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身体会:老外教育孩子的方式我们能照搬吗?

(2009-07-21 19:35:14)
标签:

家庭

学校

孩子

教育

教学方式

分类: 文化笔旅

亲身体会:老外教育孩子的方式我们能照搬吗?

持久不退的出国求学热,是在寻求什么?

 

 

□一华独秀/文

 

 

     教育好下一代,是中国父母一直都视为比生命都重要的“梦幻事业”。在很多家庭里,“砸锅卖铁”一方面反映了经济与现实之间相悖的无奈,另一方面却成了很多父母为了教育孩子而打算鞠躬尽瘁的写照。一个形象的“砸锅卖铁”,让教育子女在很多中国家庭里充满悲壮色彩。在“砸锅卖铁”的升级版里,出国读书,成了很多有条件的中国父母为子女提供的“很体面”的选择。接受充满神秘感的西方教育,成了很多中国学子追求的时尚。出国就读热到底好不好,不是今天要讨论的话题。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有能力父母考虑的话题;对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采取什么方式教育孩子,是没有多少选择余地的。

     但是,让孩子接受西式教育,能否回国后适应中国式的社交环境和社会生活,已为很多家长所反思。毕竟,西式的AA制,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方式和中国差距很大,在国外受教育真的就能在国内生活驾轻就熟,高人一等?事实并非如此。你要打算让孩子将来还回到国内,那么你首选的应该是国内的教育,让他尽可能多地掌握在国内生活的技巧。你别让他在国内谈女朋友还要跟人家AA制,这不是找抽打算光棍到底么?你也不能让他难以适应国内社交上和官场的繁文缛节和潜规则而天天郁郁寡欢吧?中国人生存自有他的一套规矩,在中国生活,就要按这个来,不能让中国人去按西式方式去迎合对方,那不现实。

    但是,去不了国外,我们可以探讨一些教育的方式,比如欧美人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和中国父母有很大的不同。除过学校的模式化教育,父母的教育习惯也是影响孩子的巨大因素。一个孩子的教育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配合下完成的。随着信息传播的发达,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开始采用欧美的方式来教育子女,这也对中式教育提出挑战。但不管采取什么教育方式,其中有很多方面是贯通的,比如教育孩子自立、博学、善思、创造等,中西教育中都有这方面的内涵。

    下面举几个亲身感受过的例子,看看现实中国人和老外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差别有多大。

    在多年从事新闻工作过程中,有这么一次采访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当年在西安我和一家电视台的记者联合行动的,采访了凯悦酒店集团中国某酒店外方总经理,叫特伦斯,澳大利亚人。当时听说他有个儿子,在西安的一家外语学校上中学学中文,孩子每天放学后要在酒店大门口当拉大门的门童2小时,此事引起媒体的好奇。几经联系后,特伦斯愿意接受采访,并准时在办公室等我们到来。

    见到特伦斯,他40多岁,个头接近1米8,金黄头发,有些发福。大概见过很多老外都如此,当时也不觉得特伦斯作为凯悦一个头儿有多大的派头。特伦斯知道我们的目的,他特意提前通知了在外语学校的儿子。

    在和特伦斯寒暄的过程中,他的儿子被一个助手带到办公室!小伙子很帅气,16岁。见到我们,他很腼腆,用比较生硬的汉语和我们打了招呼。在特伦斯的允许下,小特伦斯方才落座,这点家教,倒很中国。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了一个澳大利亚商人如何教育子女的!

    特伦斯说,让孩子在中国上学,主要是为了学汉语,并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一些现实情况,并没有任何要他来接班的意思。

    小特伦斯每周住校3天,其他时间晚上放学回到酒店。周末有空的情况下,他会和儿子一块去钓鱼或者打球;只要有机会,也会陪他去看球赛什么的。让孩子住校,是为了让孩子不孤独,生活在集体里,多与中国同学交流。我们还去学校了解了,小特伦斯住校,没有任何特殊照顾,和其他同学一样,住4个人一个单间的宿舍。小特伦斯也很喜欢住校,感觉无拘无束,朋友也多!

    放学回到酒店后,小特伦斯要换上酒店门迎工作服,在大门口迎宾2小时。这一点在中国是不可能有的现象,富豪达官的孩子放学后会去拉大门?特伦斯说,这没什么,孩子从来没有因为他的身份而自豪过,没有那种优越感。他站大门是有报酬的,不多,但让他很有成就感,这很重要!

    特伦斯的座驾是一款豪华奔驰。但小特伦斯很少坐过这辆车,他开始上学时都是由特伦斯助理用其他车送小特伦斯到学校,之后,小特伦斯基本坐校车往返。有时小特伦斯也会自己搭公交或者打的士回到酒店!特伦斯的解释是,奔驰车是公司为他配备的车辆,是公车,有一种身份在里面,他的这个身份是他通过奋斗得来的,孩子要想坐这辆车,他就要自己去奋斗了,这就是他给孩子灌输的理念。没有他的允许,孩子绝对不会上他的奔驰车。除非有时度假外出,孩子才会坐他的车,以拉近父子之间的距离。不但是车不能坐,特伦斯的很多私人物品,没有他的允许,孩子都不能随便使用和翻动,更不能不经他允许私自进入他的办公室,当然,他也绝对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孩子也很明白这个道理,做得很好。不过有一点,特伦斯的方式倒是和中国人相似,就是当来客人时,没有他的允许,孩子是不能落座的。在经过他允许后,孩子才可以坐在偏旁靠近他的位置。也许是特伦斯学中国人的吧!

    特伦斯平时最注意的是,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给孩子造成一点点优越感和虚荣心。他会经常婉转地提醒孩子——“特伦斯,你不可以这样,这不是你自己创造的!”

    特伦斯还毫不客气地拒绝了记者要为他孩子拍照和摄像的请求。在孩子成年前,他绝对不允许孩子在传媒新闻中单独亮相,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贡献什么,他更没有做什么违法的事,所以他没有资格占据媒体新闻空间。”

    特伦斯从不去学校探望孩子,也不检查孩子作业和功课,因为他早给孩子讲明白了利害,道理他都懂了,剩下的就看他如何发挥了,他如果主动来求他,他也不回责备孩子,或者不会喋喋不休大讲道理,“他哪里出了问题,哪里有困惑,你只需要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其他方面你要相信他会有主见;他不求你,说明他能做好!”特伦斯从来没有以一个酒店老板的身份去学校找过校长什么的,如果学校有什么问题要家长出面,他会让助手代劳。他不希望自己的身份给孩子带来任何影响和压力!

    我们还去小特伦斯的学校采访过,他的班主任对特伦斯教育孩子的方式赞不绝口,但他同时认为,“我们中国父母是做不到的,照抄也做不来!”

  

    我还去过一个很有名气的寄宿学校。这里采取封闭式教学,学生全部住校生活!来这个学校是因为这个学校有个女孩(高中生),学习非常优秀,尤其在数学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在全国奥数比赛中成绩骄人。可不幸的是,这个孩子在整理床铺叠被子时把自己弄下了床,跌伤了,学校和家长为此闹别扭,媒体正是为此而去的。在学校了解的情况大大出人意料!这个聪明的孩子父母已经离婚,她和妈妈在一起,家庭富裕。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孩子不但非常任性,而且连被子都不会叠,正因为如此,她妈妈才将她送到寄宿学校。孩子到学校后,学习非常出色,只是在生活方面一团糟。在宿舍里她开始被安排下铺住宿,但她认为被人“压在”下面,所以又将她调到上铺,结果刚过一天,她叠被子时,叠了好一会都没叠整齐,一气之下抱起被子一甩,结果把自己也甩下了床……

 

    记得在去一个叫“少林文武学校”的私立学校采访时更了解到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事。一名男生在宿舍停水的情况下,为了洗衣服,到学校外边的小卖部买了20瓶矿泉水往桶里一倒,把衣服放进去洗,感觉不够,再出去买了20瓶……学校为此事严肃批评了这个学生,并通知了家长!

…………………………

    这是几个关于孩子教育中的真实个例,虽然只是几个例子,但也可以管窥一豹,最起码看出中国父母和老外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别。

    当然,在几千年儒家文化背景下,中国家庭对孩子教育自有一套理论,什么读圣贤书、知书达理、尊老爱幼、仁爱宽厚,心怀天下,尤其那些典故如“孟母三迁”、“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现在仍是我们教育之精神的某些体现。在现代,我们更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延续已久的中国式教育后边,突然出现不会叠被子和买矿泉水洗衣服的的现象,这并非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倒是现代社的家庭教育方式出现了迷途现象,这种严重“缺钙”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大有蔓延之势,就连当事人父母也认为是不正常的。

    究竟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方式?特伦斯式的肯定大部分人都赞成,但在中国有几个父母能做到呢?有几个父母会忍着心不让孩子尽情享受自己创造的成就呢?当孩子在学校里大肆炫耀我爸爸是某某、妈妈当什么官、我家有什么车坐什么沙发睡什么床时,有几个父母能横下心来不让孩子这么做呢?有几个有车的父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挤公交呢?有几个当官当老板的父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干“低等”的活呢?说是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我们的学校有几个真正做到了,我们的父母有多少做到了?值得打个问号!父母和老师首先做不到,你又指望孩子什么?

    都说现在的孩子很冷漠,没有责任感和同情心,更不体谅父母之不易,见长辈不问候没礼貌;坐上饭桌没大没小就开吃,不懂得礼让和谦和,常让父母尴尬。另外,功利主义教育方式从孩子出世就在潜移默化影响着他们;现在学校里的择校、班级分制、考试排名、班级比拼、家庭攀比等都是功利教育的催化剂,孩子在受教育时,这些东西如影随形,让功利主义在思想里扎根发芽。

    也许有人说,大家都这习惯了,我们国家不照样在发展吗,也没见得孩子虚荣了不会叠被子就要出大乱子了。

    其实我也不能准确说出我会将对孩子提供怎样的教育方式,我能做到哪一步,我真的没底,更多的时候,你想的很明白,但是对于风气和现实无能为力;因为很多时候你没有能力去改变一切,就算你有能力让孩子去更好的学校,但你不能左右学校和周围环境给孩子传输了什么!出国就读热中不否认有很多盲从和追风的现象存在,但是不是让我们感到了家长走投无路下的无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