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火拉花云头菜,都见过的就算你厉害!

(2016-11-22 11:09:21)
标签:

杂谈

一直想要写写家乡,家乡人、家乡情、家乡韵。双手敲击键盘的这一瞬间,我耳边已是锣鼓喧天,在我的家乡有一种热闹非凡、全民参与的传统活动,它的名字叫“社火”。在河北省井陉县,辛庄乡胡仁村的“白脸社火”可谓远近闻名,自清末开始兴起到现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我所讲的故事要从两张照片说起。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36fde8ee589c4f2b813c675497900af4_th.jpg

  第一张,拍摄于2002年春节期间,左边那个手持长棍,拼力抵挡红缨枪的年轻人正是当时22岁的我。那时的家乡社火还是农村最主要的娱乐活动,我和我的同龄人都是社火场上的主力军。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b7fe78ed37b9463fbcf70490f52c1352_th.jpg

  第二张照片拍摄于整整十年之后,还是我们这支队伍,只是上一张照片里已经有人离世。而立之年走社火,虽意气风发、壮志豪情,却也不免心生感慨——我们之后,谁来继承和发扬家乡的社火文化呢?其实,何止是社火,家乡的古建、民俗、所有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都急需记录和保护,而我,就是那个忠实的记录者。

社火,一场传统文化的视觉盛宴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1b3ab541a4814797887789840f5078e1_th.jpg

  八九十年代,与河北省大多数的小村子一样,我的家乡胡仁村还很封闭,少有人外出打工。农忙时下地,农闲时各种传统文化都很丰富,村子里有武术队、戏班子、皇纲队、秧歌队,拉花队,规模宏大。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a7bfd9366e3f45c3837c370189782627_th.jpg

  我从五岁起,随父习武,加入了胡仁武术队,每年的正月十三至二十五,要跟随村里的队伍去周围十几个邻村耍社火,我们当地又称为走会。庙会上武术(白脸社火、花脸社火)、拉花、戏曲、姥娘送闺女、牛斗虎、霸王鞭等各种传统节目轮番上演。散场后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会被村民连拉带扯的把你拽到家里吃饭,好酒好菜的招待。热闹的社火、淳朴的乡情滋养了我整个童年。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f9c8e12d549b43de98638738df1da4b4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c3acc6dabc8b413db2813da937aa3710_th.jpg

  九十年代末期,人们开始涌向城市,随着科技的发展,家乡的很多老手艺都面临无人继承。我们成了最后一批还会耍社火的人。戏班子早已解散,依稀记得十几年前还能在广场看到村里的老人把戏服搭在太阳下晾晒,现在基本上不知道这些戏服都到哪里去了。索性自有数码相机以来,我记录下了许多家乡社火的热闹场景,每当说起都心生自豪。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5/68101173017b447c88bcc819a123bf87_th.jpg

老屋,一段美丽的光阴故事

  每个从山村走向城市的人,都有一个关于“老屋”的深深情结。久居都市,每次回到家乡,都有一种莫名的酸楚涌上心头。因为儿时记忆中的村庄和老屋越来越多的被新房所代替,所剩下的也多是颓败与凋零,我惧怕这种现代化的变迁,怕某一天找不到自己的根脉。于是,我踏遍家乡的每一条山路,寻遍家乡的每一处角落,记录下老屋里的光阴。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0af3a7f7c0eb4310a31f48addbb51541_th.jpg

  据我们胡仁村观音山石碑记载,在南北朝后梁时期胡仁村周边地区就已经有人活动,距今有1500余年,那时观音山的寺庙已初具规模。胡仁传统村落与自然山水相融,至今拥有古居、庙宇、古树、古门楼等保存完好。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227674db66494844944f6e2c37da72d6_th.jpg

  我们路家已经荒废的老院子,这里曾经居住过六代人。我对于这里的记忆是模糊的,隐约记得五六岁的时候,我二爷、二奶奶相继在这里离世,每年的小年夜周围院子的伯伯、哥哥们都会来这里守夜,后来我三爷也去世了,这个院落也就变得更加萧条。尤其我的父母搬进新院子居住之后,这里就定格在了这副破败的景象。父母偶尔过来探望总是心生酸楚,睹物思人,也更舍不得动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87c5d6f54ca44776b98a3862d57ea2af_th.jpg

  至今我们家还有祖上置办家业留下的各种地契和宅契,从大清道光年、到民国以及后来的解放区时期的都有留存,这些都是我们路家在胡仁村扎根繁衍的珍贵记录。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61ee79ffa1bb48d2bbd24ad06a74dfbf_th.jpg

  胡仁村范密文家简单古朴、最具北方特点的四合院,建于晚清。坐北朝南,正房、东西厢房、配房等形成合院,墙体和影壁墙都用石头和青砖堆砌,院落里墙壁上还有天地爷、土地爷等神龛。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a53e08d3711c4cd7987390f3e9b73619_th.jpg

  如今这户人家已搬进新居,但这座宅子还保存完好。杂草丛生的院落承载着历史,而今最迫切的就是得到合理的修缮和维护。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94a25efca46b4a118926614326674dde_th.jpg

  门口的石墩比较古朴,简洁,造型主要以箱形和抱鼓形两种。门头两侧会有砖鼓或石鼓,有吉祥、祈福、避邪之象征。并与建筑物相辉映,和谐统一,起到门庭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为汉族传统民居建筑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房檐处烧制的青砖纹饰,也起到了装饰美观的作用。院墙外一般都会设有拴马石,用于拴养家里的牲口。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b704db0c33394d37be96cd7148e7f4c2_th.jpg

  村里古村落的屋顶也有两种建制,一种是石灰打的平屋顶,一种是用瓦铺的斜坡屋顶。瓦顶又分两种,一种是平瓦,一种是筒瓦。瓦顶的鸱吻。虽然是一个小山村,但是传统民居的元素还是比较齐全。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bbcf28e779534a979fc1906678b4f56e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25247f5e8ce64d47b10123d1e595d153_th.jpg

  房顶横脊采用带有向日葵花式的青砖,不仅美观,还意喻生活幸福美满。山墙与屋顶结合部采用带有“福禄”字样的青砖。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a2e0190bd3a94a83bdb221dfc47553e2_th.jpg

  村里最古老的街道,铺设了石头,包括街道的墙体都是取材比较原始的石头,未经雕琢。如今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村里大部分是些老人和孩子。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a18e5121fc314e759fd61955a09956d2_th.jpg

  正在挖掘出土的石臼,在电气化生产以前,村里人的谷物粮食主要是以这种生产工具加工成食品。可以说,石臼是古代人类生活的必需品,石臼和水井是人类定居点的标志。后来有了石磨,以及进入电气化时代以后,石臼逐渐被淘汰。对于这尊石臼,村里上年纪的人还依稀记得,村东村西好像有两个,供全村人捣制米面使用,后来随着石磨的使用,石臼就被遗忘,并被当做乱石埋在了地下。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4d94a510a82b41f8b7c4cca72db52d6e_th.jpg

  由于电气化的发展,村里有了电磨,村民的米面基本都用电磨来磨制,许多石碾石磨已经废弃。不过还是有许多人对石磨磨制的食材情有独钟,依然用石磨来磨面。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fb3bbd494f33453791a93211f36bb2d0_th.jpg

云头,家乡的美食,至今爱的还是这一口

  云头是一种面食,以白面为主,辅以玉米面或柿子面等混合而成,拉成手指粗细的细条,切成小段,

  然后再下油锅炸制。可以单吃,也可以做为熬大锅菜的配食,我们当地称为云头菜。入口香脆,韧劲十足,是村里人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必备的美食。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9955bc536a614f2b8c43516102c07ca2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86277403fc934009a612f20df3d5e72b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41424c962fd745e6ab5af353b3544cde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56710c0faa7e464888aed638838e2167_th.jpg

  这样大场面的做云头场景已经很少见了,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还在做,而平时的婚白喜事做的已经很少了,因为费时费力,不如直接买馒头省力。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affa0f5513734e3aa7cf306414295789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ebf3d1c083294c60a24fc2bae9da5efc_th.jpg

  千年历史,淳朴的民风,成群连片的古民居,秀美的风光,这成为胡仁村人最引以为傲的财产。

  记住乡愁,就要用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家乡。如今,我的家乡——河北省井陉县胡仁村被住建部列为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骄傲,村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还是我儿时的样子;我骄傲,从村里走出去的游子们都不忘更好的建设家乡。而我,还会一如既往做家乡历史变迁的记录者。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1dafe0e2903e4123b382158232daa2d7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8a3cad68e0bc44dc96027e5f739604b8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116/47a3c4d058b14219a570cea9a1dc195e_th.jpg

  每当打开电脑,翻阅历年来拍摄的有关家乡的一切,都像是一次寻根之旅。家乡美,是因为她孕育了我们并给予我们成长的力量;家乡亲,是因为那里有养育我们的父老乡亲。所以我始终愿意做她忠实的记录者,见证历史,也期待更美好的未来。


另一篇关于家乡的文章《河北井陉有座观音山,乾隆爷御赐“清凉圣境”》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29756281633510&mod=zwenzhang


倘若每次旅行都是一个章节,人生已是一本赏心悦目的书。——@路灯摄影

中国摄影师协会会员 石家庄路灯摄影工作室创始人 新浪微博签约自媒体

多家旅游网站签约体验师

2016泰国国家旅游局杰出摄影师

专栏作家 《走遍中国——山东卷》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