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1.gtimg.com/ent/pics/hv1/171/141/836/54397026.jpg


□一华独秀/文
现在的文艺创作每次触及四大名著必引起各界强烈争议,这样的现象正说明四大名著在人们心中持久不衰的魅力和不可撼动的地位。如今围绕四大名著改编争议最大的当数相关影视剧的创作。一般情况下,大多数观众把是否忠于原著作为改编经典名著成功与否的标杆,如果改编偏离尺度太大,必引强烈争议。而一些制片人、导演和编剧正是看准了大众争议所带来的眼球效应和经济效益,于是都在改编尺度上大动心思。一方面迎合所谓现代人的口味,把经典的东西现代化,另一方面求偏求怪,引起强大口水战,实现改编横竖都抢眼的效果。
高明而合理的改编绝对可以引起共鸣,但不是扯淡的口水战国。热播中的新版《水浒传》在潘金莲身上动的心思是显而易见的。从潘金莲选角开始就大抛话题,一个置身108好汉之外的角色所制造的话题吸引力绝对在张涵予的宋江之上。为潘金莲翻案,求取现代人的宽慰谅解成了导演编剧不遗余力的“创新”。潘金莲和武二郎之间的爱的挣扎这次被倾注了大量笔墨,表面看确实迎合了这个时代,文艺创作者刻意迎合的痕迹愈加明显,潘金莲正在被美化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和性压抑之害的可怜美人,而淡化其荡妇和谋杀亲夫的行为。印象里读过某位专家发表于报刊的文章,说潘金莲这么漂亮的女子,嫁给不解风情的矬子武大郎真是糟蹋了,而嫁给武松武二郎才是绝配。如这位专家所言,那这个世界恐怕一半以上的人都配错了对象。
如果说性压抑和美色诱惑是人性使然,应该原谅和理解,那在压抑和诱惑下出轨杀谋杀亲夫也要给予理解吗?影视剧具有导向作用,这个作用无论何时都是倡导人心向善和会和谐,奇怪的是,叔嫂情感出轨竟然堂而皇之成了《新水浒》的亮点被大肆吹捧,且毫无删减地上了星。在法律、道德和人性的平衡上,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永远是人性和道德必须遵从法律的约束,这是先决条件,脱离法律和社会规范约束的人性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潘金莲生活在封建社会,依当时的社会现状,遭受性压抑和人性不公平的不是潘金莲一个人,社会法律的规范也不是约束她一个人,现代人一厢情愿地用现在的到底标准去为潘金莲翻案是对原著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的无视。脱离时代背景去谈《水浒》意义有多大呢?历史是现代的镜子,但某些现代人却试图把现在当镜子去照历史,去改变、改编历史,这不是对历史的强奸么?
现代人为潘金莲翻案是很蛋疼的一件事,潘金莲在《水浒传》里的形象千百年来已经成为一个固有的典型——风流水性,谋杀亲夫,为世不齿。不管她在现在看来有多么无辜,但是作为成品的《水浒传》的人物之一,后人无需对其另行定性,要不然这样“改编下去”,经典的原版《水浒传》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此类的学术研究还包括唐朝某个诗人是同性恋、古惑仔,杨贵妃让唐朝灭亡等等。这样的蛋疼学术研究浮躁而偏执,体现了一些现代人在追求利益和哗众取宠上不惜“神经错乱”,意淫老祖宗的事。
美化潘金莲就如同现在某某同学残忍手刃无辜,被说成激情杀人,曾经三好学生,求取免其一死一样;如果把潘金莲那档子事放在现在,不管她又多么压抑无辜,应该也是要判死罪的;所以,抛开原则对潘金莲进行美化,无异于为婚外情和谋杀亲夫开脱正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