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志玲内地捞金为雅安地震落泪为何被指演戏?

(2013-04-23 01:40:49)
标签:

娱乐

林志玲

雅安地震

赵薇

影视

分类: 另类娱论

林志玲内地捞金为雅安地震落泪为何被指演戏?

林志玲内地捞金为雅安地震落泪为何被指演戏?

     4月21日下午,林志玲亮相天津某国际购物中心,携手国际品牌联袂呈现2013春夏时尚秀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全场嘉宾在林志玲的提议下为在雅安地震中受灾的群众默哀半分钟,共同为灾区人民祈福。在采访中,林志玲表示自己对雅安的灾情非常关切。“我们(娱乐界)现在都在为他们祈福,希望灾难能够很快过去。在灾后的建设中,我们一定不能忽视心灵的建设。”说到动情之处,林志玲双眼满含热泪、声音哽咽。

 

 □一华独秀/文


    这要放在平时,林志玲不管怎么捞金,不管捞多少都没人有意见,因为她的商业价值就在那里,这时公众关注的兴趣所在,不是她捞了多少银子,而是很八卦地看看她穿了啥,露不露;说了啥,嗲不嗲。或者再听听她怎么谈感情问题,看看她怎么对付刁钻的记者,以及接下来她还会干啥,拍啥电影等等。但是不凑巧的是她这次的天津捞钱之旅正好撞上四川雅安发生的大地震。就在各路艺人纷纷自发向灾区捐款捐物,关注灾区民众生活,甚至为地震改变通告,把一些本来很娱乐化和商业化的活动取消或者改为祈福、慈善活动,而林美人此时却大捞银子。事实上这看上去并无不妥,她没偷没抢,靠脸蛋和人气挣钱,虽然在现场也表示哀悼,还为地震灾区受灾民众难过流泪,可她却招致不少网友吐槽和谩骂。不少网友直接讽刺她流泪像演戏,“不流泪还好,一哭反而显得更假!”

    林美人若要看看网友铺天盖地的吐槽评论,估计要委屈死了。可没办法,只能说活动主办方和林志玲幕后团队以及林志玲本人被钱蒙昏了头,提前欠思考应对。如果提前设计一下,改变一下活动的方式,比如说,商家和林志玲不妨先在活动开始时搞个更为正式的祈福活动,双方同时声明共同拿出酬金的百分之多少捐给雅安震区,把姿态做足,不但网友不会挑刺,反而会送上赞许和掌声,既宣传了企业品牌,更不妨碍林志玲挣钱,一举多得。可惜啊,我这里说了不算!
    所以说,同样的事情,时机不对时,过于高调就会适得其反。网友反感的原因还有一个,就在各路明星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时,关于林志玲是否捐款则没有任何迹象,似乎她只有捞钱,没有捐钱,这就是这个特殊情况下最容易导致的误会。其实林志玲捐不捐款这是个人意愿,不能强求,她捐与不捐都无可厚非!我也很反对依仗舆论工具逼名人捐款,或者在捐款上人为搞攀比,让捐款和爱心的积极意义大受损伤,变了味道。也许林志林已经悄悄捐了款,她不想张扬,也许她后边会有所行动,或者会以其他方式支持赈灾,但是现在这个时机特殊,不少东西衔接不上,极容易导致误会。这好比奥巴马竞选总统,在这特殊关头,他要是在言行上稍有不慎,引起民众误会或者被竞争对手借题发挥,都有可能招致满盘皆输。所以,奥巴马二次竞选时在一次演讲中遇上下雨,没人敢给他打伞,因为下面的选民都在淋雨,他不可以此时掉链子打伞,那样的话很快会被舆论淹没。林志玲这次捞钱之旅类似于这样的情况——别人都在捐钱而你还在捞钱;你捞也可以,但是没见你捐啊!

     国内近年几次大灾难面前,明星们由于考虑不周或者经验不足而引起的捐款献爱心等误会和口水事件不在少数,有的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至今还在,也让其他明星产生“后遗症”;比如汶川大地震后续赈灾中引发的明星“诈捐”和“晒发票”事件至今让人印象深刻。事情过后,我们也反思过舆论这样的苛责是不是矫枉过正,是不是冤枉了明星,寒了一颗爱心。但是返回来想,作为公众人物,你就是要受这个累,因为在关键时候,公众都在看名人们如何表率,这是不可避免的。

     事在人为,同样是赚钱之旅,赵薇初次导演的《致青春》昨宣布取消首映活动,而且赵薇携剧组为雅安灾区捐款100万,数目不小啊。正是因为她的高调和先入为主处理得当,虽然没有哭,也没有大肆叫卖影片,却赢得公众好评。这样一来,赈灾行动不但宣传了影片,更赢得了观众好感,对影片的票房促动毫无疑问是很大的。

     不管是被冤枉还是工作疏漏出了岔子,既然你是明星名人,就应该打起精神认真对待这些大事件,你的态度和一言一行都历历在目,都将成为舆论的“呈堂证供”,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这就是游戏规则。林志玲们所要做的,就是先入为主,表率得当,考虑周全,言行一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