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

(2020-03-01 08:19:46)
标签:

走进首都博物馆

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

分类: 参观、戏剧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
  清代康乾盛世的辉煌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巅峰,清王朝继续在景德镇设御窑厂。由于清代皇帝对瓷器的青睐,御窑厂不断进行仿古、创新,尤其是雍正、乾隆年间烧造的珐琅彩、粉彩、斗彩、颜色釉等瓷类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代表世界瓷器艺术最高水平的中国瓷器精华,荟萃京都,散布于皇室宫廷、王公贵族、官僚士大夫、文人墨客之中。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青花雉鸡牡丹纹盖罐 清康熙 青花亮丽鲜艳,分水层次丰富,浓淡和谐自然,可谓康熙时期民窑青花的上乘发色。牡丹锦鸡纹饰寓意富贵大吉或富贵长寿,加之罐与官谐音,是一件充分体现民间理想意愿的精品器具。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青花“法华寺铭花卉纹觚 清乾隆 明清时期流行的佛前供器,一般为五件。包括一对花觚,一对烛台及一件香炉,合称“五供”。此觚腹部书写“法华寺”三字,推测这对花觚是法华寺的供器。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青花折枝花卉纹六方贯耳瓶 清乾隆 此瓶呈六方形,撇口,直颈内弧,折肩,鼓腹,圈足。颈部有对称的管状贯耳,因而得名。口沿下绘一周回纹,回纹下及圈足上绘折枝花卉。颈部绘海水纹,腹部每个棱面绘折枝番莲纹。底足内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篆书款。胎体厚重坚实,瓷质精细,釉色白润匀净,青花呈色稳定艳丽。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青花八吉祥抱月瓶 清乾隆 此瓶仿明代永乐青花大扁壶,前后中心脐部突出,腹部莲瓣内填绘八吉祥纹,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八吉祥又称八宝,为法轮、法螺、宝伞、白幢、莲花、宝瓶、金鱼、吉祥结,由西藏喇嘛教流传而来,是佛家常用的寓意吉祥的物品。八宝纹用于瓷器装饰始于元代,流行于明、清,常与莲花组成图案。此件青花八吉祥抱月瓶端庄雅致,清丽脱俗。
  瓶唇口直颈,颈部两侧饰变体双螭耳,形如卷草,为雍正至乾隆早期瓶类首创的耳式之一,瓶身浑圆扁平,稳重而又不失秀美。通体以白釉地上青花为饰,瓶腹两面绘饰莲托八吉祥纹饰,腹部正中凸起台面则饰以莲蕊,其下方足外飘,外壁以经典的缠枝花卉纹为装饰。其通体青花宝蓝通透,釉质清澈晶莹,于勾描点染间努力展现永宣青花凝重的效果。尤其八吉祥纹饰,纷繁复杂,绘画却细致入微,颇见功力,为乾隆青花御瓷少有之珍品。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执壶 嘉庆 此瓶侈口,细颈,垂腹,圈足。颈与腹之间设长流与曲柄,流、柄折棱明显,断面呈方形。瓜形钮盖。柄、盖上各有一圆钮以系绳。口沿绘回纹,颈上部绘变形垂云纹,腹与颈部满绘番莲八宝纹,流、柄绘折枝花卉、卷草纹。壶底部绘变形莲瓣纹。青花色调蓝中闪灰,呈色稳定。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青花莲花托八吉祥纹盉(音禾)式壶 清道光 此壶仿商周青铜盉造型,是清代御窑厂在乾隆皇帝御旨下对青铜盉加以改造而烧制的新器形。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釉里红花卉纹双耳扁瓶 清乾隆 此瓶呈扁圆形。撇口,短颈,丰肩,绳耳,敛腹,圈足。周身用釉里红绘画纹饰,口沿下饰回纹一周,肩及下腹部为变形蕉叶纹,腹部绘朵莲纹。底足内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篆书款。白釉泛青,釉里红色调艳丽。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孔雀绿釉荷叶式洗 清康熙 此洗是一件十分精巧雅致的文房用具。因其釉面呈色翠绿似孔雀羽毛之色,而称为孔雀绿釉。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胭脂水釉碗 清雍正 此碗撇口,弧壁,圈足。里施白釉,外壁施胭脂水釉。胎体极薄,造型曲线十分优美。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瓶呈粉红色的胭脂水釉匀净光洁,在细白的底釉映衬下,更显娇丽。此碗制作过程是先烧出精致的白瓷小碗,然后采用喷釉的方法将釉浆均匀地喷射其上,再入低温小炉在888的温度下烧成,属于清代稀有的色釉品种之一。
  胭脂水釉主要用于小件器,如小碗、小瓶、小高足杯、菊瓣盘等,是清代康熙年间新创的品种,雍正时期烧造得最为精致,乾隆朝之后直到晚清都在烧制,只是呈色越来越差。此小碗造型优雅,小巧玲珑,其底釉极白,胭脂水釉粉嫩娇艳,代表了清代这一品种的最高成就。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粉青釉梅瓶 清雍正 此瓶仿宋景德镇湖田窑影青釉色,釉面光润,釉色雅致。俊巧柔美的曲线表现出雍正时期瓷器的造型特征。瓶底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天蓝釉钵缸 雍正 天蓝釉是清康熙年间创烧的一种高温颜色釉,色调莹洁淡雅,如蔚蓝的天空,故称。康熙时期多为小件的文房用具,雍正时期烧造技术更为成熟,烧造出器形较大的制品。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霁蓝釉瓶 雍正 霁蓝釉是元代创烧的一种高温蓝釉,色调浓艳深沉,光亮细腻。又称“祭蓝”。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霁红釉玉壶春瓶 雍正 霁红釉又称“祭红”,为清雍正时期御窑厂烧造的仿眀珣的红釉品种,釉色纯正,釉面布满大小不等的气孔,此瓶底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仿钧窑新紫釉海棠式花盆 雍正 此盆是清代御窑厂仿宋代钧窑花盆而烧造。督陶官唐英在任期间,曾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派其好友吴尧圃到河南钧州钧窑瓷器产地调查钧窑器釉料配制法。在仿钧瓷过程中,创烧了“新紫等品种,其所仿钧窑器可与宋钧媲美。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仿哥釉布袋僧 清雍正 此尊方头大耳,笑容可掬。身披通肩袈裟,袒胸鼓腹,头和胸腹处均涂饰金漆,袈裟上施仿哥釉,满布开片,自然形成田子格,宛如自然的“田相”。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仿哥釉三羊尊 雍正 此尊为雍正时造型,仿宋哥窑瓷器釉色,肩部贴塑三个羊头,寓意“三阳开泰”,推测为雍正五年丁未羊年(公元1727年)所作。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窑变釉石榴尊 乾隆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仿汝釉八棱洗 乾隆 乾隆皇帝喜欢赏古、摹古。在他的授意下,景德镇御窑厂大量烧造仿古瓷,宋代五大名窑的仿造非常成功,这是一件仿宋汝窑瓷器。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影青玲珑碗 乾隆 玲珑,俗称“芝麻漏”。其做法是先在较薄的胎体上透雕出花纹,通体上釉,花纹处填满透明釉,具有对光透影,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紫金釉描金缠枝花卉纹鹫衔环耳瓶 嘉庆 紫金釉又称酱色釉,是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宋代定窑已有烧造。清乾隆、嘉庆时期,此种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此瓶通体釉彩仿铜器错金工艺。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黄釉雕瓷“琴棋书画”图笔筒 道光 笔筒以镂空、雕花等技艺雕刻“琴棋书画图案,底部有篆书“陈国治作方形图案章款。陈国治是清道光、咸丰年间景德镇著名雕瓷艺人,善于将瓷雕与釉色结合,仿竹、木、象牙器、雕刻人物、花卉、形神兼备,富有画意。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仿汝釉六方瓶 清雍正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 乾隆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
青花缠枝葫芦纹橄榄式瓶 雍正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青花寿山福海纹笔筒 雍正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纹瓶 雍正 珐琅彩瓷是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于康熙末期创烧的,彩料从法国进口,雍正六年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才炼出了国产珐琅彩料,借鉴其他美术门类,将诗、书、画、印入瓷,烧造出最具艺术性的雍正珐琅彩。
  珐琅彩瓷的制作是在两地进行:所用素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进呈;炼制彩料,绘画题诗及烧造是在清宫造办处进行。一般由宫廷画院画家绘画稿本,名书法家题写诗句,然后皇帝亲自审核底稿,名师良匠负责烧彩。雍正时珐琅彩瓷器上所绘翎毛花卉、山水人物,与清宫廷画风一脉相承。珐琅彩瓷是纯粹的艺术欣赏品,体现出浓郁的皇家气息。
  此瓶以珊瑚红釉为地,以珐琅彩绘画碧桃、翠竹和小鸟,底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斗彩五伦图提梁壶和斗彩团菊纹杯 雍正 斗彩,又称逗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斗彩是预先在1300高温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800温度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斗彩五伦图提梁壶壶体造型别致。腹部绘凤凰、仙鹤、鸳鸯、鹡鸰、黄莺五种鸟类图案,寓意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伦,表示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常。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青花缠枝花卉纹绶带扁壶 乾隆 此壶仿永乐青花绶带耳扁壶造型,是在乾隆皇帝的授意下,将永乐瓷器尺寸加大,并将造型略加改进而烧造。壶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斗彩缠枝蕃莲纹盆 乾隆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粉彩镂空花果纹六方套瓶 乾隆 乾隆八年,督陶官唐英和其助手共同研制成夹层玲珑瓶九种,呈献给乾隆皇帝,套瓶就是其中的一种。这件套瓶内为青花瓶,外为粉彩,腹部雕刻六组镂空花果纹。成型工艺非常繁复,需多次上釉多次入窑烧制而成,烧成一件成功的套瓶极为不易。乾隆粉彩繁缛华丽,工艺精致。瓶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粉彩侍女图瓶 雍正 粉彩创烧于康熙晚期,采用玻璃白粉打底,用没骨画法在瓷器上勾涂渲染,突出了纹饰阴阳浓淡的立体感,色彩娇艳妩媚;色料突起,极具装饰效果。雍正粉彩风肌玉骨、清新妍丽,题材有翎毛花卉、人物、山水图案。此瓶画仕女人物,面容清秀、婀娜多姿。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粉彩茶梅纹盘 雍正 此盘从外足绘茶、梅各一株,枝干由盘底经口沿直至内壁及盘底,这种装饰成为“过枝”,是雍正时期的特色。纹饰以淡粉、褐、杏黄、珊瑚红等色彩渲染,色调鲜丽柔和,充分表现出所绘纹饰浓淡不一、阴阳向背的质感。底书“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粉彩折枝花卉纹碗 雍正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紫地珐琅彩花卉纹瓶 乾隆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粉彩三果纹瓶 清乾隆 瓶体绘桃、石榴和佛手,称为“三多”。桃表示长寿,佛手代表富贵,石榴表示多子孙,表达了古人“多福多寿多子孙”的美好愿望。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粉彩鸡缸杯 乾隆 乾隆皇帝一生喜欢作诗,并将他的诗文与花鸟或山水图案结合作为瓷器的画样、命御窑厂烧造。这件鸡缸杯仿成化斗彩鸡缸杯,上面的御题诗,表达了乾隆皇帝对成化斗彩鸡缸杯的珍赏。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豆青釉粉彩松竹梅纹竹节式笔筒 乾隆 这是乾隆时期督陶官唐英亲自制作的一件笔筒。笔筒为竹节形,旁边贴塑竹枝,与笔筒上的梅花、松树构成“岁寒三友”画面,并书写唐英题诗,提款为“丙子仲夏沐斋制”,沐斋即为唐英,丙子为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此笔筒集诗、书、画、印为一体。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粉彩荷莲鹭鸶纹瓶 嘉庆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松石绿地粉彩蕃莲纹多穆壶  乾隆 乾隆时期将藏传佛教作为国教,在宫中经常进行佛教法事,由于蒙藏地区的佛教僧侣与清宫往来频繁,故在御窑厂仿制了一些符合蒙藏生活习俗的多穆壶,供佛教高僧使用或赏赐之用。瓷质多穆壶有粉彩、青花、仿木釉等品种。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粉彩百鹿尊 道光 百鹿尊最早见于清朝康熙时期,因其粉彩器满绘神态各异的山林群鹿纹饰,故名百鹿尊,取其谐音“百禄”,寓意高官厚禄。又以其造型酷似牛头,亦称作“牛头尊”,清代乾隆时期最为流行。此尊底部书“大清道光年制”篆书款。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釉里三色鹤鹿同春图橄榄瓶 康熙 釉里三色为康熙时期创烧,是指以青花、釉里红与豆青作画的富有新意的品种,统称为釉里三色或釉下三彩,瓶底书青花“大明宣德年间制”楷书款,为康熙仿宣德款。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素三彩花果纹盘 康熙  素三彩是用黄、绿、紫、白等彩料在瓷器上绘画图案,因为诸彩中没有红色,所以称素三彩。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白釉墨彩山水杯 雍正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斗彩花卉纹尊 乾隆 此尊撇口、束颈,溜肩、鼓腹,卧足。通体以斗彩绘画纹饰,颈部绘花托寿桃,腹部为桃、蝠及莲花纹。底书红彩“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
粉彩加金荷莲纹盆 嘉庆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仿竹釉洗 清道光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粉彩花卉纹壁瓶 清嘉庆 壁瓶,为诸多瓶式的一种,将瓶、尊等缩小制作,取其一半,背部扁平有孔,以挂于壁面,故名,又称轿瓶、挂瓶。壁瓶造型最早出现在明代万历时期。“四时插花,人作花伴,清芬满床,卧之神爽意快,冬夏两可。(《遵生八笺》)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

走进首都博物馆之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青花御窑厂图瓷板 道光 元代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元政府在此设立制瓷管理机构浮梁瓷局,明洪武年间在此设御器厂,清代设御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此瓷板是一副采用青花料绘制的以清代后期御窑厂为中心的景德镇图。
  上端为石岭地区,西侧是奔流的昌江,中渡口、老鸨滩分设“奉旨卡”查验开往船只。中心绘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御窑厂为三进院落,东西两侧跨院为制瓷作坊,有拉坯、画坯、吹釉、彩画、烧窑等工序。
  御窑厂大门为“仪门”,门内有“奉上旨御窑厂”标旗,仪门前可见看相、茶局、命馆、赛会、风水半仙等招牌。仪门东西两侧街口分设东辕门、西辕门两处牌楼。御窑厂右侧,大戏台影壁正中书“指日高升”,右侧有程家巷、毕家街。画面下端是御窑厂山门,上方悬“御窑厂”匾额,门外高挂“宪奉御窑厂头门”旗。  
  山门仪门间有关帝庙、火神庙,山门两侧有浮梁县衙、监管窑务的“景德司”。此瓷板不仅是研究清代景德镇建筑、整体布局的形象资料,还应征了文献关于清代景德镇建制分布及其职能的记载,是研究中国陶瓷史、清代御窑厂、景德镇历史风俗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