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桥的联想“作业”修改及点评02

(2010-05-31 09:59:50)
标签:

车桥

心桥

师傅

机加工

王莹

南京

杂谈

分类: 公司文化

搭桥

王莹

原文:

“各位,作为一名车桥分公司的员工,你们对桥一定有更深刻的体会,请谈一谈你们对‘桥’的理解与联想……”熟悉的场景勾起我儿时的回忆。

“同学们,谁能讲一下,‘桥’是什么?”老师问。

“我心中的桥是从此岸到彼岸的路,是我们了解世界的途径。”这是上学时我与老师的一次对话。

而作为一名车桥人,我的脑中闪过的念头是:“桥”既可以承载、沟通,也可以起到驱动作用。

沟通之桥——前辈为我搭的“桥”

2010年年初,结束了近半年的集体培训,大学刚毕业的我被分到了车桥分公司,虽然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心态很好,但那一刻我还是有些许的慌张与迷茫。从此,我就得开始“单枪匹马”地应对这个社会、这份工作了。我被分到哪个部门了?我部门的领导怎么样?听说未来半年施行的是师徒制,那我的师傅又会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能处理好与身边同事的关系吗?我未来的发展方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满脑子问号的我稀里糊涂地被综合办的老师带到了质量部,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我的部长,刚硬的外表让我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敬意,不难看出,他是位个性直爽的前辈。尤记得当时办公室里有一张大的会议桌,部长招呼我坐下,并让一名跟我差不多大岁数的“小宁”给倒点水,当“小宁”端来水杯先递给部长时,部长笑着批评他应该“女士优先”。那一刻心里还是美滋滋的,毕竟我是个新人,遇到如此平易近人的领导觉得自己很幸运。

在部长的介绍下,我对部门的同事以及质量部的工作都有了大致的了解,质量部的工作范畴很广,从售前到售后的质量问题都必须严格把关、处理,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压力很大,而且工作从何做起呢?幸好我有位“引路人”——师傅。师傅在跟我第一次见面时就跟我谈了很多,他介绍了一下目前我们分公司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了解了我的专业背景后,他也给我制定了培养计划,这份计划非常具体、细致的安排了我的学习项目,让我知道自己应该学些什么、做些什么。

我的新生活就这样华丽丽地上演了,而我身边的人一直在为我搭“桥”。

刚开始的一个月里,每天都有前辈带着我去车间看现场机加工和装配,给我讲解车桥的构造以及原理。因为不是学车辆专业,很多总成件的原理我不是很理解,他们会找来专业书籍给我看,并且把这些零部件质量检查的关键处也一并讲给我听。他们是我与技术接轨的“桥”。

质量部的工作繁琐而且与其他部门沟通的情况很多,为了尽快熟悉工作,师傅会带着我参加各种与我以后工作有关的会议,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其他部门的同事,也了解公司各部门的职责,更了解了目前公司的一些项目开展情况。他是我熟悉工作、了解公司的“桥”。

我们部门的同事基本都是南京人,他们会告诉我南京的风俗习惯,哪些地方值得去旅游,哪些地方购物比较划算,让我充分感受到南京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南京的人也都非常包容和善良。他们是我与这座城市熟识的“桥”。

因为他们给我搭建的“桥”,我在短暂的时间内熟悉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不再有“单枪匹马”的感觉了,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一个大家庭。

驱动之桥——我为自己搭的“桥”

部长经常跟我讲:“不要害怕出错,一定要放开做事情,没把握的事情一定要主动问,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师傅在教给我做每一项工作时都会把其背景跟我说一下,这样我在工作时就少了很多的茫然,更加有目的并力求高质量的完成工作。师傅做事情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而且分析问题都很透彻,他的一言一行也在不断的影响我。

我们质量部的前辈们工作严谨,即便是一张表格也要力求规范、信息完整。并且他们很注重经验的积累,对所遇到的问题总是在不断反思与总结。

在这良好的工作氛围中,我坚信自己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搭好自己的“桥”。

习惯每天去车间看机加工、装配线,做控制计划时拿着图纸去核对零件实物;习惯每次电话铃声响,一看来电显示是“8373”,就特高兴地去师傅那听他给我传道解惑;习惯跑到外检站去请教师傅们问题;习惯穿梭于我们的质量部与产品部;习惯奔波于汽研所与办公室之间,了解零部件的实验情况;习惯打开通讯录,找到供应商的联系方式,发邮件、打电话,互相沟通;习惯一句“王莹,开会!”拿起笔记本就跟着师傅走。每天都有新的工作要做,每天都有新的知识要学,每天都在进步。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我们车桥人,一直在为他人、为自己搭建利于公司发展、自己发展的桥。2010年公司提出了超越计划,我们车桥人将一如既往地团结奋进、开拓进取,为超越计划的实现尽自己的一份力。相信,我们的车桥分公司一定如我们制造的车桥一般,担当起公司发展的重任,在公司的辉煌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心桥

编后:

我认识的桥大多是用来架路的,车桥分公司的“桥”则是可以承载、沟通,还可以起到驱动作用,而我心中还有一座桥,一座刚刚认识和体会到的“心桥”。

2010年初,大学刚毕业的我结束了近半年的培训,被分配到车桥分公司。虽然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心态很好,但那一刻我还是有些许慌张与迷茫。从此,我就得开始“单枪匹马”应对这份工作、这个社会了。我会分到哪个部门了?部门的领导怎么样?未来半年施行的是师徒制,那我的师傅又会是怎样的人?我能处理好与身边同事的关系吗?我未来的发展方向到底应该什么样?

满脑子问号的我稀里糊涂被综合办老师带到了质量部,办公室里有一张大会议桌,部长招呼我坐下,并让一名跟我差不多大岁数的“小宁”给倒点水,当“小宁”端来水杯先递给部长时,部长笑着批评他应该“女士优先”。那一刻心里还是美滋滋的,毕竟我是个新人,遇到如此平易近人的领导觉得很幸运。

在部长的介绍下,我对部门的同事以及质量部的工作都有了大致的了解,质量部的工作范畴很广,从售前到售后的质量问题都必须严格把关、处理,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压力很大,而且工作从何做起呢?幸好我有位“引路人”——师傅。师傅在跟我第一次见面时就跟我谈了很多,他介绍了一下目前我们分公司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了解了我的专业背景后,他也给我制定了培养计划,这份计划非常具体、细致的安排了我的学习项目,让我知道自己应该学些什么、做些什么。

我的新生活就这样上演了,天天与车桥打交通,总觉得有心中也有一座桥。

刚开始的一个月,每天都有前辈带着我去车间看现场机加工和装配,给我讲解车桥的构造及原理。有时他们还会找来专业书籍给我看,并且把零部件质量检查的关键处例举给我听。质量部的工作繁琐与其他部门沟通很多,为了尽快熟悉工作,师傅会带着我参加各种与我以后工作有关的会议,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其他部门的同事,也了解公司各部门的职责,更了解了目前公司的一些项目开展情况。我们部门的同事基本都是南京人,他们会告诉我南京的风俗习惯,哪些地方值得去旅游,哪些地方购物比较划算,让我充分感受到南京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南京的人也都非常包容和善良。

部长经常跟我讲:“不要害怕出错,一定要放开手脚做事情,没把握的事情一定要主动问,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师傅在教给我做每一项工作时都会把其背景跟我说清楚,这样我在工作时就少了很多的茫然,更加有目的并力求高质量的完成工作。师傅做事情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而且分析问题都很透彻,他的一言一行也在不断的影响我。我们质量部的前辈们工作严谨,即便是一张表格也要力求规范、信息完整。并且他们很注重经验的积累,对所遇到的问题总是在不断反思与总结。

现在我习惯每天去车间看机加工、装配线,做控制计划时拿着图纸去核对零件实物;习惯每次电话铃声响,一看来电显示是“8373”,就特高兴地去师傅那听他给我传道解惑;习惯跑到外检站去请教师傅们问题;习惯穿梭于我们的质量部与产品部;习惯奔波于汽研所与办公室之间,了解零部件的实验情况;习惯打开通讯录,找到供应商的联系方式,发邮件、打电话,互相沟通;习惯一句“王莹,开会!”拿起笔记本就跟着师傅走。每天都有新的工作要做,每天都有新的知识要学,每天在感受桥厂发展时自己也在进步。

如果说道路上的桥解决了沟通,分公司生产的桥解决了驱动,而桥厂的人文环境则给了我一座无形的“心桥”,这座桥充满着无私、合作、高效和关爱!   

点评:作者这篇文章有很多真情实感,有具体描写,也有概括的排比。但在整个结构上不太集中。修改点主要如下:一是题目,用心桥代替搭桥,搭桥显得深度不够,且容易让人想到一个专业词“心脏搭桥”;二是开头把上课的情景写出来,让人摸不着头脑,与主题也关系不大;三是小标题与题目有点挣风头,不如不要;四是开头和结尾解决了点题和呼应的问题。这样改来文章虽然短了些,但更可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