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天才”韩寒的成名作《三重门》有多处情节和《围城》中的某些情节相似 ,韩寒也曾大言不惭地说:“我的写作特点更像钱钟书的《围城》”。钱钟书何许人也?居然与我们的“大才子”韩寒先生相提并论了?一代文化宗师钱钟书,可谓文化界的泰斗,他的一生博闻强记、博古通今,早年横扫中国的各大图书馆。代表作《围城》被翻译为多国文字。钱老一生德高望重,潜心静心于学术研究。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钱钟书是中国近现代文坛中唯一一位通晓古今中外文学的才子。在学术研究方面,钱老先生著作更是丰富,《管锥篇》、《谈艺录》已成后人难以超越的惊世之作。
而我们的“韩才子”呢?被中国无数的韩流逢为至尊神圣的韩才子,他的履历就不用我来费嘴皮子了。 读过其《三重门》一书的人,都能够看出文中难以找到引人注目的亮点,而充斥得更多的却是浮躁、肤浅、漫骂的地痞语言。后来的作品要么无病呻吟、要么矫情饰意、要么骄狂自大,明显缺乏生活积淀和深刻思考,缺少环境的磨合与岁月的痕迹。而钱老先生把对社会、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寄寓在幽默诙谐的行文中,让我们在哭笑皆非中感受其独到见地和无以伦比的睿智。钱老先生的《围城》让读者反思我们在艰难行进中的文化历程,有振聋发聩的警世意义。
如此来看,孰轻孰重其实已经不言自明了。但令我很不理解的是,总是有那种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咆哮自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甚至于连文坛巨人鲁迅先生、文学前辈巴金以及天才诗人徐志摩、海子他也能够极尽嘲讽。稍微有点儿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丰富的阅历怎么可能有旷世佳作呢?一个附庸雅致的黄口乳子读了几天《围城》就鹦鹉学舌,只可惜声音却变了调。孰不知这种巨著只有学贯古今的饱学之士才能写得出来,当然这种东施效颦之举也就注定会成为文学史上的笑谈了。当一个社会浮躁、肤浅、庸俗、嬉皮式的文学成了受追捧的主流文化时,我们的文化界的确得思考文化发展的方向了。
最后,笔者再次告诫这些韩流、粉丝们:海市蜃楼的美景的确是迷人,但一旦云开雾霁,这种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就会成为过眼云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