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11/12/01/59/6944620939833589907.jpg
□一华独秀/文
《金陵十三钗》故事曲折圆润好看已经不用再说了。从影院目前的观影情况来看,这部片子后劲很足,尤其在口碑相传的情况下,高潮还在后头呢。估计上映8天后会将《龙门飞甲》甩到后边,差距慢慢拉大。在3天半时间里,《金陵十三钗》取得1.5亿元票房,已经超越了票价更高的《龙门飞甲》。对《龙门飞甲》来说,3D和IMAX是优势,但因为票价太高,加上特技太炫目,不少观众反映看3D头晕不适,因为画面旋转切换太快了。所以,3D和IMAX到最后反而成了《龙门飞甲》的短板和约束,对于以后欲打3D牌的导演和制片人提了个醒。
《金陵十三钗》看过之后有些细节给人印象很深,一想起来跃然眼前,这些场景让影片变得耐看,经得起大脑的一遍又一遍的回放。在以后的日子里,这部和好莱坞接轨、目前为止投资最大的华语商业片,有些场面的视效将会成为经典。
首先是巷战。起初的预告片面世后,不少人认为片里的战争场面学《拯救大兵瑞恩》,还有人说士兵的装扮和画面色彩与《集结号》相近。但是看了整个影片后,发现初次拍战争片的张艺谋整出了一个蛮有新意的巷战场面,它看上去和《大兵》《集结号》类似,但细节处理上又和谁都不像。爆炸场面和枪子打到身上的写实,冲击力绝不亚于任何好莱坞战争片。那场肉弹炸坦克、狙击手佟大为枪击手榴弹的特写很牛逼。短短一段巷战场面,惨烈、细腻,点面结合,窄巷残垣断壁形成的拥挤和压迫感,与惨烈的爆炸枪战场面,在视觉上形成很强的爆裂感。现在回头想想《集结号》韩国人搞的那些战场特效,除了漫天飞舞的爆炸场面,在细节和写实上怎能和《金陵十三钗》比?是的,这是好莱坞人好莱坞技术干出来的活,但是它是张艺谋摆布的,体现了张艺谋的视觉和理解,它与众不同。如果想了解这些战争场面是怎么来的,看看网上的《十三钗》片场纪录片吧。
其次是几次出现的彩色玻璃被击穿、破碎。据说张艺谋为造出这些彩色玻璃动了很大心思,返工好多次,苛刻要求让美工都要吐血了。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彩色玻璃在阳光穿透、被枪弹击穿以及被摔碎在地时那几个特写镜头,所产生的美感、视觉刺激几乎让人瞬间窒息。日本人到达教堂外射出的第一枪正好击穿彩色玻璃,枪子打在一个女学生脖子上。随着彩色玻璃的破碎,阳光霎时从破碎的玻璃口穿透进来,照在被枪击身亡、身上流着血的女学生身上,这种瞬间产生的声效和视效,给了观众一个猝不及防,影院现场有观众惊得嘴巴张得大大的。日本兵击穿彩色玻璃打死女学生,营造了一个紧张不安的气氛,牵动着观众的心跳,直到鬼子进了教堂,欲对女学生进行非礼时,视觉又移到了彩色玻璃那儿,这次,佟大为借助日本鬼子击开的玻璃空隙,一枪击毙非礼女学生的鬼子,这是彩色玻璃导出来的第二个高潮。最后,十三钗青楼女子被日本兵拉走前,摔碎彩色玻璃,慢镜头下的玻璃撞地,玻璃碎片四溅,画面视觉非常唯美给力,让人从这些碎片中感受到了十三钗内心的那股强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当钗们把玻璃当做匕首藏入衣内时,彩色玻璃完成了它神圣的使命。彩色玻璃所隐含的语言和情感要比任何口号和说教抓人得多。这个道具的运用,不但体现了张艺谋一贯的画面长处,更是一个堪称经典的点睛之作。这些彩色玻璃诗意地存在,艺术地毁灭,绝!
第三个让人难忘的是女学生和和妓女们在发型、服装颜色等方面的强烈反差和对比。那张女学生冷眼看着妖艳扭捏的妓女背影的照片给人印象太深刻了。不用言语废话,看照片就知道她们的身份了。蓝色大褂的单纯和华丽旗袍的艳丽暗示这这两群人的身份和经历。这两群在服饰和外形上强烈对撞的女性群体却被命运之神安排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反差和矛盾继续激化,一直到绝地重生合二为一。那些表面强烈对比的东西,最终还是要服从于心灵的契合,这种由矛盾到统一的过程在色彩的衬托下太震撼心灵了,由外到里的震撼!
一个电影视觉场面能让你记住,而且值得玩味,它就是部不错的电影,例如张艺谋《英雄》里的秦军箭阵,遮天蔽日;《叶问》里甄子丹的连环快拳,痛快淋漓;《新龙门客栈》里的结尾杀猪刀剃掉甄子丹胳膊腿上的肉,只剩下白骨,这个新颖的设计至今难忘;李连杰版《精武英雄》里不少武打场面堪称经典,至今看来仍荡气回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