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

(2020-05-09 00:00:39)
标签:

中国美术馆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

获得铜奖作品

分类: 参观、戏剧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
  在当代文化中,视觉的重要性日益被认可,美术作品也被作为视觉文本加以研究。日常生活中愈发具有主导性的视觉体验,一方面丰富着艺术表现,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人们观看事物、体察世界的方式,以及艺术表达的方式。美术创作由此产生的深刻变化,在本届全国美展参展作品中,均有所体现。
  绘画的魅力在于审美理想的创造。摄影的魅力在于记录真实。人眼的构造远比照相机复杂,人类以眼睛为窗口的视觉系统更为奇妙。所以,人眼所看到的鲜活景物,与照相机拍下的凝固图像有很多不同。只有充分观察世界,增强写生练习,不断积累视觉感受,“心”赏万物,使画面呈现出经过人的感性与理性认知,提炼、升华过的艺术感受与思想表达,才能增强艺术原创力。  
  今天上铜奖作品,所有的说明都是说明签上的文字,本人不敢擅自改动,也没那个水平,希望前来的博友能够喜欢!谢谢您的光临!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 艺术设计
常瑞红、李晓梅 山东  
  中华饮食文化最重要的特色是“礼”。渗透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礼貌、仪节、伦常之礼,都使得有限的口腹之欲寓有超乎具体物质享受以外的精神内涵,影响和拓展了饮食活动的社会价值和功能。作品《合礼之器》站在对现代生活方式反思的角度,运用“藏礼于器”的传统造物智慧,倡导食具设计体现中国式家庭分餐礼仪和伦理观念。
  中国式家庭分餐制,能有效地规避现代合餐生活中“礼”的缺失、饮食的无度、食物资源的浪费、饮食卫生的隐患等弊端,传达一种科学的用餐理念,提倡环保、节俭、卫生以及营养合理搭配的良好饮食习惯。该作品以中国现代家庭结构和饮食习惯为基础,针对老人、成人与儿童需求开发功能各异的六个套系、共计106件器物,从漆器的实用性出发,使漆器重新服务于社会生活。
  “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以木为胎,运用天然大漆材料,采用木胎裱布及晕染的传统漆艺技法进行制作,造型、色彩简洁明快。作品以中国传统经典器型为基础进行当代设计转换,使其在形态与色彩等方面更加符合当代审美特征。作品无论在器物形态设计上,还是在饮食文化的挖掘表现上,都体现出藏礼于器、道器并重等传统造物观回归当代生活视野的独特价值和艺术魅力。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尖峰食刻》 中国画 陈治、武欣   天津
  作品表现的是祖国这70年间巨大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新时代下餐饮文化焕发的活力,表现时代风貌。作品中呈现的是当代都市生活中一个普通的后厨场景,从桌上食材可以看出,有各种新鲜的蔬菜和海鲜,画面上部出现的厨房料理工具,以及右下角极具当前时代特点的外卖配送箱和二维码都能体现出当代的饮食特点。当前餐饮行业发展迅猛,已经从70年代的吃饱饭发展为吃品质、吃多样、吃体验,与此同时更加注重便捷性与特色化,坐等美食送上门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作品整体生活气息较浓郁,画面黑白绿组合的灰调子,清新自然,干净清爽。作品中几位后厨人物鲜活生动,对人物瞬间形象的把握较为到位,艺术绘画手法上非常注重造型的张力与线的节奏感,把工笔画的简洁发挥的较好,充满了一股浓浓的写意味道。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我的姐姐》  连环画 李非辽宁
  作品取材于作者自己的家庭生活。她的姐姐是一名唐氏综合征患者,虽年逾四十,但生活依然不能自理,智力只相当于3岁孩童。李非这套作品,表现手法极为朴实,但不缺乏感动人心的温暖力量。她选取的是她最熟悉的姐姐的日常生活。在表现姐姐与父母的互动时,人物的肢体动作并不复杂,但是在细节处理上非常到位。家里常见的摆设,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甚至有些破旧的家具,都极具生活气息。画中人物的状态也非常自然亲切,躺在床上读报的父亲有些干枯瘦弱,但并不让人感觉焦虑,仿佛就是邻家的老人。忙碌的母亲也是神情泰然,看不出任何对生活的抱怨。画中还有作者自己,就像普通家庭的女儿,一切的负担都是自然而然,算不上命运个馈赠,也不是天将降大任。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平静地接受了生活的安排。患上唐氏综合征的姐姐一派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作者在其中一幅的背景中还画了儿童画,用近似旁白的形式展现了唐氏综合征病人的内心世界。作品取材独特,表现手法上个人特点十分鲜明。在非传统的构图中,留白运用得十分巧妙,画面节奏张弛有度,是难得的优秀作品。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吉祥祖国》 油画 李善阳  山东  
  作品充满着一种喜乐祥和的气氛,整幅画以青藏高原亮丽的阳光和纯净的高天白云,烘托了藏族母女三代充满对生活的喜悦,厚朴善良的情怀,以及对未来美好的盼望,显然艺术家的创作动因源自他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热爱,画面每一部分的刻画都呈现出作者创作时敬虔饱满的态度与形色塑造间显露出对绘画诚挚的喜悦,尽管作者在人和景物的比例采用了大胆的夸张手法,背景由远而近的动车和由近而远的公路雪山拓展了绘画的空间,画面切实、可信,丰满健康,形式语言与内容含义吻合。作者以朴素写实的手法,成功的表达了浪漫升腾的意境。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折山入梦》  漆画 李小军  广东   
  大尺度的作品对于漆画绘制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幅作品在色彩上果断地舍弃了以往漆画追求复杂视觉表达,在这幅作品中画面运用了大面积黑漆及暖金的背景颜色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作者运用漆灰刮涂通过厚薄凹凸的块面产生节奏变化,自然天成,达到完美的融合,扩大了视觉的冲击力。作品不同的凹凸块面通过光线的折射产生了丰富的绘画效果,突显了漆媒材的语言特点。这件作品充分的体现了作者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及对画面的驾驭能力。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悟,有效的将自然进行艺术的转换,利用了单纯的结构性的平面表达加强了画面的现代感。这幅独特魅力在于强化了漆画的综合表现手段,结合了材料的厚重的肌理及质感,突显漆画艺术语言纯正表达,探索着当前现代漆画创作的方向,它是作者多年来在漆画创作中关注时代性、民族性、意象性的一个阶段成果。作品造型汲取了秦汉石刻雄浑质朴的气象,融合了传统图形元素和现代构成图式,明暗色调表达层次丰富,技法材料应用简约精微,画面凝练出崇高静穆的气息,传统文化的内涵,充盈饱满的艺术形式及创新精神在这件作品中得到充分发挥,是近几年全国性大展中难得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对于传统漆画,以往获奖作品题材形式都过于保守。这幅作品题材的作品获奖,代表着全国美展在漆画艺术学术探讨的开放性以及漆画艺术形式多元的包容性。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八女投江》雕塑 李烜峰 吉林  
  作品融入了人文主义关怀,打破了主题性创作的就有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摄人心魄的悲剧性表达,雕塑中的人物或悲痛、或愤恨、或恐惧、或坚毅……一切人在绝望中的反应都自然流露,观者得到摄受继而追问生命的意义。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丰富多元,新生代雕塑创作者求新求变,对于雕塑本体内核的研究显得乏力,新时代要求雕塑人具有历史担当精神,继而实现守正创新,为时代造像,为人民英雄立传,弘扬民族精神。此作品无疑是个中典范。中国文化传统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融会贯通是此作品的又一亮点,雕塑中人物运动指向中心,这种构成内在的吸力达成了对时间的表现,隐喻着即将发生的投江行为。这正是对刘勰“隐秀”思想的善用。形象的表现也在“蒙养”和“生活”中化生,作者将人、物、硝烟、江水、风等等都迹化为笔触墨迹式的肌理。一切不确定性形质在观者的眼中和意识中渐渐形象起来,生动起来,这抑或正是中国写意的精髓。文以载道是学人的理想,新时代需要有担当的学人。希望青年艺术家们在历史担当与文化自信的胸怀和姿态中砥砺前行,继续观照传统,观照当下。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为新中国雕塑》 雕塑李震 重庆 
  这件作品用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方式,为观众还原了建国初期参与纪念碑浮雕创作的雕塑前辈们共同探讨讨论方案的场景,把经典的瞬间定格为为新中国雕塑奠基者永恒的纪念。
  作者题材选择的切入点十分巧妙,而且在表现形式和雕塑语言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作者充分发挥了具象写实雕塑语言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优势,坚持用雕塑本体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念,用精湛且朴实的技艺向经典致敬,向老一辈雕塑家致敬,同时也反映了新时代青年雕塑家在主题性创作中新的历史思考和使命担当,实现了个体生命体验与民族国家历史的审美结合,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艺舟扬四海》 雕塑尚荣    江苏 
  作品是本届全国美展雕塑作品展中“写意”雕塑在代表作品之一。这类作品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雕塑家在寻求当代雕塑民族化发展道路中所进行的探索,它是一种基于全球化视野下民族自觉的文化诉求,也是探寻具有民族文化内涵当代雕塑语言的诉求。作者用写意雕塑的手法塑造了一组求真求法的修行者、传播者的形象,将中国传统写意绘画中不求工细、注重传神写照的笔墨语言融入到雕塑的造型中,吸收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山石造型和水韵肌理,塑造了一个个穿越遥远时空的高古形象,在起伏错落的人物关系中蕴含着高山流水的音乐感,具有一派山林之气、意象之风。作者创造性的以一叶扁舟的造型意象作为远古高士的象征载体,不仅承载了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思想内核,同时契合了作品标题“艺舟扬四海”的文化理想与当代价值取向。作者用抽象的形体提炼出具有东方韵味和哲学高度的民族样式,是一种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诗意表达,在雕塑的形式语言和精神高度中完成了民族化的蜕变,具有民族的风骨与个性。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生生不息》 动画 史国娟、段劼、贾昆、史爽、曹大力、褚黎明、郝一璐、梁雪蓉、林美淇、张蕾、苏大伟、高凌波、董玉波、李姝、赵冰瑶   吉林  
  水墨动画片《生生不息》以松鼠一家为线索,刻画了东北地区四季分明的大自然中生命间和谐与共生的图景。松鼠作为大森林中美丽的精灵成为片中的主角,通过他们的灵动活泼的习性展现出生命和爱的价值传递。主题鲜明深邃,把生生不息的精神转化成了人之爱、国之爱和民族之爱。作品以中国传统的水墨写意画为表现形式讲述颇具传统文化内涵的故事,表达了人们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彰现了中国生生不息的民族原力。这部动画片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出色的水墨画,笔法虚实相生。长白山的巍峨庄严和林海雪原的苍茫辽阔,浓郁的地域特色,天地与立、神化攸同的劲健精神,带给观众以雄放而壮阔的寓美语感。作品将水墨创作实践经验应用于动画片创作中,使片中的形象呈现出浓郁生动的传统国画特征。音乐、背景声效与画面结合,栩栩如生,充满激情和艺术表现力。作品以小见大,寓意含蓄,化繁就简,充分体现了中国水墨画艺术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暧昧》 陶艺 王杰浙江   
  作品使用陶艺最古老的泥条盘筑技术,并将陶泥材料改为瓷泥创作,型制硕大,整件作品将盘筑的语言用到极致,高超的技艺形成单一而又富有魅力的质感肌理,视觉新颖而“传统”。作品没有作简单的容器性处理,而是在容器的底部中心出人意料的生长出一个“喷泉”状的形态与外围器口形成呼应,使作品的内外空间具有巧妙的视觉互移,也使作品在容器与抽象雕塑中进行了转换,独特的侧陈方式丰富了作品的光影,也强化了泥条编织语言的“文学性”。此件作品在激活陶瓷古老技术并融入个人新的审美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体现了材料与技术与人的相互自律又自由的多重表达。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阿弥陀经》书籍装帧 徐小鼎、董雪凌  北京
  是为一部为佛经而设计的装帧作品,它采取了一种极简的表现方式,充满了禅意,给人庄严清净的感受。佛经里的文字和图像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这种结合并不是插图与文字的关系,而是体现文本内在概念和设计的整体内涵上。作品充分利用了书籍的内部空间,使这本书在翻阅初始并不是一目了然,具有一种神秘感。而翻阅的过程称为寻求答案和理解的过程,并以此构成了作品的基本特色。作品既是一本书籍,也是一件具有独立构想的艺术作品。它需要具备书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需要有成书篇幅和翻阅的手感。又不同于一般的出版物,它是设计者以书籍装帧一般原则为基点,通过艺术的想象力和创新性,通过设计构想的不断完善而手工制作完成的。整件作品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韵味,这不仅仅体现在装帧工艺、字体、绘画等具体形式上,更主要体现在作品内在气质和精神内涵上。该作品属于专业的青年书籍装帧设计者以创新思维构想的成功的实验性作品。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家庭系列之花样年华》油画 杨世斌  浙江
  青年画家杨世斌的艺术或许还处在探索和实验阶段,但在近几年的作品中,创作出现了一些较为写实的描写女性和描写家庭的作品。《家庭系列之花样年华》这幅作品是较全面代表了这两年的创作发展方向,画面宁静、含蓄,男主人公有几分自我审视的意味,这幅画面反映了作者趋向于偏洁净的艺术追求与表达,较为完满和谐。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红星颂》壁画 叶武林、史跃军   北京
  作品是一幅天然石材镶嵌壁画,陈列在福建三明市宁化县红军广场,反映了福建宁化地区的红军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活动场景。宁化是革命老区,低处闽粤赣三省交汇处,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红军土地革命时期的大后方,无论是革命宣传、后方医疗保障、土地革命、扩大红军、支前还是红军生产自救都表现突出。《红星颂》使用数十种颜色的天然大理石,用传统的镶嵌工艺完成。大理石质地坚硬,历经万年而成,由大理石镶嵌而成的画面不易损坏,具有恒久性。作品长30米、高6米,共刻画了约160多个人物。大理石材料的天然质朴以及手工拼镶形成的拼缝美感,让作品增添了一种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厚重质感。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作品▲《钱江潮涌》 壁画 翟小实  浙江 
  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地铁站为壁画家提供了很好的一个新舞台。本届展览中也涌现出一批为各地地铁创作的优秀壁画作品。《钱江涌潮》是为杭州地铁创作的一幅抽象形态的壁画,整体画面借鉴中国传统的绿水青山为精神基调,以泼墨的形式组织画面,一万五千多根八面体的烤漆铝制棱柱以水浪的流动方式排列,12种颜色组合在一起,展现出钱塘江奔腾不息的气魄,地铁的人流量大,不宜停留太久观看画面,这些特点决定了民众常常需要在行进中观赏壁画,这幅作品中高低起伏的铝柱随着不同的折射面对地铁站中行走的观者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感受到一种涌动的感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