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它的长度和丰富的彩画在1990年就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半容人坐半容花
这幅彩画取意于清代诗人袁枚《孙园剪牡丹归》一诗。袁枚(公元1716年至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乾隆四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乾隆七年改放江南任知县,历任四县,赢得了贤明的政声。乾隆13年辞官定居于江宁小苍山随园,故世称随园先生。晚年自称随园老人和苍山叟。袁枚总领文苑近五十年,使清代诗坛别开生面,与纪晓岚有“南袁北纪”之称。袁枚主张写诗直抒胸臆,词贵自然,反对泥古不化,强调自创精神。
袁枚在这首《孙园剪牡丹归》诗中,只用两句话,就将主人趁大好春光,划一叶扁舟,寻访山野人家,剪得牡丹花满载而归的情形描写得栩栩如生:“寻春闲访野人家,扶醉归来日未斜。买得扁舟小于叶,半容人坐半容花”。
▲嫦娥奔月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晒得大地直冒烟,老百姓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有一个力大无比的英雄名叫后羿,他决心为老百姓解除这个苦难。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他对天上最后一个太阳说:“从今以后,你每天必须按时升起,按时落下,为民造福!”
后羿为老百姓除了害,大伙儿都很敬重他。很多人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武艺。有个叫逄蒙的人,为人奸诈贪婪,也随着众人拜在大羿的门下。
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一天,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送给大羿一丸仙药。据说,人吃了这种药,不但能长生不老,还可以升天成仙。可是,后羿不愿意离开嫦娥,就让她将仙药藏在百宝匣里。
这件事不知怎么被逄蒙知道了,他一心想把大羿的仙药弄到手。八月十五这天清晨,后羿要带弟子出门去,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到了晚上,逄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大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逄蒙周旋。逄蒙见嫦娥不肯交出仙药,就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眼看就要搜到百宝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高,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后羿外出回来,不见了妻子嫦娥。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皓月当空,圆圆的月亮上树影婆娑,一只玉兔在树下跳来跳去。啊!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自己呢。“嫦娥!嫦娥!”后羿连声呼唤,不顾一切地朝着月亮追去。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怎么也追不上。
乡亲们很想念好心的嫦娥,在院子里摆上嫦娥平日爱吃的食品,遥遥地为她祝福。从此以后,每年八月十五,就成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
▲娥皇和女英
传说聪明美丽的娥皇和女英,是上古时部落酋长尧帝的两个女儿。也称“皇英”。尧帝晚年,想物色一个满意的继承人。他看到舜是个德才超群的大贤人,于是,就把帝位传给了舜,并让娥皇和女英作了舜的妻子。
娥皇封为后,女英封为妃。娥皇、女英知道舜已走的消息,立即起程。追到扬子江边遇到了大风,一位渔夫把她们送上洞庭山,后来,她俩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便天天扶竹向九嶷山方向泣望,把这里的竹子染得泪迹斑斑。
娥皇、女英二妃的美丽动人的形象,历来成为吸引诗人、画家的创作题材。我国最伟大的诗人屈原的《九歌》中的《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是最早的歌颂二妃的不朽诗篇。
▲介子推逃禄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国的王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确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主意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也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牧童遥指杏花村
本图取意于唐代诗人杜牧的名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客至
这幅画是根据唐代诗人杜甫的《客至》一诗画的。画中那个持笤帚的,就是杜甫,杜甫忧国忧民,诗艺精湛,有诗圣的尊号,与李白齐名。诗歌内容多是描写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他将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方法相结合。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成为历史画师们的创作题材。杜甫隐居在成都草堂时,交友冷淡,有一天,崔县令,路过这里特地来看望他,杜甫喜不自禁,欣然挥笔写了这首诗。大意是这样的,江村的生活无比寂寞,除了群殴,难得贵客临门,满是花草的小路,从来不曾为了迎接客人打扫过。今天为您敞开茅屋的大门,远离市镇,没有很好的酒菜,如果您愿意和邻居小酌,就让我隔着篱笆招呼他过来一起共饮。诗写出了杜甫的喜悦心情,和平日清寂,简朴的生活。
▲老尤栽竹与人看
清康熙年间进士虞广文在其《偶成》诗中写下“穷不卖书留子读,老犹栽竹与人看”的诗句;晚清画家钱慧安也曾依据此句名言创作了一幅白描画。这幅彩画就是参照钱慧安作品绘制的。画面中,一位童子坐在简陋的屋子中读书,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手拿锄头在院里栽种竹子。这一方面反映了在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多少莘莘学子为求得功名,皓首穷经,毕生苦读,虽然穷困潦倒,但仍非常重视对后代的文化教育,坚守,唯有读书高的信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古人秉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优良传统。
▲莲炬归院
这幅彩画描绘了一个发生在唐宣宗时的故事。一天晚上,唐宣宗将翰林院学士令狐綯召至含春亭商议国事,不觉时已深夜,宣宗欲留令狐学士留在宫中过夜,令狐学士对宣宗说:“家有八旬老母在堂,不敢外宿。”宣宗为嘉奖令狐学士的孝道,特意赐令狐使用金莲炬路上照明。令狐归院路上众官吏和路人见到金莲炬,纷纷下跪逢迎,持金莲炬的公公忙解释,圣上赐令狐学士使用金莲炬,大家方知是皇帝给予令狐学士荣誉,赐金莲炬照明归院。
宋朝的苏轼也曾享受过莲炬归院的殊荣。
“金莲炬”是古代皇帝的御用照明灯具。史载唐宋时皇帝们多次赐予大学士“莲炬归院”的殊荣,使这些饱学之士深感恩荣至极后而鞠躬尽瘁的报效家国。后世人们也有引用“莲炬归院”的典故来表示对人才的尊重与呵护的。
▲刘阮遇仙
相传,在公元62年即东汉永平五年,剡溪(今嵊州市)郎中刘晨、阮肇二人一起前往天台采药,山高路远,蜿蜒曲折,中途迷路,找不着回家的去路,便只能困于山中。就这样他们相依为命且风餐露宿地度过了十三天,粮食乏尽,几乎饿死。他们遥望山上,看到有一棵桃子树结了不少桃子,这给了他们很大的希望。他们只能攀援藤条而上,饿了就吃几个桃子用来充饥,渴了就下山取山泉喝来解渴。途经一大溪时,看见溪边有俩漂亮姑娘,笑着跟他们打招呼,还能够直唤刘晨、阮肇二人姓名。他们两人十分吃惊,明明从未见过面怎知他们的姓名?
那两位姑娘竟还问他们为何来的那么晚,盛情招待刘、阮两人至她们家。到了姑娘家后,刘、阮两人发现她们家南、东二壁各有绛罗帐,帐角悬铃,上面金银交错,并有几名侍婢服侍,两位姑娘大方地拿出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美酒等美食款待他俩。还有侍女笑盈盈地手拿着桃子。在这神仙般的日子里,他们双双结为伉俪。曾有刘、阮二人有想回家的念头,结果还是被留下了半年。
半年后,万物复苏,百鸟啼鸣,思乡情绪愈加浓切。姑娘终于为他们指点归途,送他们回家。他们在回家后发现已是物是人非,乡邑零落,子孙已过七代。他们想重入天台山访仙女,结果未能找到,只留下惆怅。
之后,刘、阮二人修炼得道,感念仙女救命之恩,悬壶济世,报与百姓。刘阮传说源于东汉,自晋以来,历代文人多以此为题材写出了大量的传世名篇。
▲陆绩怀橘
陆绩,三国时期的吴国人,他的官职到了太守,对天文和历法很精通。他的父亲陆康曾经担任庐州太守并与袁术往来密切。陆绩六岁时,在九江拜见袁术。袁术让人(招待)他吃橘子。陆绩在怀里藏了三个橘子。临走时,陆绩(弯腰)告辞袁术,橘子掉落在地上。袁术笑着说:“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怀里怎么还藏着橘子?”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橘子很甜,我留给母亲吃。”袁术说:“陆绩这么小就知道孝敬,长大后一定成才。”袁术感到陆绩与众不同,后来经常跟别人称赞他。

▲孟浩然灞桥思诗
此图是根据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故事绘制而成,画面中,在危崖古树的衬托下一位琦驴老者踏雪过桥,似心有所感,那树木凋零,风雪弥漫的背影,很好地烘托出了孟浩然安贫乐道,洁身自好,贫困不移的秉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