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华独秀/文
如果说《三枪》颠覆了艺术张艺谋,那么《三枪》入围柏林电影节获得了角逐最高奖“金熊奖”的资格,则颠覆了柏林电影节在我们心中的固有观念,更颠覆了观众铺天盖地的狂批和争议。柏林电影节的一张绿卡,又将《三枪》推上话题风头,贬《三枪》者大概看不懂了——去柏林的应该是《十月围城》呀,要不就让《孔子》去嘛,中国今年拍了几百部电影,随便挑出几部都比《三枪》强,难道柏林选中国电影只对张艺谋放心?
是啊,中国一年拍了几百部电影,最后还得张艺谋《三枪》上柏林,这不是柏林眼光的问题,更不是其他影片底气不足的问题。柏林看中《三枪》与张艺谋这个熟脸多多少少有些关系,但起决定性的因素恐怕还是《三枪》影片的本身。《三枪》能否获奖已经不重要了,入围已经是一种肯定。柏林电影节特点是风格严肃,偏重小众的艺术片,其评选标准主要根据电影的艺术性,而不是其票房价值。在艺术片中特别关注政治题材的影片,注重影片的文化色彩和政治意识,起着融合东西的作用。因此柏林电影节一直被业内人士称为“艺术电影的擂台”。(纵观获得金熊奖的中国内地电影——张艺谋的《红高粱》和2007年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皆有着鲜明的“柏林影展”特色。
那么《三枪》呢?柏林电影节究竟在青睐它什么?我想还是与《三枪》本身诸多特点有关。比如《血迷宫》中国化以后的一种创新,影片的美工、人物造型、剧本改编、摄影、以及一些文化元素都是柏林所看重的。《三枪》的争议之大,在于其颠覆性太强,是一种另类的、破常规、太新颖的东西。这恐怕正是吸引柏林的地方。当年的《英雄》也有着类似的情况,在第53届柏林电影节上《英雄》获得阿尔弗雷德·鲍尔奖(银熊奖电影艺术新展望奖),虽然分量不怎么样,却是对张艺谋创新精神一种难得的肯定。
说实话,我不看好《三枪》在柏林获奖,而同和《三枪》争本届影展金熊奖的王全安的《团圆》似乎更符合柏林电影节的评判标准。但是越来越意识到局限性的柏林影展近几年也在思索和探索,比如上一届就对好莱坞商业片给予厚望。今年的柏林电影节是不是要在喜剧+悬疑的《三枪》上找到一个新的目标呢?柏林也要玩颠覆了!与时俱进,有什么不好?
《三枪》要获奖还有几道关要过,对于不同胃口不同观点的评委们来说,《三枪》式的幽默和悬疑并非是个新玩意,但花花绿绿的中国二人转和特点鲜明的杀人案结合所透出来的荒诞以及黑色幽默也许让他们感到很新鲜。当年在国内被观众和专家狂批为“丢中国人脸,晒中国人丑”的《红高粱》为中国捧回中国影史第一个“金熊奖”,成了一个大事件。今年被国内观众批得体无完肤的《三枪》是否又会颠覆性的拿个奖回来?
也许《三枪》擒住“金熊”只是个传说,但《三枪》获得其他技术类奖项完全具备实力。《三枪》的柏林之行又将让世人关注中国电影、认识中国电影。
假设《三枪》到时真的擒住金熊,那将是另一场激辩狂癫,《三枪》的颠覆在戏内,精彩却延伸到了戏外,这正是张艺谋的分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