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半命题作文:越走近,越……

(2018-04-11 15:17:01)
分类: 学生作文

半命题作文:越走近,越……(补全题目,进行创作)

写作要求:文章不少于600字,不超过9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要出现影响评分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如果不可避免,请用**代替;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书写要求形款工整大方,笔画清晰规范,结构合理美观。

【审题】 紧扣越来越……”

所写内容必须是个变化的过程,一定要分层级,而且最少是三个层级,这样才能突出越走近,越…… 

不能仅是“距离”上的越来越近,而应该是有深度、有内涵的“心灵”上的走近。只有“走近”,才能“走进”,才能深有感悟、启发或收获。

补题是半命题的命脉,确定好命脉后方可动笔。而且补题要具体可感,不能抽象,也不能太大,否则很难驾驭。

【不足】无病呻吟型,胡编乱造,一看就是假、大、空之作;

文中只写一件事,一件事后便得出“越来越…”的结论,事实并没有突出

大面积引用别人的故事或名作中的片段,自己的部分少之又少,导致喧宾夺主

有“套”平时优秀作文的现象,但套得却文不对题作,自然就是跑题作文

依旧摆脱不了幼稚”“朴实”“平淡俗套

【优作欣赏】             

《越走近,越痴迷》

   历史,一个令无数莘莘学子望而生畏的词,然而当我越走近她,却越发对她痴迷。

小时候,每个清幽宁静的夜晚,皓月当空,蟋蟀婉转。吃过晚饭,我和母亲总一起坐在窗前的台灯下,借着台灯柔和的灯光,共阅一本《漫画史记》。那时的我不识字,只知道看着书上精美的插画,听着母亲温声细语地为我一字一句地讲述书中的故事。也许,正是那无数个安静祥和的夜晚,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悄悄播下了痴迷于历史的种子。

上了小学,我从课堂上识得了汉字,关于历史的书便成了我最要好的伙伴。合上学校的课本放下笔,总要翻翻手边的那些历史书。翻开书页的那一刻,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画卷就在我面前徐徐展开。我赞叹苏秦、张仪的妙语连珠,也敬佩豫让为主报仇的忠肝义胆;我为霍去病抗击匈奴、燕然勒功的万丈豪情而振臂高呼,也为岳飞被害死于奸臣之手而落泪叹惋;我看到蒙古铁骑在欧亚大陆上纵横驰骋,也遍观开元盛世的国泰民安;我既沉醉于司马相如文章的行云流水,也流连于唐诗宋词的辉煌灿烂……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啊,那段时光里,她紧紧地抓住了一个少年的心,在诉说着中华民族过去的辉煌灿烂和曾经的衰败耻辱。

后来,一本关于西欧中世纪骑士的书,将我领进了世界史的殿堂。我被书中所描述的忠诚、公正、英勇的骑士精神所折服。以罗兰为首的法兰西十二圣骑士,在数量远多于自己的萨拉森军队面前,无所畏惧,最终全部壮烈牺牲。在最后的时刻,罗兰才吹响呼唤援军的号角,随即冲入敌阵,与敌同归于尽,他用自己的行为完美诠释了骑士精神的真谛。而我在为他们潸然落泪之余,也为他们英雄般的行为深深叹服。他身上正义、自强的光芒,也影响着我生活中为人处世的点点滴滴。

这就是我所读到的历史,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痴迷于其中,我学会了做人的原则,懂得了做事的道理,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有了历史相伴,我的生活不再单调,精神也找到了归宿。也许,只有真正走近历史的人,才能为她的壮阔所震撼,所折服。

越走近历史,我越对她痴迷,这种痴迷,将让我终生受益。

《越走近,越敬佩》

走近一个人,你总会有许多感想与收获。

初中阶段,我最敬佩的便是我初三的语文老师。但起初,我对他的印象并不好。

我总有上课看小说的习惯。初三开学第一天上语文课,课上到一半,我突然感到背后有人狠狠地拍了一下,是我的语文老师。他痛骂了我一顿,还没收了我的书。我十分生气,不就是本小说嘛,有什么大不了的。

大概是恨屋及乌吧,我开始讨厌上语文课,不听讲已成为常态。一时的懈怠总是要偿还的,果不其然,一次文言文默写,我错得不忍目睹。我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去背那篇文章。

可背了一下午也不会。他靠着椅背招手叫我过去。他跟我讲,先要理解每个字的意思,再去背文章,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我有些不屑他的所谓方法,他似乎也察觉到了,但他没有放弃,坚持地现场指导我背了几句。确实字义一通,记起来就简单多了,而且“静影沉璧”的璧我总是写错,经他一指导,我真的就不错了。我偷偷地瞥了眼他,竟然觉得他有些帅气,浑厚的声音也有些撩人了。

再一次走近他,是一次作文课后。一直以来,我的作文是出了名的差差差。这一次,是关于亲情的作文课,我对父爱还是蛮有感觉的。

于是我去问他——我这样的“学渣”还有救吗?还能写好作文吗?他说作文不同于其他,只要有真情实感,再加些许技巧,都能写好。我受到这样的鼓励,迫不及待地把我写好的作文给他看。他立刻拿起笔,在我的作文纸上勾画起来。他看得很仔细,时而皱眉,时而微笑。稿纸上多出了很多种线,有的还画了些特别的符号。许久,他才看完。他说我的这篇作文写得不错,但废话有点多,语言不够精炼。他叫我删去一些废话,该接的硬接,并解释不同的线条和符号的不同用意。我按他的方法改了一晚上的作文!那是我第一次那么认真写作文。

过了一个星期,我没想到我的作文被当成了范文。我欣喜若狂,想不到我这么一个作文“渣渣”经过他的指导也能写出范文。此时,我由衷地对他感到敬佩。

走近一个人,你总会有许多感想与收获。是的!没错!越走近我的语文老师,我越由衷地对他敬佩。

越走近,越懂得

我和母亲在街上走路,是不会并排的。

我总是离她两三步远,不愿走近她。她却总是要缓了脚步盼望我跟上,我却走得更慢,于是和母亲的距离就一直保持着。

不敢走近母亲是有原因的。小的时候很调皮,常被母亲打骂。我疼得大哭,她却还要指着我的脑门,骂道:“假惺惺的,哭什么哭!你再哭一下试试?”因此我很惧怕母亲,却也不敢反抗她,更何况又无人可倾诉,只好慢慢疏远了她。

上了初中,母亲便不再打骂我,只是跟我讲理。好不容易令我觉得母亲平易近人了一些,但又一次的对话让我们的距离又拉长了些。那个晚上,我冷着脸极其愤怒地质问她为什么不经我同意便翻我东西,她却表现得不可置信:“你没有成年,哪里来的隐私?”我气得差点踢了椅子掀了桌子,暴怒犹如烈火在心中一寸寸灼烧。但母亲并不知道,我最讨厌别人私自翻看我的东西。

母亲是如此的不可接近,因为她不懂我。她不知道我最喜欢的曲子是哪一支,她不知道我最喜欢的作家是哪一个。她从来没有懂过我,我和母亲的距离,咫尺却天涯。

在一个刺骨的冬夜,母亲喝醉了,路也走不稳,摇摇晃晃地像学步的幼童。我搀扶着母亲走近昏暗的电梯,瘦弱的母亲蹲在电梯的角落,竟放声地痛哭起来。她絮絮地说,外公外婆都去世了,她只有我了,再也没有别人可以依靠了。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见丢盔卸甲的母亲,她仿佛是一个迷失归途的孩子,捂着脸无助地哭泣。泪水打湿了母亲的衣襟,不知怎的,眼泪怎么也擦不尽。我别过脸,我不愿去看已经有了银丝有了皱纹的脆弱的母亲。

母亲还是第一次如此失态,虽然事后她浑然不知。第二天,她依旧还是那么坚强、严厉。或许是因为父亲不在身边,我更需要她,她告诉自己,要坚强。

母亲在我心里,一直是不可接近的。可我似乎也感觉到,我在母亲的心里,也是不可接近的。虽然她努力地想懂我,寻找我最爱的曲子,了解我最爱的作家,但依旧走不进我的心灵深处。她是我的母亲,还要扮演父亲的角色。她在爱我这条路上摸索了十四年,于是我跟在她身后两三步也足足十四年。

父母子女一场就是这样一条路,而她偶然消失在一个街角,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可我知道,我从来不是一个人、一颗心踽踽独行。

下一次和母亲在街上走路,我会大步跟上她,牵起她的手,告诉她:“我懂您,妈妈。”

《越走近,越淡然》

当一个人在自己生命蓬勃向上时遭遇一个大挫折,会发生什么呢?

前年秋天,初三的我拿到了第一次月考成绩,简直不敢相信——我的名次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受到这个打击,我大哭了一场,当时的我觉得没有什么能比考砸了更难面对的了,而我竟然选择了不面对。我将卷子锁起,从此不去想它。

我的名次在消极中每况愈下,然而更糟的是,意外已悄悄降临。我被查出患有骶管囊肿,需要休学进行手术治疗。

在办理休学手续期间,我已然失去了往日的青春活力,每天唉声叹气:“别人看起来都那么幸福,只有我最惨。”细心的语文老师发现了我的异样,在一次课间,老师把一封信轻轻放在我的桌上,脸上带着神秘的微笑。我展信细读,内容让我大吃一惊:原来一直那么乐观“调皮”的老师患有强直性脊柱炎!我一边慢慢收起信,一边仔细体会其中的一句话:“未知的东西是会给人以恐惧,但当你走近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不过如此。”是啊,病魔既然来了,唯有面对,哀叹恐惧何益之有?我不安的心稍稍平静了下来。

到了手术的日子,手术很顺利,可术后的头几天却是一场磨难。刀口的疼痛令我寝食难安。那疼痛就像是一簇火苗在不断舔舐我的皮肤,又像是一只野猫被困在了我的身体里,使劲抓挠着想要出来。三天后,我的疼痛大大减轻了。我想:不就是大痛三天嘛,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如此,忍一忍就过去了。

术后康复又是一段新征途。为了使自己能够像健康人那样生活,我需要做康复运动。平常看似简单的动作,此时却变得异常艰难。比如仰卧举腿,抬了十几下,腰就疼得不行。我想:天!那接下来的三个月怎么办?这简直是苦役!

幸好有妈妈的鼓励:坚持!坚持!再坚持!现在我康复得很好,回头看看当时所受的苦,也不过如此,一步步走近,一步步走过来,坚持一下就过去了。

因为曾经有过与病魔抗争的经历,现在,我的心理素质变得极为强大,望着屏幕上的中考倒计时,再看看愁眉苦脸紧张兮兮的同学们,我淡然一笑。

真是越走近磨难,就会越淡然。

当一个人在自己生命蓬勃向上时遭遇大挫折时,唯有坚忍面对,你才能战胜它。同时,你也将在困难面前变得淡然,这淡然使你更有勇气,不再畏惧. 

《越走进,越沉醉》

我呆呆地看着静处小城一隅的青石小巷,不知所以。见惯了高楼与闹市的双眸,就此邂逅了一段独特的美丽。

一柄久违的油纸伞,遮住了低过屋檐的光阴。你的存在,见证了父亲这一代人的童年。

默默地跟着父亲走在平滑如灰的青石板上,迤逦前行,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厚实与安定。两排屋宇临街而立,挨挨挤挤,密密匝匝,低矮参差。房子的式样有些不同,却是一律黛青色的瓦,暗红色的墙。墙上不时可见些许青苔。蒙蒙细雨中,不禁生出一种“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镜来。乍一看,倒也有几分江南水乡的迷蒙之美。

身旁的父亲正絮絮叨叨着他当年的经历,看着眉飞色舞的父亲,我不禁莞尔: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大人有时比小孩更像小孩。幼时的哪怕一丁点欢乐都记忆犹新。

街上偶有路过的行人停下来和父亲唠唠家常,此时的父亲也似乎像是一个好问的孩童,惊讶又带着些许自豪地问这问那。我不愿打扰父亲,看见前边有座小茶馆,便独自走了进去。

两张木桌,四套茶具,八条大凳。古色古香,沧桑中透出一丝典雅。点一壶清茶,感受着空中弥漫的潮湿,心情慢慢沉静下来。

门外细雨如丝,清亮而透明。街上行人三两而过,或戴斗笠,或披雨衣,撑一把伞,不疾不徐,信步往前。这不,街那头款款走来一年轻女子,长发披肩,明眸善睐,跳跃在平平仄仄的里弄间,仿佛一株丁香,氤氲生动了一巷缓缓流动的时光。

悄悄地走进你,如武陵人误入桃花源,我猝不及防地一头撞进你的怀抱。

在你的怀抱里,不妨拦住匆匆跋涉的岁月,给自己的心灵放一次假,抛却平日的羁绊与烦恼,找寻遗失的美好光影。这大概就是古巷老街的力量吧,让人返璞归真,纯净心灵。

不觉天已不早,我起身向老板娘道别,她用黑亮的眼睛看了看我,把我送到门外,说:“姑娘,小心路滑!”心里不觉动了一下,便应道:“知道了,谢谢大婶!”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那个绿苔生长的地方,选一处净几,沏一壶清茶,倚着窗,静静地,守望者那滑滑的石板,长长的老巷……

《越走近,越震撼》

中国围棋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底蕴,可如今会下围棋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还记得小时候,在老家的院子里,时常能看到这样一幅景象:一棵高大的榕树下,坐着一个老人,他的手边放着几盏清茶,眼睛盯着面前的棋局,默默沉思。那,是我的爷爷。

那时的我还小,不过是一堆棋子罢了,为何要看这么久,随便走走不就好了。我还不管不顾的一下就跳到爷爷身上,打断爷爷的沉思。每当这时,爷爷都会笑着接住我,拿指尖狠狠地点一下我的额头,说:“我的乖孙女哟,不要这么调皮地打断爷爷,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爷爷沉思的……”说完拿起手边的茶杯轻酌了一口。望着爷爷此时的模样,我朦胧中好像明白了些什么,但却又真不知是什么。

渐渐长大后,耳濡目染的我开始对围棋有了点兴趣。走近它,却发现它似乎真的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每每学完一次,我都会和爷爷对弈一次,每每我都会输得惨不忍睹,每每到最后关头我都会耍赖,嘟一嘟嘴,撒一撒娇,这一局便不了了之。而爷爷也只会一脸高深莫测地笑着,摸摸我的头,说:“我的乖孙女哟,下棋要静下心来,它可不单单是一场棋局而已。”

后来等我懂得越来越多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爷爷那句话的意思:每一盘棋局,它的一黑一白,一招一式,一进一退,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它就像在战场上打仗的将军,统领天下的君王,每一步都不能疏忽,否则就将生灵涂炭。

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棋局呢?变化莫测的,一进一退之间都充满了沉思。我终于明白了小时候爷爷沉思的不是棋局,而是人生啊!

中国围棋,越走近,越使我震撼。再看到公园里下围棋的老人时,我不由地心里充满了敬佩,不由地又想起了我的爷爷。

《越走近,越明朗》

  在青春的迷茫中,走近他,走近那株木棉,让我的世界变得阳光明媚,无限明朗。

从小到大,缺乏数学思维的不足一直困扰着我。我不明白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却还是不见成效。我对数学的信心一度灰暗。直到他的出现,扭转了一切。

阿梅是初二时调过来教我们的,他的首次登场就把我吓得不轻。“同学们好!”这雄浑厚重的声音不像是从嗓子或是腹腔发出的,倒像是从地心中直窜上来,猛地灌入耳中,拨动我的每一根神经。我猛地抬起头,看到的是一张十分严肃的脸。看来我以后可不好过了!我暗自颓唐。

一天早晨,我拿着刚补完的作业趁时间还早,偷偷摸摸溜进办公室,可我刚到门口就呆住了。空荡荡的办公室中竟还有一人——阿梅在改作业!昏暗的办公室中有几束明亮的光映在他的脸上。这是我第一次走近他,走近这样一个认真负责的他。

阿梅上课时也很令人难忘。他总是一手夹着粉笔,一手举着书,站在教室中央,用他雄浑的声音抑扬顿挫地讲着,神情无比专注。讲到关键处还会微抬着头,眯着眼,仿佛在参悟什么。有时,他还会疾步走上讲台,步伐快得能卷走一摞卷子。他用力地在黑板上写下些什么,苍劲的字体透露出他的激情。我再次走近他,走近这样一个对数学痴迷的他。

然而,我的数学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挫败我的信心。一天刚发过试卷,我灰心丧气地在路上碰到他。他见了我,领着我走到一组木棉树旁。“你看到了什么?”他问我。我看到满地尽是落花,在夕阳的照耀下红得像血,我不由得为它叹惋。阿梅见了我这个样,又拉着我走近木棉树,我抬头望去,只见一抹抹鲜艳的红挂在枝头,毫无顾忌地绽放,我怔住了。“你要像这木棉一样,不要惧怕凋零,现在的你就是最好的你!我初中时数学也不好,但我热爱它,认真地钻研才走到了今天。我相信你,勇敢地绽放吧!“

我走近了他,走近了那株木棉,望见繁花一簇,鲜红明朗了我,像阳光。

《越走近,越亲切》

有些人,由于身上带着特殊的称号,而不得不带上严肃的面孔。但当你走近他们,你会发现他们不过是普通人,亲切得好像邻家一个朋友。

这样的话放在一个人身上——我们的生活老师再适合不过了。

李老师不是标致的大美人,但两只眼睛像黑溜溜的葡萄,炯炯有神。个子不太高,常梳着单调的马尾辫。虽然看着像个活力四射的普通姑娘,但凶起来她也毫不留情,吼着让我们出去罚站。

她平时待我们是极严格的,记得有一日的卫生检查我负责的阳台卫生却被标记为“不合格”,我询问原因,她看我一眼,好像对我的不服气充满不屑。于是她来到宿舍,手指随意地点了几下,我瞪大眼睛去看,的确不够干净。我心有不服,却还是敬佩她的仔细。她虽然严格,但私底下对我们的好,谁都清楚。初二的那次环保时装,也是她帮助我最多。

现在的孩子应该大多不擅长手工活,我也不例外。

我们小组几个女生,突发奇想,要为我们的模特缝条裤子,开始总是极其困难的,于是那些歪歪扭扭的棉线被我们拆了一次又一次。晚上借她的房间“加班”时,她才知道这回事,

“哎呀,这么简单的针线活也不会吗?”她笑着,顺手接过我们手中单薄的布料。棉线在她手中特别听话。一手手捏着细针,一手握着布料,纤细的棉线在布料中间来回穿梭,留下一排整齐的白印,我们不觉看呆了,只嫌弃自己的手太笨。

“来,我教你们吧。”说完她便把针递给我,握着我的手,慢慢穿起针线来。第一次,针线在我手中也听了话。很快,那裤子便完工了。她督促我们早点睡觉,这才关上自己的房门。

回想起她与我们相处的每一天,才发觉她并不是只有凶和严厉。在宿舍的夜晚里,没有她的陪伴也极难适应啊。慢慢走近她,便只会觉得她的亲切,和善了。

《越走近,越亲近》

它没有柏油路的平坦,也没有水泥路的车水马龙。乡村小路,弯弯曲曲地绕进一个又一个小村庄。它是质朴村民春耕夏播时的汗水滴成的,也是秋收时节吱吱呀呀的牛车碾成的。

它让我想起了许久未走近的家乡。

记忆中燕子飞来时,凉风徐徐,二月的大地还笼罩在鹅黄的冬色里。勤劳的村民们就三三两两地走出来。无论在哪条路上,都能惊喜地发现,野草在脚下无限延伸,黄色的迎春,淡紫的丁香,还有些不知名的小花,都舒展着身子向人们微笑;空中的鸟儿也时不时卖弄清脆的喉咙、宛转地唱着。河两岸的垂柳孤芳自赏地拨弄新发的枝条,真切地映射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闹春图。

麦浪翻卷,夏日的炎热便直射在大地上。这时走进小路,便能看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村民们用那咚咚的脚步声,硬是把这路踩得热气腾腾。那一脸黝黑的中年人,一手搓揉着焦黄的麦穗,一手倚着锄头,扯着嗓门对着另一头的田壤大喊:“喂!今年的麦子结实,收成定咯!”“还缺着一场雨呢!”同样是粗粗的嗓音飘过来,粗犷的笑声在高低凹凸的小路上回荡。“乌鸦雀,尾巴长……”亲切的乡音不知从哪儿想起,被晚起的风吹得很远,消散在了丰盈的小路上……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确,秋日的小路到处飘散着浓郁的香味。春耕夏播的汗水,农民爽朗的笑声,都挂在了沉甸甸的果实上。这时我们全家老小都会大臂带小臂,小臂带手腕,三个一排,五个一群。捡黄豆,拾花生。奶奶不断念叨着的农谚“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粒子”早已烂熟于心,所以每一颗粮食的来之不易使得家人们都格外珍惜。

秋天去,冬天来。寒风刮三场,大人喜。小孩乐。大人喜的是“冬日麦盖三床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小孩子也可以在被窝中多赖会儿床,晚点儿去学堂。而小路上,孩子们留下的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脚印,旋转着欢乐的音律,弹奏着春日的希望。

春草、夏绿、秋实、冬寒。乡景、乡音、乡亲、乡情。完美诠释了小路于我的意义。走近乡间小路,走近的是乡里乡亲,走近的是乡土乡音,越走近,越亲切的是心中的乡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