅读者有不同的解读,但都是情感共鸣后的结果。

爱是难以描摹的范畴,任何大话、空话都会被读者拒之门外,任何史诗般地直抒胸臆都没能叩开读者的心门。因此,找到一个小切口,去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创作时更容易“下手”,更容易驾驭。切口越小,越容易触动迟钝、麻木的心灵,才更有效。

这一点,是学生最难做到的。因受生活阅历和阅读面的影响,学生写作构思常大同小异,落入俗套,缺乏新意。此类文自然打动不了读者。“背影”这一角度,这一切口,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七段式结构

根据深圳中考特色和作文结构合理性安排,建议学习《背影》的结构模式——七段式。

第一段开门见山或开篇点题,控制在30-50字以内,第二段适当的环境渲染,带读者进入情景,控制在80-120字以内,第三、四段次事件描述,第五段主事件详细描述,这样三、四、五段详略得当,第六段深化或升华主题,使文章有力度,最后篇末点题,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集中,中心明确。

另外,主题父爱子,子疼父背影贯穿始终,一线串珠也是值得学习的。

当然,创作因人而异。对优秀者而言,任何与众不同的创意都可能是文章的闪光点、价值点,越独特越有魅力;但对新手、拙手而言,以上按部就班的方法或许能帮你扣题、扣中心,从而赚取心心念念的分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